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象友们有没有常常觉得,自己找不到人生方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事物,缺乏探索的欲望,或者不自信、焦虑、抑郁、没来由的坏心情……等等。我想说,也许你不知道这些事情并不只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有可能与身边最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有关。
我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之前我只是认为我有着生存焦虑,又懒得上班,又焦虑自己没收入……但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重新震动了我原以为不再被亲密关系困扰的内心。近一周来我从茫然,到接受,到感恩。感谢有这样的契机让我再次审视自己,审视关系,重新发现那些本以为已经抛却的部分实际上从未离开,也第一次发现原来之前所习惯的模式也还是潜伏着对我的性格与处事的消极影响。
具体事件不便详述了。但是我这些天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包括:《关系黑洞》《依恋三部曲之一:依恋》《苏珊福沃德经典作品集(依恋+原生家庭+执迷)》,对我整个人的帮助真的很大。
整体读下来,我感觉《关系黑洞》是偏畅销书的,给出了简单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如果你本身喜欢更简明的指导,不愿深究理论细节而是直截了当地去实践的话,我觉得你阅读这本书就足够了。
对于更多跟我一样,遇事会多想会内耗,所以才踟蹰于人生道路中的象友来说,我觉得《苏珊福沃德经典作品集(依恋+原生家庭+执迷)》会更加适合大家,因为有更多的真人案例、心路历程的说明。并且我很推荐全部读下来,而不是只挑自己认为会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因为不读是不知道,即使讲婚姻关系的第一部,也会谈到很多关于如何合理争取财产支配权、脱离社会后重新就业、争吵时捍卫自己立场等等问题。触类旁通,日常生活中能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
另外也希望大家向我推荐更多的能帮助个人成长的通识读物!谢谢~~😘
For years, the media built up Elon Musk and got the public to buy into the myth of his genius. Now the truth of who he is can’t be hidden and changing how they cover Musk isn’t enough.
The media failed us. They not only need to inform the public about the harms of Musk’s empire, but change how they cover the entire tech industry so another grifter can’t replicate his rise. They owe us nothing less.
https://www.disconnect.blog/p/the-medias-failure-on-elon-musk
算是一些暴言。
如果硬要以某种后现代的视角解读,第一世界居民天然对世界上另一些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无知无觉,合上报纸断开网络就能把自己和痛苦隔离,而当破坏性的现实终于外溢到自己生活的社区时,对失去的体验何尝不能称作一种奥威尔式的“行为艺术”。华人也是一样,如果生活在另一个地方就能完全免疫余波,我想这也不太公平。很多痛苦(还有责任——尤其是责任)不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就会消失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提醒它们的存在,个人一头扎进世俗的幸福生活里是无法逃避的。
但我真的非常为那些被覆盖掉的真挚的纪念物伤心。不只是那位去世的艺术家和他的朋友们,还有某时某刻的私人化的表达和背后关联着的记忆。本来在涂鸦的社群里,它们会慢慢被覆盖(那之前也一定会有拍照和纪念),像某种约定俗成的自然代谢,但全都因为幼稚浅薄又空洞的理由一夕间消失了。连邪恶都是轻浮的。
不过预言一个后续,那片白墙上绝对会出现大量辱习涂鸦,而威权的口号会重新被私人的个性覆盖。希望我们的生活也能这样。
越是性格软不擅长面对冲突的人,越应该一开始拒绝,一个字都不要听。
因为有一路销售策略就是,只要门缝挤进去一只脚,会可以获得沟通时间,只要听他说话,就可能被打动或被骚扰烦到达成交易。
因为人有一致性需求,你一旦答应过一次,就更难拒绝了,拒绝会推翻之前“可以答应”的认知,自己就觉得难受。
这种销售就是利用了这个心理,然后提的要求越来越滑坡;而且过程中还能高效筛选掉不配合成单几率低的潜在目标。
很多男的把骚扰和追求都当做销售的,所以也会用这个策略,比如最常见的“我没别的意思就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嘛”。
如果自己没有结交意向,一个门缝都不能给,多一眼都不能看,一定要做到不听不看不转账!你是友善的,可对面的陌生男人不是啊!
Be inclusive as a person.
Be quantitative as a learner.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sciences
「生活方式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