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政府官員似乎不太明白半導體產業與傳產製造業的巨大差異何在。

「即將舉行的會議中,布勒東則計畫能夠說服其中一間半導體巨頭赴歐洲設廠。歐盟期望能在2030年以前,將半導體產量提昇一倍,達到世界整體產量比例的20%。

且不只追求產量倍增,歐盟更希望能擁有先進的2奈米晶片製造工廠,並不單單謀求車用晶片所需的成熟製程。由於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無可爭議,消息人士指出,目前歐盟在兩者之中更屬意台積電。」

bnext.com.tw/article/62494/eu-

Follow

英國經濟戰略反應慢半拍~

"安世半導體已於5日完成交易,但未披露收購價格等任何財務細節。美國電視頻道CNBC報導,安世半導體支付了6300萬英鎊(約新台幣24億3500萬元)。"

cna.com.tw/news/aopl/202107080

晚點找看有無英媒報導可佐證:

"英國研究及創新署按政府指示,暫停 NWF 的研發撥款資助,對於 NWF 而言打擊確定甚大,只因受助金額方面高達 5,500 萬英鎊(約 HK$5.9 億)。消息指,NWF 有份參與多項敏感國防項目,包括為戰機雷達系統晶片。"

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

Show thread

英媒電訊報的報導是說凍結:

"Ministers recently froze grants to the company from 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fter it was sold to Nexperia, a Dutch technology company owned by China’s Wingtech. "

msn.com/en-gb/money/other/wels

Show thread

CNBC 反而有比較多的匿名消息:

[“Britain has paid for the research that makes Newport Wafer Fab a key partner in a U.K. government defense project,” Tom Tugendhat, leader of the U.K. government’s China Research Group and chairman of the Foreign Affairs Select Committee, told CNBC. “That’s why we need a complete review of the deci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 grounds, including asking why the deal was initially waved through.”

“The U.K. and Welsh governments have spent tens of millions of pounds supporting compound semiconductor innovation in Wales — with NWF at the heart,” he added. “While there’s a global shortage, and Beijing has hopes to dominate the market, we need to be much clearer about our interests, not just company profits or rivals’ opportunities.” ]

cnbc.com/2021/07/20/newport-wa

Show thread

當然是製造端在囤...(看向西邊

"是誰在囤車用晶片?美國商務部官方公開徵求半導體供應鏈意見截止日倒數計時,根據聯邦公報與相關網站資訊顯示,截至昨天為止,包括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環球晶等指標台廠都已「交卷」,總計已有 23 家國際大廠與機構完成回應答覆,讓尚未回覆的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面臨龐大壓力,外傳相關企業會在最後時間內答覆,或爭取在韓國官員 9 日至 11 日訪美時,直接向美國商務部遞交答覆。"

inside.com.tw/article/25473-us)

Show thread

這次是德國講的喔~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尤其是上游原材料和設備自給率很低,高度依賴進口,半導體甚至超過原油、成為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中國晶片進口很大一部分用於組裝智慧手機、筆電等設備。"

"「中國半導體公司或使用者、半導體客戶開始擔心,他們會成為下一個符合出口限制的對象。所以在那扇門關上之前,他們想要獲得大量的半導體庫存」。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進口了4175億個IC(積體電路)晶片,到了2019年的進口量大增275億個,達到4451億塊,去(2020)年再激增20%(984億個),達到創記錄的5435億個,進口總額350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準。

報導說,今(2021)年以來,中國晶片進口量仍在大幅增長,第1季、上半年和1至9月的晶片進口年增率分別達33.6%、29%和23.7%,今年第1-3季的進口量分別1552億塊、1571億塊、1660億塊;迄上月,中國今年1-10月晶片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大增20%。"

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

Show thread

看來晶片市場還有得亂一段時間~

"為了查明誰在囤積晶片,美國商務部也花了不少時間釐清,但企業皆拒絕提供資料。直到最近,美商務部要求企業在45天內填寫問卷,雖是自願性質,但已警告產業代表,若不遵守,將評估動用《國防生產法》或其他工具,要求企業回覆。

