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政府官員似乎不太明白半導體產業與傳產製造業的巨大差異何在。
「即將舉行的會議中,布勒東則計畫能夠說服其中一間半導體巨頭赴歐洲設廠。歐盟期望能在2030年以前,將半導體產量提昇一倍,達到世界整體產量比例的20%。
且不只追求產量倍增,歐盟更希望能擁有先進的2奈米晶片製造工廠,並不單單謀求車用晶片所需的成熟製程。由於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無可爭議,消息人士指出,目前歐盟在兩者之中更屬意台積電。」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494/eu-tsmc-intel-semiconductor-factory
英國經濟戰略反應慢半拍~
"安世半導體已於5日完成交易,但未披露收購價格等任何財務細節。美國電視頻道CNBC報導,安世半導體支付了6300萬英鎊(約新台幣24億3500萬元)。"
晚點找看有無英媒報導可佐證:
"英國研究及創新署按政府指示,暫停 NWF 的研發撥款資助,對於 NWF 而言打擊確定甚大,只因受助金額方面高達 5,500 萬英鎊(約 HK$5.9 億)。消息指,NWF 有份參與多項敏感國防項目,包括為戰機雷達系統晶片。"
英媒電訊報的報導是說凍結:
"Ministers recently froze grants to the company from 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fter it was sold to Nexperia, a Dutch technology company owned by China’s Wingtech. "
CNBC 反而有比較多的匿名消息:
[“Britain has paid for the research that makes Newport Wafer Fab a key partner in a U.K. government defense project,” Tom Tugendhat, leader of the U.K. government’s China Research Group and chairman of the Foreign Affairs Select Committee, told CNBC. “That’s why we need a complete review of the deci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 grounds, including asking why the deal was initially waved through.”
“The U.K. and Welsh governments have spent tens of millions of pounds supporting compound semiconductor innovation in Wales — with NWF at the heart,” he added. “While there’s a global shortage, and Beijing has hopes to dominate the market, we need to be much clearer about our interests, not just company profits or rivals’ opportunities.” ]
當然是製造端在囤...(看向西邊
"是誰在囤車用晶片?美國商務部官方公開徵求半導體供應鏈意見截止日倒數計時,根據聯邦公報與相關網站資訊顯示,截至昨天為止,包括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環球晶等指標台廠都已「交卷」,總計已有 23 家國際大廠與機構完成回應答覆,讓尚未回覆的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面臨龐大壓力,外傳相關企業會在最後時間內答覆,或爭取在韓國官員 9 日至 11 日訪美時,直接向美國商務部遞交答覆。"
這次是德國講的喔~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尤其是上游原材料和設備自給率很低,高度依賴進口,半導體甚至超過原油、成為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中國晶片進口很大一部分用於組裝智慧手機、筆電等設備。"
"「中國半導體公司或使用者、半導體客戶開始擔心,他們會成為下一個符合出口限制的對象。所以在那扇門關上之前,他們想要獲得大量的半導體庫存」。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進口了4175億個IC(積體電路)晶片,到了2019年的進口量大增275億個,達到4451億塊,去(2020)年再激增20%(984億個),達到創記錄的5435億個,進口總額350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準。
報導說,今(2021)年以來,中國晶片進口量仍在大幅增長,第1季、上半年和1至9月的晶片進口年增率分別達33.6%、29%和23.7%,今年第1-3季的進口量分別1552億塊、1571億塊、1660億塊;迄上月,中國今年1-10月晶片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大增20%。"
看來晶片市場還有得亂一段時間~
"為了查明誰在囤積晶片,美國商務部也花了不少時間釐清,但企業皆拒絕提供資料。直到最近,美商務部要求企業在45天內填寫問卷,雖是自願性質,但已警告產業代表,若不遵守,將評估動用《國防生產法》或其他工具,要求企業回覆。
美方也解釋,會採取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供應鏈業者間缺乏信任。有些消費性產品公司被指控囤貨,採購晶片量是實際需求的2到3倍;有些供應商則說,因為客戶正在囤貨,無法掌握確切需求;另一些客戶則反映無法獲得供應商直接答覆,供貨數量前後不一。因此,有必要請業者提供資訊,以解決問題。
除了解決晶片荒問題之外,美國大動作查囤晶片,也被認為是在針對中國。美中貿易戰持續白熱化,加上國安考量,在此背景下,美國持續以「晶片斷供」作為對付中國的手段。這次也將藉由各大廠提供的資訊,繼續與中國競爭。"
韭國現在跟末世小說的重生主角死命狂買有差別嗎?...
