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心理咨询师聊到了我有 collapsed boundaries 问题。我意识到我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觉得很有启发。又想了一下周围的人,觉得有同样情形的人很多。在这里放一下链接和资料,供大家参考。
https://skywriter.wordpress.com/2010/07/10/the-3-major-ways-of-setting-boundaries%E2%80%94which-type-are-you/
既然嘟了条长的,那就再嘟一条长的(虽然那条写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想说啥)!
说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十个老中人里有八个脑子里闪过“达尔文”,剩下的两个要么没文化,要么年纪大!
但是前阵子我无意间知道,达尔文,达尔文他老人家其实没说过这句话啊!!
而且老中通常会在这一句话后面跟上“落后就要挨打”……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本人是个把高中历史课本背烂了的那种做题家,所以很顺利地就想起这句话出自一个叫严复的家伙翻译的一本书叫《天演论》,原作是一本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作品,作者是赫胥黎。赫胥黎也是个生物学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狂信徒,所以到处给人介绍进化论……
俺的高中知识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我现在的脑子显然已经不是高中生的脑子了,所以我迷惑了:既然原作作者是个生物学家,那他对进化论的介绍显然只会停在生物学领域,那么那些现在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要是他能往自己的书里塞这些,那他肯定不单单是个生物学家了,再怎么说头衔也得再加个“社会学家”吧
但问题很显然不会出现在赫胥黎身上,怎么瞧也是作为译者的严复看起来更有问题一些。我一搜,还真是,严复往书里掺了点别的……
掺的是正儿八经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现在已经被喷成筛子的社会进化论……简单且不精确地理解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一套。
而且赫胥黎他本人其实是反对斯宾塞的观点的,但严复没管,严复还是塞了……然后这本《天演论》风靡全中华,进步青年都读了,还有人为它改了名(胡适他老人家)。
另,“适者生存”这句话并不是达尔文说的,是斯宾塞说的。
所以,回到课本上,或者说回到老中人的语境里,原本围绕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构筑的认知就充满了疏漏和谬误,然而单从那个句子(大概会是这样一个句子,但是我找不到课本了:严复翻译了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其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来看好像也没什么错处。而且即使它被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没有疏漏和谬误,这也已经是一个被抛弃在上个世纪、只留下批判的观点了。
可是,当时谁也没有提,谁也没有告诉我这些藏得层层叠叠的背景信息,教科书的世界现在仍然还运转在“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里,整本中国近代史还是基于此,用恐慌贯穿全文。
这口过期鸡血用了一百来年了还不换啊?
测试反馈,象友@makibaby@wxw.moe 分享的这个学术 GPT 很有效:https://consensus.app/search/
(原嘟文 https://wxw.moe/@makibaby/110608306922890365)
它不是 chatGPT 这种直接生成回答的形式,比较像是基于这种 GPT 的语料检索,而检索对象全部来自发表的论文。
具体结果就还不错,我把想查的一个问题用最直接且包含细节的语言提问出去,收到的文献列表都以我的提问为中心,直接给出我可能想看的关键句和索引信息,极大地节省查询的痛苦。
谢谢友友!推荐大家试试
There are some things that just have to be photographed. This kind of chalk-based street art definitely qualifies. It’s beautiful, whimsical, and sadly, ephemeral.
#Photography https://mastodon.social/@Sheril/110600708325234507
Happy #solstice
This photo was a 6 month exposure from my back yard, It shows the tracks of sunlight from one solstice to the next.
Sea otters hold hands when they sleep so they don't drift apart, a behavior known as rafting.
Video Credit: Vancouver Aquarium
Full video on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IIzcWqsP0&list=PLc4W06G5-v7BDRHoh7n3QkUKUDJmgMO0n
又是一年六四。今年还是想再次给大家推荐这本摄影书《A Day in the Life of China》。当年柯达与中国政府合作,雇佣了两百名摄影师在中国多地同一天拍摄各种题材的照片,以纪录下中国普通一天的样子。那一天是 1989 年 4 月 15 日。这本书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凌晨时分的北大校园,胡耀邦去世的新闻流出,学生们纷纷走入校园张贴大字报。这本摄影书在阴差阳错之下,纪录下了八九学潮的第一天。每次看到最后一页,我全身都会起鸡皮疙瘩。
这本书是我在本地的旧书店无意中买到,看到拍摄日期时还没想到什么,直到看到最后一张照片才意识到这本书的沉重之处。依我看来,这本书不仅记录下了八十年代末普通与不普通的中国人的一天,还无意中记录下了当代中国的第一日。真的是非常推荐。
1989 年 6 月 1 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许多家长带著子女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民主女神塑像,受到静坐学生们热情欢迎。「学运之声」播出了给儿童的信,希望他们好好学习,为社会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并解释广场上的学生正为孩子们的明天奋斗。而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前一天便开始为儿童筹备联欢节目,并准备了气球等小礼物。广场上的气氛轻松而愉快。
参考资料:《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中国六四真相》
Be inclusive as a person.
Be quantitative as a learner.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sciences
「生活方式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