@darkill 受到启发想到一个类似的。三回九转:可以用来形容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微博,有3条精选回复,99+评论转发。
看到有在讨论“烟火气”的翻译的。
一些中文母语者的创意译法:cooking oil smell,spice of daily chores 英语母语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但是英文里最接近的 hustle and bustle,hurly-burly 也更多的侧重在嘈杂繁忙,烟火气也可以是岁静的吧。
直到看到一个很朴素的翻译—— smell of mundane life——好像对上眼了。是,烟火气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的气息。
也不由想起 George Saunders 在 Lincoln in the Bardo 里借将死(还是已死?记不清了)之人之口写下的堪称诗歌的美丽自白 ,虽然只是意象的陈列,但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泪流满面(以下渣翻译):
......
盘子上的猩红烤肉;因迟到而奔向充满粉笔和炉火味的校舍途中,让你踩在脚下的搭在篱笆墙上的那双手。
天上的大雁,地上的三叶草,大口喘气时听到的自己的呼吸声。
眼中的泪水模糊远方星辰的方式;平底雪橇搭在肩膀上时感受到的酸痛;用戴着手套的手指在结霜的窗户上写下的爱人的名字。
给一只鞋系鞋带;给一个包裹打结;被亲吻的嘴唇;被牵起的手;一天的结束;一天的开始;那种明天总会到来的感觉。
再见,现在我必须要对这一切说再见了。
......
那条回复底下整个thread都好好笑。精选几条:
“Please don't tell my cats. I don't even own that many pillows.”
“I've got a very stupid cat. She'll settle where the sunbeam is then two hours later she complains at me because the sunbeam is no longer where she is.
She also likes to sleep on a pillow on top of a box of stuff - but she keeps knocking the box over so she and the pillow end up on the floor. Then she complains LOUDLY about how horrible I am to allow this to happen.”
“I can't even get all the contents out of an Amazon box before Bean jumps in it!”
“Have one that sleeps in every new box I receive. Get a new box, he curls up in it and I finally have permission to recycle the old one without being at the receiving end of a death glare. Gets a little interesting when the new box is too small and he still insists on making it his new bed.”
一个车技稀烂+讨厌开车但又喜欢四处去的人在北美开发出的代偿技能就是把十分破烂的public transportation挖到极致。之前以为自己已经把加东不需要开车就能去的national parks、provincial parks挖得差不多了,最近发现还有新惊喜!看来像我一样喜欢hiking又不想自己开车于是想找shuttle bus的人还是很多的嘛!
这些shuttle bus往往是只有初夏到初秋的周末出发,而且去的地方每年可能略有变化,但是直接把乘客从downtown扔到park的visiter center下来就可以hike的地方,中间一般有四到五小时爱干啥干啥的自由时间,也没有乱七八糟导游讲解什么的,一天只专注搞一个park,十分硬核 (于是深得我心)。
整理下我目前收集到的:(主要是加国东岸)
ParkBus (多伦多和温哥华出发,多伦多主要搞Bruce Peninsula、Algonquin)
https://www.parkbus.ca/schedules
Navette Nature (蒙特利尔出发,主要搞Mont Tremblant, Mauricie;据说明年要开发魁北克城出发的路线)
https://www.navettenature.com/en
QuatreNatures (魁北克城出发,主要搞Jacques-Cartier)
https://quatrenatures.com/shuttle-bus/
最后附赠一个彩蛋:
Navettes Maritimes du Fjord (Saguenay Fjord上在不同港口间hop-on-hop-off的船,可以当shuttle用)
https://www.navettesdufjord.com/en/routes/maritimes-excursions
RT @nikitonsky
People are pretty bad at perceiving areas. Don’t use them
Pictures from https://observablehq.com/@mizinov/area-comparison
@PigeonAdultman
aye aye!
我一直认为,少数群体的权益受损应当被社会看作「canary in the coal mine(矿井中的金丝雀)」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idiom-news-canary-coal-mine/
正因为这些权益更容易被侵害、所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社会应当意识到这恰恰预示和征兆着人权状况的全面倒退
然而很多人明明自己就是下一茬被收割的对象,竟然反过来为镰刀叫好,并且觉得那些站出来反抗和发声的人是「人少屁声大」
对Lousia Lim新书"Indelible City: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感兴趣的可以听一下她的同主题新播客“The King Of Kowloon”。这一播客系列总共六集,现在刚出了第一集。听了一点,可以说是制作非常精良的一档的播客。
很多人在问为什么ID是“floridaman”。首先,很好理解的是我现在生活在佛罗里达;其次,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floridaman”这个标签是因为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各种行为怪异的佛罗里达*男子*而出了名。
之前Trevor Noah的节目曾就这个现象做过一个报道,里面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佛州有一项名为Sunshine Act的法案,该法案规定记者有权查看包括警察报告在内的几乎所有政府文件,正是由于这项法案我们才能看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华盛顿邮报》的口号:“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没有新闻自由,我们就是生活在黑暗之中。然而当下情况更像是:在意识形态宣传的污染之下,我们生活在扭曲的现实之中。
生活在扭曲的现实之中是危险的。
Trevor Noah的那段节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9LEPML8uk
We are teaming up with the design agency @oakstudios to update our homepage and our brand. Goodbye social media blue, hello vibrant purple!