"根據美國數據,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中國將擁有全球69%的穀物儲量,以不到世界人口的20%,卻囤積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穀物,日學者開罵,糧價上漲都是中國害的。
《日經亞洲》報導,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11月時自爆,中國正將糧食庫存維持在歷史高位,「我們的小麥庫存可以滿足1年半的需求。」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中國將擁有全球69%的穀物儲量,包括60%的稻米和51%的小麥,清楚表明中國囤糧行徑。
根據統計,過去5年中,中國從美國、巴西和其他供應國大舉採購,大豆、玉米和小麥進口量猛增 2 至 12 倍,牛肉、豬肉、乳製品和水果的進口量也同步增長2到5倍。
報導稱,由於中國國內生產跟不上需求,中國正在進口更多的糧食和其他食品,直接導致全球糧食上漲。"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白米和小麥等糧食產量和農作物耕作面積在2015年以後觸頂回落。
熟悉中國農業的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表示,「中國由於農地分散及汙染,生產效率不高。再加上農民向城市流動,糧食產量今後也難以成長」。"
困惑: 之前七年的官方數據都有達到這個數字, 所以官方是預期今年有困難嗎?
"報導引述李克強的批示指出,當前冬小麥的苗情偏弱,促弱轉壯任務繁重,要因地、因苗抓好春季田管,做好病蟲害防控和極端天氣應對防範,力爭夏糧再獲豐收。同時要加強農業生產扶持力度,保障農資生產供應、穩定農資價格,加強農業技術指導,保證春耕備播順利開展。
李克強強調,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統籌肉蛋菜等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強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3兆斤以上,確保糧食安全。"
這遠低於中國高幹平均壽命的出乎預料,幾乎很難避免外界揣測李是被不自然死亡的可能性:
WSJ這篇訃聞寫得很技巧:
[ One area where Li made a lasting impact: his skepticism about Chinese statistics, which echoed through global markets when it came to light in 2010 courtesy of Julian Assange’s WikiLeaks. According to the U.S. ambassador’s leaked cable, Li said he tracked Chines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railway cargo volumes and loan dispersals since the offici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figures are ‘man-made’ and therefore unreliable.” ]
紐時的訃聞難得中英文版本不一樣而且還特別註明稍後會繼續更新的~(笑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派系政治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表示,在習近平成為最高領導人之前,「像李克強這樣的官員往往政績突出,並在繼續推進黨的制度化」。但他說李克強和許多其他技術官僚「在總以殘酷無情為特點的精英政治中並不是那麼遊刃有餘」。"
[ Mr. Li “must have lived a life of frustration and unhappiness for the past 10 years,” said Barry Naughton, another specialist in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He had been so systematically deprived of power and influence by Xi Jinping that I don’t think his passing will have much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hina.” ]
https://www.nytimes.com/2023/10/26/world/asia/li-keqiang-china-dead.html
補一下儲這篇報導的新增部分:
"對一些中國人來說,李克強週五逝世的消息有些類似胡耀邦在1989年的去世,這位相對傾向於自由主義的前中共領導人在一次黨內會議上心臟病發作,他的逝世在民間掀起了哀悼浪潮,最終演變成天安門民主抗議活動。
但作為中國數十年來最具權勢的領導人,習近平一直嚴格控制著社群媒體、大學乃至整個社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唐志學(Joseph Torigian)表示,李克強並不像胡耀邦在上世紀80年代那樣被視為變革性的人物。
唐志學還表示,儘管如此,習近平應該仍然希望謹慎處理悼念事宜,包括官方訃告和黨對李克強地位的評價。"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31027/li-keqiang-china-dead/zh-hant/
WSJ中文版總算趕在一點半前的五分鐘孵出翻譯來...(再度翻白眼
"As with the U.S. vice presidency,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premiership hinges on the top leader. Like Mao Zedong’s premier, Zhou Enlai, Li had the superior education and apparent competence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cluding English skills, but served a domineering autocrat.
與美國副總統一樣,中國總理一職的重要性取決於最高領導人。與毛澤東時期擔任總理的周恩來一樣,李克強也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內外事務中頗具才幹,英語水平也不錯,但輔佐的是一位控制欲很強的專權者。"
李克強死後的其他後續:
"綜合《大紀元新聞網》、《端傳媒》報導,及社群媒體「X」(原推特)、微博等貼文資訊,《財新週刊》上(12)月 25 日聖誕夜當天,發表一篇題為〈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社論,內容針對當前中國財政政策大作針砭,更將其與鄧小平時期的「改革開放」比對,在吸引轉載並掀起社群議論後遭到下架。
同月 31 日,《財新網》以特稿《2023終有一別》緬懷去年逝世的中外各領域人物,包括前美國國務欽季辛吉、曾批評國內司法制度的中國民法學者江平、2003 年揭露 SARS 疫情真相的中國外科醫師蔣彥永,及受當局打壓移居國外的愛滋病防治專家高耀潔等。然而,疑似再因封面照放上習近平權鬥對手的李克強而遭刪除。"
這兩年數據應該比李克強那時候所說的更差吧:
“中國知名分析師、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26日在《第一財經周刊》發表文章《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面看經濟》,內容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2021年釋出的調查數據指出,中國月收入不到人民幣2000元的有9.64億人。而中國已故前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5月13屆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上曾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人口,平均月收入僅約人民幣1000元(約新台幣4331元),坐實李克強當年所言,與現實並無太大出入。”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53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