美方也解釋,會採取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供應鏈業者間缺乏信任。有些消費性產品公司被指控囤貨,採購晶片量是實際需求的2到3倍;有些供應商則說,因為客戶正在囤貨,無法掌握確切需求;另一些客戶則反映無法獲得供應商直接答覆,供貨數量前後不一。因此,有必要請業者提供資訊,以解決問題。

除了解決晶片荒問題之外,美國大動作查囤晶片,也被認為是在針對中國。美中貿易戰持續白熱化,加上國安考量,在此背景下,美國持續以「晶片斷供」作為對付中國的手段。這次也將藉由各大廠提供的資訊,繼續與中國競爭。"

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

Show thread

韭國現在跟末世小說的重生主角死命狂買有差別嗎?...

"根據美國數據,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中國將擁有全球69%的穀物儲量,以不到世界人口的20%,卻囤積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穀物,日學者開罵,糧價上漲都是中國害的。

《日經亞洲》報導,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11月時自爆,中國正將糧食庫存維持在歷史高位,「我們的小麥庫存可以滿足1年半的需求。」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中國將擁有全球69%的穀物儲量,包括60%的稻米和51%的小麥,清楚表明中國囤糧行徑。

根據統計,過去5年中,中國從美國、巴西和其他供應國大舉採購,大豆、玉米和小麥進口量猛增 2 至 12 倍,牛肉、豬肉、乳製品和水果的進口量也同步增長2到5倍。

報導稱,由於中國國內生產跟不上需求,中國正在進口更多的糧食和其他食品,直接導致全球糧食上漲。"

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

Show thread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白米和小麥等糧食產量和農作物耕作面積在2015年以後觸頂回落。

熟悉中國農業的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表示,「中國由於農地分散及汙染,生產效率不高。再加上農民向城市流動,糧食產量今後也難以成長」。"

cna.com.tw/news/acn/2021122501

Show thread

困惑: 之前七年的官方數據都有達到這個數字, 所以官方是預期今年有困難嗎?

"報導引述李克強的批示指出,當前冬小麥的苗情偏弱,促弱轉壯任務繁重,要因地、因苗抓好春季田管,做好病蟲害防控和極端天氣應對防範,力爭夏糧再獲豐收。同時要加強農業生產扶持力度,保障農資生產供應、穩定農資價格,加強農業技術指導,保證春耕備播順利開展。

李克強強調,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統籌肉蛋菜等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強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3兆斤以上,確保糧食安全。"

cna.com.tw/news/acn/2022021400

Show thread

這遠低於中國高幹平均壽命的出乎預料,幾乎很難避免外界揣測李是被不自然死亡的可能性:

cna.com.tw/news/acn/2023102750

Show thread

WSJ這篇訃聞寫得很技巧:

[ One area where Li made a lasting impact: his skepticism about Chinese statistics, which echoed through global markets when it came to light in 2010 courtesy of Julian Assange’s WikiLeaks. According to the U.S. ambassador’s leaked cable, Li said he tracked Chines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railway cargo volumes and loan dispersals since the offici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figures are ‘man-made’ and therefore unreliable.” ]

wsj.com/world/china/li-keqiang

Show thread

紐時的訃聞難得中英文版本不一樣而且還特別註明稍後會繼續更新的~(笑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派系政治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表示,在習近平成為最高領導人之前,「像李克強這樣的官員往往政績突出,並在繼續推進黨的制度化」。但他說李克強和許多其他技術官僚「在總以殘酷無情為特點的精英政治中並不是那麼遊刃有餘」。"

[ Mr. Li “must have lived a life of frustration and unhappiness for the past 10 years,” said Barry Naughton, another specialist in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He had been so systematically deprived of power and influence by Xi Jinping that I don’t think his passing will have much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hina.” ]

nytimes.com/2023/10/26/world/a

Show thread

補一下儲這篇報導的新增部分:

"對一些中國人來說,李克強週五逝世的消息有些類似胡耀邦在1989年的去世,這位相對傾向於自由主義的前中共領導人在一次黨內會議上心臟病發作,他的逝世在民間掀起了哀悼浪潮,最終演變成天安門民主抗議活動。