https://blog.joinmastodon.org/2022/06/mastodon-branding-updates/
想给在美帝的小伙伴分享一个自助图书馆,叫Little Free Library,也许在你家不远处就有一个。这个组织的初衷是想让阅读变得更加accessible,也让那些原本可能没什么机会读书和分享的人也可以参与进来,所以有了LFL。其实是一个小木屋,里面放着大家放进去的书,运作方式就是放一本书进去,然后拿走你有可能感兴趣的另一本书。
这个小木屋可以从他们网上订,然后自己装饰刷漆,再把你的小图书馆加到官网的map上,就可以被别人找到了。我最开始知道这个是我的历史老师在学校附近放置了一个!
虽然因为是大家放进去的,书的受众年龄和题材可能都参差不齐。但对我来说交换书籍这件事本身还挺浪漫的,随便找找,也许就会发现原本不会读的书你也很喜欢呢!
图是google找的!
以前在上学和看书里讲到反右、大跃进和文革这些运动时,我一直就在思考为什么全民可以疯狂成这个地步,意识形态的差异姑且不谈,很多事情已经违背了科学甚至是基本的常识,那么共产党内高层一点反对声音都没有吗?技术官僚没有提出质疑吗?所有民众都完全失去了理智吗?
观察了这两年的政治运动式的抗疫,特别是今年在上海发生的种种悲剧,我才意识到,理智的声音从来没有消失过,民众和基层工作人员太清楚一切是多么滑稽,这种违背科学的政治运动式的抗疫模式不可持续。而在权力完全不受制约的体制下,理智完全让位、屈从于最高层的意志,即便后者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科学事实。在这个意义上,2022年的中国和清末没有区别。
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勉强留下更多的非官方的记录。删帖禁言销号无法阻止人们记录下种种荒谬。在我们给下一代讲述2022年的上海悲剧时,我们可以在毛象、推特和YouTube上找到活生生的人书写的否定官方胜利腔调的记录。
@mtfront 查了一下各种海生物的分辨方法! 海豹没耳朵没后脚,海狮有耳朵有后脚,海狗毛长脸短吃乌贼,海象有象牙(?)。从这个标准看,茶包晒的生物照片里没耳朵,所以应该是海豹
(两条腿的都是禽类淆
@iam 啊回复完发现是google nest mini,我们用的也是nest mini,但因为配套app叫google home,所以回复时搞混了🥲
@iam 如果有打算用homepod/google home来语音控制智能家居(例如灯),google home的响应会比较稳定,相较之下朋友家的homepod常常要重复几遍才能执行开关灯的指令 (两个个例仅供参考 ![]()
“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的结局被预言了数年,真正成为现实时还是觉得很恍惚。直接的悲观的后果显而易见,但灰心之余也并非全然找不到生机。
事实上,主张推翻该案的声音从来都不只来自希冀彻底否定堕胎权的保守派一边,还来自如RBG大法官一样的堕胎权支持者——这一派认为,尽管堕胎权的存在本身毫无疑问,但该案的论证思路经不起考验:它根据第五修正案“非法搜查条款”和十四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落脚于“隐私权”做二重推论,「这种曲折的长逻辑链条本身就十分脆弱」,让对该案的说理解释显得强行和虚无缥缈。
也是由于这种牵强的属性,该案“会被动摇”成为几乎命定的未来——作为其根基的“隐私权”本身已经成为公认的基本权利,不再需要此案的支撑也能得以维系。该案被自己作为说理根基的权利依据“抛弃”,就不得不面对“从最初就没有找准权利依据”的质疑。
怎样的权利依据才是更具说服力的?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不必再蜷缩于“隐私权”的曲折保护下,而是要旗帜鲜明地承认“女性具有生殖自由”、“女性具有接受平等保护的权利”:「让堕胎权作为平等保护条款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正当程序的一部分。堕胎权应该来自于对于男女平等的追求,对于消除性别歧视的追求,对于根除认为女性就应该成为母亲,并且她们都应该高兴成为母亲和承担母职这样的刻板印象的追求。」
因此,也许对于“堕胎权”的存在本身来说,“罗伊诉韦德案”本来就是一个并不牢固的依靠。只要它的漏洞未被填补,就永远有被攻击的机会,就永远风雨飘摇。如今被推翻的结局,尽管其动力并非来自“希望它变得更好更完满”而是“对它咬牙切齿”的一方,但终归是到达了同样的终点。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到达是用如此惨痛的、可能改变一代或几代人命运的方式。
到这里,最乐观的想法,最给人安慰的劝解是:不破不立。看到一条评论写道:「是时候丢掉这个已经破损的拐杖,去勇敢地登上本应属于自己的顶峰。」在这样漫长的痛苦里,或许有更坚固的盾甲,更锋利的武器,更坚定的决心。
Be inclusive as a person.
Be quantitative as a learner.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sciences
「生活方式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