但作為中國數十年來最具權勢的領導人,習近平一直嚴格控制著社群媒體、大學乃至整個社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唐志學(Joseph Torigian)表示,李克強並不像胡耀邦在上世紀80年代那樣被視為變革性的人物。

唐志學還表示,儘管如此,習近平應該仍然希望謹慎處理悼念事宜,包括官方訃告和黨對李克強地位的評價。"

cn.nytimes.com/china/20231027/

Show thread

可憐的中文版WSJ到現在還生不出來一篇報導... (翻白眼

Show thread

BBC中文網補充了外界對李的死訊帶來的政治象徵: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分析指,李克強是中共黨內權威性的溫和改革派聲音,他的去世,讓改革路線人士看不到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

「這意味著,中共內部牽制權力的一股勢力削弱了,領導核心習近平就更不需要顧慮黨內的其他聲音了。」"

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

Show thread

法廣中文報導頗有春秋筆法:

[ 李克强虽然是一位弱势总理,但习近平对李克强还有形式上的尊重,因为李克强的官位与他一样均来自前朝,而李强的升迁全仰赖习。

李克强在全国人大结束后,成为“一介平民”。]

rfi.fr/cn/%E4%B8%AD%E5%9B%BD/2

Show thread
Show more

WSJ中文版總算趕在一點半前的五分鐘孵出翻譯來...(再度翻白眼

"As with the U.S. vice presidency,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premiership hinges on the top leader. Like Mao Zedong’s premier, Zhou Enlai, Li had the superior education and apparent competence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cluding English skills, but served a domineering autocrat.

與美國副總統一樣,中國總理一職的重要性取決於最高領導人。與毛澤東時期擔任總理的周恩來一樣,李克強也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內外事務中頗具才幹,英語水平也不錯,但輔佐的是一位控制欲很強的專權者。"

cn.wsj.com/zh-hant?mod=nav_top

Show thread

這兩年數據應該比李克強那時候所說的更差吧:

“中國知名分析師、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26日在《第一財經周刊》發表文章《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面看經濟》,內容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2021年釋出的調查數據指出,中國月收入不到人民幣2000元的有9.64億人。而中國已故前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5月13屆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上曾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人口,平均月收入僅約人民幣1000元(約新台幣4331元),坐實李克強當年所言,與現實並無太大出入。”

news.ltn.com.tw/news/world/bre

Show thread

李克強死後的其他後續:

"綜合《大紀元新聞網》、《端傳媒》報導,及社群媒體「X」(原推特)、微博等貼文資訊,《財新週刊》上(12)月 25 日聖誕夜當天,發表一篇題為〈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社論,內容針對當前中國財政政策大作針砭,更將其與鄧小平時期的「改革開放」比對,在吸引轉載並掀起社群議論後遭到下架。

同月 31 日,《財新網》以特稿《2023終有一別》緬懷去年逝世的中外各領域人物,包括前美國國務欽季辛吉、曾批評國內司法制度的中國民法學者江平、2003 年揭露 SARS 疫情真相的中國外科醫師蔣彥永,及受當局打壓移居國外的愛滋病防治專家高耀潔等。然而,疑似再因封面照放上習近平權鬥對手的李克強而遭刪除。"

newtalk.tw/news/view/2024-01-0

Show thread

美聯社的訃聞反而寫得比有中文版的WSJ跟紐時都要來得詳盡:

[ Li earned the nickname “Three Fires Li” and a reputation for bad luck after three fatal fires struck Henan while he was there. A Christmas Day blaze at a nightclub in 2000 killed 309 people. Other officials were punished but Li emerged unscathed.]

apnews.com/article/china-forme

Show thread

衛報訃聞把李習之間的不諧寫得很明白:

[ During his farewell tour of ministries earlier this year Li renewed calls for economic reform, and videos of him visiting some departments and being warmly greeted were later censored from Chinese social media. ]

theguardian.com/world/2023/oct

Show thread

日經訃聞則著重在李的核心政策:

"The three key pillars of Li's approach -- no stimulus, deleveraging and structural reforms -- came to be known as "Likonomics" and led to China's GDP growth rate settling at the 6% level from 2015 through 2019. On his watch, the government emphasized high-tech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to sustain growth."

asia.nikkei.com/Politics/China

Show thread

路透社將李最後一次公開談話選取的內文也是滿有意思的~

[ "No matter how the international winds and clouds change, China will unswervingly expand its opening up." Li said at his last public appearance in a press conference in March.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will not flow backwards." ]

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s

Show thread

美國之音直接把外界懷疑寫成標題:

[ 其中日本驻华大使馆于上午9时许发文悼念,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谈及李克强曾于2018年5月举行日中韩领导人会议之际正式访问日本,在日中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惊闻故人逝世,谨此表示由衷的哀悼”。

日本大使馆贴文下方迅速累积上千则评论,一名网民指出原因:“别的新闻下面都无法评论,只有这里的评论区开着。”不过日本大使馆的评论区在10时半左右也遭屏蔽,无法阅读。]

voachinese.com/a/netizens-reac

Show thread
Show more

退林還耕背後的人員流動顧忌:

"假如要把破碎農地整頓合併,首先要面對的是,原本四成多的農村人口至少必須釋放一大半自由遷徙到城市地區,也就是戶籍制度必須像大多數國家一樣廢除,允許民眾任意登記戶籍,以戶籍不能自由遷徙為前提建立的維穩體系將一夜瓦解

第二就是中國的農地理論上並不是屬於農民,而是農村的村委會共同擁有,只是暫時分配給農民而已,假如允許農地透過自由買賣整併,也就意味本來屬於村委會財產的土地必須無償交出來,原本建立在土地分配權的權力尋租體系底下養活了幾千萬地痞流氓將瞬間失業,可是就是這數千萬地痞流氓替國家控制農村人民,這中間將會因為從幸福生活一夕落入一無所有而誕生不知道多少張獻忠

所以稍微瞭解中國的人都知道所以缺糧的問題在哪,根本不是耕地增加減少的問題,而是中國的農業至今還維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低生產力,不打掉這兩個問題生產力永遠提不上去,可是只要敢糾集民眾試圖推翻這兩個基本國策,封殺言論事小還可能有生命危險 "

facebook.com/simonbuya/posts/p

Show thread

兩年後的購買行為變化:

“報導指出,中國希望提高大豆、玉米的自給率,這2項農產品目前高度仰賴進口。據美國農業部表示,中國取消了原訂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口的110.4萬噸美國玉米訂單,這相當於美國全年向中國出口量的7.4%。”

“這項報導分析,中國能基本自給自足的糧食是稻穀、小麥等主食,其他糧食則靠進口來彌補不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1年數據,中國大豆進口量占全球59%,玉米進口量占全球14%,均居全球首位。”

cna.com.tw/news/acn/2023060702

Show thread

中國這時買澳洲大麥到底是為了和緩與澳洲關係還是為了補足糧產缺口啊?

"中國商務部今天表示,對澳洲進口大麥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實施期限,是自2020年5月19日起5年。今年4月14日商務部對此進行覆審後,裁定基於中國大麥市場發生變化,對原產於澳洲的進口大麥繼續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已無必要。

中國商務部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提出取消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建議,委員會決定自今年8月5日起,終止對原產於澳洲的進口大麥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cna.com.tw/news/acn/2023080401

Show thread

美中關係又一緩和跡象:

"美国农业代表团来自十一个行业团体,其中包括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美国谷物委员会和美国小麦协会。据路透社报道,一周前,中国粮食买家在美国爱荷华州与美方签署了不具约束力的购买数十亿美元的农产品协议,其中大部分是大豆。这是自2017年以来双方签署的第一个此类协议。 "

"油籽和谷物是美国对华出口的数量最大的产品,去年的出口额达254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半导体等其他商品,但巴西大豆和玉米的丰收,影响到美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

voachinese.com/a/u-s-farm-lead

Show thread

趙君朔整理出美國商務部調查晶片荒的報告要點:

「2021 年疫情對於半導體供應鍊的衝擊相當多。因此美國政府設立了針對疫情引發的微電子製造業停工的早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有三大要素:早期預警、更高度的介入和透明化。商務部、國務院和疾病控制中心保持密切合作積極監控系統中被發出警告的對象,並和盟邦、夥伴一起致力於執行安全防護流程來幫防止疫情擴散,並盡可能減少對人和全球供應鏈的阻斷,這就是為什麼拜登政府承諾要發放12億劑疫苗,到目前為止,美國已經運送3.85億劑疫苗到112個國家。」

「這次訊息徵集確認了存在一個嚴重、持續的晶片供需不平衡。提供意見的廠商也不認為這個問題在未來六個月內便會消失,需求上升比例的中位數前面已經提到,而晶片的買家看不到供給增加的趨勢。主要的瓶頸是需要增加額外的晶圓製造的產能。此外廠商還提到了在原材料、組裝、測試和封裝產能上的瓶頸。」

vocus.cc/article/61f76082fd897

Show thread

趙君朔對美國民主黨智庫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NAS)報告出爐後台積電後續動作的分析:

"一方面可以具體評估資料,溫和地提醒對岸在全世界晶片不分高低階產能都吃緊的狀況下,生產本地化即使是由非本國籍的廠商來做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一方面也該私下聯絡美國官方,表示台積電不該為了遵守美國的制裁變成代罪羔羊,要請負責和中共貿易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署將中共以各種理由打壓外商的行為列入紀錄,並在台積電自己隱身幕後的情況下由美國政府幫忙出面暗示美方正密切關注中共是否有更多的不公平商業行為,將列入雙方後續檢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重要參考,以嚇阻中共得寸進尺。"

voicettank.org/%E7%95%B6%E6%99

Show thread

反正低效益就都做安心的 :blobcattea:

" The U.S. this year allocated about $39 billion for chip-making grants expected to be doled out starting next year,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tax breaks on 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 equipment. European countries are putting incentives in place in a bid to double the continent’s share of global production to 20% by 2030. Large chip factories typically take several years to build and fully equip, so companies trying to meet future demand need to make their pricey investment decisions far earlier. "

wsj.com/articles/chip-making-j

Show thread

如何破解統戰媒體這一波炒作[去台化]削弱台美關係的手法:

"台積電2奈米落腳新竹寶山,預計2025量產。

至於1奈米,11月初最新消息是,「1奈米廠傳落腳桃園,台積電先進製程留台」

等美國AZ廠蓋好量產3奈米的時候,台灣這邊早就已經進入2奈米製程了。"

facebook.com/chenen.sung/posts

Show thread

"以為隨便什麼咖都可以上桌當棋子嗎?台灣是因為第一島鏈+半導體產業鏈,才有被看重、被利用、當棋子的價值。

這次選舉,國民黨喊出的「票投民進黨、年輕人上戰場」根本假議題。中國半導體被美國割喉戰之後,不要再幾年,所有軍工民生需要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產業,會被打回石器時代。(這個石器時代不是我說的,是一個月前的英國金融時報)而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步步進逼,就是要威嚇中國不要亂動、肖想拿下台灣。

半導體可能被打回石器時代,中國是要怎麼對外發動戰爭?不要說中國根本不想打、不敢打台灣,造謠資訊戰、收買台灣顯然在這次選舉就有用,中國幹嘛要挑戰美國參戰的風險打台灣?

因此,「票投民進黨,年輕人上戰場」根本是假議題,「票投國民黨、民眾黨,台灣人最後被牽去做中國人」才是真命題。

說實話,美國看到台灣人這種不知死活的投票結果,基於國家關鍵利益不可能對台灣放手的態度,可能還真的要開始模擬台灣可能加入中國隊的準備。

拳擊場上真的要選對手,你是願意被中國打、還是被美國打?"

facebook.com/jean11021/posts/p

Show thread

"日月光的極高層,最近對美國政府很高興台積電去設廠,反應是「I don’t get it 」,意思是,台積電去美國蓋幾個廠,其實並沒有解決半導體供應鏈集中台灣的問題,and「我日月光還在這裡啦」XD

根據CINNO Research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封測 (OSAT) 前十大廠商,排名Top10與2021年上半年保持一致。其中,台灣有五家,日月光穩坐龍頭寶座,市占率接近25%。

不要小看封裝、測試技術,現在要突破接近極限的摩爾定律,封測技術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手段,而日月光就是其中的技術領先者。"

facebook.com/jean11021/posts/p

Show thread

WSJ也注意到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政治意涵和美國招收人才需要送至台灣受訓的特殊處:

"The visit by a president to a foreign company’s factory reflects the U.S. reliance on TSMC to give American chip manufacturing a lift. The U.S. makes about 12% of the world’s chips compared with 37% three decades ago, according to the U.S.-based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Building deeper ties with the U.S. makes political sense for the Taiwan-based chip maker during a period of tension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It also allows for better cooperation in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with U.S.-based clients such as Apple and Nvidia Corp."

"Another challenge is personnel. TSMC has invested more in recruiting after struggling to find new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 the U.S., said people familiar with its efforts. Engineers hired in the U.S. are sent to Taiwan for a year or a year and a half of training, they said."

wsj.com/articles/tsmcs-arizona

Show thread

翻譯: 霸權之戰不會只受單一因素左右

"「中國不會因為半導體而入侵台灣。中國也不會因為半導體而不入侵台灣,」他說。「這其實取決於美國和中國:它們如何維持雙方都想要的現狀?」"

[ “China will not invade Taiwan because of semiconductors. China will not not invade Taiwan because of semiconductors,” he said. “It is really up to the U.S. and China: How do they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which both sides want?”]

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

Show thread

真正的主場優勢應該是政府從水電到土地都大力支持吧?

"張忠謀指出,半導體的工時長、且在晶圓廠的無塵室的工作環境中必須穿著類似太空衣的工作服工作,很辛苦,台灣因為有優秀、高品質、敬業的工程師,且流動率低,台積電每年員工的離職率僅4%至5%;另外,台灣交通方便,台灣竹科、中科、南科等地可透過高鐵聯結,做很好的移動、聯結,甚至可通勤上下班,這是我們的優勢,其他國家很難做到。"

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

Show thread

日本政府效率看來有些跟不上台積電計畫啊...

"雖然尚未開始正式營運,台積電也對周遭的交通感到憂心已向當地政府反應,但有官員透露這恐怕不是一時一刻能夠解決的問題,目前仍在討論道路需要多寬,預計明年開始收購公路附近的土地,什麼時候能夠動工都還是未定數。

就連目前已經收購多數所需土地、連接菊陽町至熊本機場的311號公路,都預計2027年3月才有辦法準備就緒,要緩解伴隨台積電廠房而來的交通壓力,至少還要數年時間。"

bnext.com.tw/article/75641/tsm

Show thread

日本政府補貼不到五千億給台積電熊本廠去換四點三兆經濟規模很划算,至少九州地區的經濟起飛了:

"台積電到熊本設廠帶動九州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於2023年調查,九州地區投資額的增加,是日本全國九個地區中最高,其中包括製造業投資額,是去年的2.1倍,半導體相關材料、精密機械設備、電機設備都呈現大幅增長,九州分行長水木祐一用「異次元」來形容半導體相關投資的熱烈程度,他表示:「這表明了九州經濟的強勁表現」。"

"根據經濟產業省資料,基於2021年制定的半導體、數位產業策略,半導體相關預算高達1.2兆日圓,其中台積電一廠相關預算最高可達4760億日圓,若雙方預算未再提高,代表此筆預算將近四成將補助台積電一家,可見日本政府對於台積電廠的重視程度。

九州金融集團估算,10年內台積電設廠的經濟連鎖反應,可高達4.3兆日圓,包含台積電本身投資、關係企業進駐、新工業園區開發、住宅建設、就業人數增加以及消費提升。"

gvm.com.tw/article/105311

Show thread

熊本台積電居然規劃到三廠了!...

"一座3nm晶圓廠可能耗資約200億美元(台幣6273億元),其中包括用於生產的機器,但具體費用將取決於設施何時建造,以及如何獲取土地和其他材料。目前尚不清楚台積電預計在第3座晶圓廠上投入多少資金。日本通常承擔此類設施約50%的成本。"

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

Show thread

"每個製程,只要都差個0.5%~1%,整體差到多少?我不客氣地講,一個最終產品經過的工廠不只十家,每家流程中的設備與原料也不只十個,就總共只算30個差異好了。

每個都只差1%,最終結果可能是100:74,這在工業生產上根本是輾壓,生意不用做了。差0.1%呢?100:97,看起來是沒差多少,但在半導體業,差個3%在幾百億的成本中,就足夠形成絕對優勢。"

"要把台灣的半導體技術優勢搶走,產業鏈絕對不是只看晶圓,最最最起碼連載板跟封裝段都要看。光是這樣,美國就得要付出現在十倍以上的代價,還不見得在10年內可以做到。若要連整個電子業根基拔起,以上價碼多乘10倍都不夠。"

facebook.com/eoiss.blog/posts/

Show thread

"「外國有很多不同的機會,調來調去,知道怎麼去處理外國狀況是好事」,林本堅直言,台積電客戶散布在全球各地,如果技術人員有機會到國外,接觸當地風土民情、更接近客戶,這是歷練、也是機會。

此外,對年輕人而言,進入台積電工作,未來還有機會外派至海外,這樣的工作或許更具吸引力,有助於吸引人才,「這要看上面的人怎麼用這些機會」。"

"要讓學生發揮潛力,教授作為「領路人」,角色至關重要。但林本堅感嘆,「學校對於人才流失沒辦法」,台灣研究人才被挖角,但台灣想要挖角他人,要不受限於薪資,要不受限於法規,相當為難。

林本堅日前受邀至中研院經濟所舉辦的論壇演講,他當時便指出,台灣聘請國外優秀教授「條件非常不利」,假使對方沒有其他考量,如父母住在台灣,不要說美國,台灣要跟香港、新加坡競爭都不容易,「他們待遇比我們好很多」。"

cna.com.tw/news/afe/2022120700

Show thread

"平衡看待此事,這可以視為台灣對美國當年(1950~1965年)在軍事和經濟上援助台灣的一種回饋。當年,若沒有美國的軍經援助,台灣經濟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甚且,在台灣的困頓年代,美國政府制定法規保障對外投資,導引台灣制訂《外國人投資條例》,促成美商從1954年開始赴台直接投資,1960年代中期更大量進入「高雄加工出口區」。台積電風光赴美,協助解除美國心中大患,提高我國在美國的地位,可以爭取到更多政經利益,這些潛在效果也值得重視。

其次,依台積電的說法,美國雙廠完成後將有100億美元的年營業額,替代由台灣對美出口的產品,這將大量減少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在台灣企求和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此刻,美國國內又極度關切貿易逆差之下,這種發展絕對有利於我對美爭取自貿協定。

第三,台積電繼續在台設廠生產晶片,已帶來巨大的環境成本;未來晶片廠必須陸續到海外投資,舒緩台灣的環境壓力才行,否則台灣「淨零碳排」不可能達成。台灣該藉此機會調整產業政策,將資源投注到環境壓力較小的產業,例如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高科技傳產、高值服務業、環保等。事實上,台積電赴美不可能無利可圖,第二廠也可以用來分攤「沉沒成本」,讓平均獲利提高。

台灣最要擔心的,是在半導體業大量攬才設廠後,高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若行政院無法統合部會調整機制,藉大量引進菁英外籍生來突破人才荒的話,外界對台積電的擔憂就可能成真。而且這不僅是台積電的難題,也是台灣高科技業共同的難題。"

npf.org.tw/1/25545

Show thread

@Perfume 過去五年。。。真過去五年的話Trump也不需要簽貿易協議逼迫購買農產品了。
Trump說:嘴上說不要,行動上卻很誠實嘛,哈哈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