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7日報導,德國新聞雜誌「明鏡週刊」(Der Spiegel)4日報導,衛生部在2020年春季從中國訂購一批價值估計約10億歐元(約342億台幣)的口罩,但該批口罩還需要經過緊急檢驗,才能認定是否符合歐盟標準。"
"面對各界撻伐,衛生部聲稱,在採購包括口罩在內的醫療用品時,已對口罩的品質進行嚴格把關,口罩若有缺陷,就不會付款,並強調口罩抵達時,德國正處於緊急狀態,相關批評沒有事實根據,無法接受。"
對德國這樁疑似雙重間諜案表示好奇...
"德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發布聲明指出,該案的75歲嫌疑人「克勞斯-L.」(Klaus L.),在2010年6月前往上海學術交流時,遭到中國情報單位誘使合作,從那之後一直到2019年11月間,經常利用德國政府高層到中國進行國是訪問或跨國會議的機會,向中國情報單位提供機密資訊。
檢察官指出,克勞斯-L.從2001年起擔任慕尼黑智庫「漢斯賽德爾基金會」(Hanns Seidel Foundation)的負責人,利用其學術名聲和長年建立的資訊網路累積國際影響力,再透過與德國政府高層的聯繫,取得重要情資並交給中國,藉此獲取中方提供的酬勞,以及資助參與跨國會議。
值得注意的是,「漢斯賽德爾基金會」隸屬於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CSU),該政黨為總理梅克爾「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姊妹黨及執政夥伴。不僅如此,《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還披露,克勞斯-L.還曾替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工作,但不清楚中方是否知道他的這個身分。"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德國基爾21歲女大生海雯娜(Navina Heyden)自稱中國人的朋友,她過去一年來在推特時常發表贊同中國官方立場的言論,比如稱新疆再教育營是無良學者捏造的謊言、香港抗議者是暴徒等,而她的推特追蹤人數也在這段期間,從寥寥無幾迅速激增至超過2.6萬人。
德國《世界報》上月中刊登一篇題為《中國的秘密宣傳員》的長篇報導,其中就提到海雯娜的案例,該報委託英國戰略對話研究所(ISD)對海雯娜的推特帳號進行分析,發現在去年8月至今年4月粉絲數量出現「跳躍式增長」,其中很多帳號都是新創的,另外,很多她的粉絲會針對性轉發親中推文,甚至還有「人」數天內將同一篇推文轉發了數千次之多。
《世界報》的結論是,中國正試圖在德國政治、經濟與媒體界尋找代言人影響輿論,「並改善中國人在德國公眾眼中的形象」。"
"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表示,2021年德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年成長15.1%,達2450億歐元(近新台幣8兆元),使得中國自2016年以來,第6度蟬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德國尤其依賴從中國的進口。從2015年起,中國就是德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2021年德國從中國進口1417億歐元(約新台幣4.5兆元)的產品,成長幅度達21%,可見中國相當程度從歐盟開放的市場中受益。
貿易數據顯示,德國製造的產品最大的出口國是美國,其次才是中國和法國。德國由於對美國、法國和英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出現巨額順差,過去曾被國際貨幣基金(IMF)批評,2021年情況依舊未改善;相較之下,對中國貿易則出現381億歐元的逆差。"
"Elmos欲出售的晶圓廠是350奈米工藝,一般車用半導體是用45-180奈米工藝。
350奈米工藝相當於1997年的Pentium P55C,"
現在連破銅爛鐵也不給中國了:
"《法新社》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針對政府的決策解釋,「當有公司涉及到重要基礎建設,或者相關科技有外流至非歐盟國家的風險時,我們需要仔細關注它的收購狀況。」
哈柏克指出,德國政府最後以「收購將會危害德國的秩序與安全」為由,駁回中企購買Elmos的計畫。哈柏克並說,就算是考慮到其他降低風險的方法,像是滿足某些條件德國才能批准收購,也無法避免往後可能產生的危害。"
台德現在進行式:
“我國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今(15)日將出訪法國、德國。德國之聲引述路透報導,吳在德國期間,將與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達克-瓦欽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在柏林會晤,就強化科學與科技合作進行討論,涵括電池、半導體、人工智慧與氫能等議題。”
這次換部長:
"根據德通社(DPA)報導,官員指出,史塔克-瓦特辛格此行目的是強化與台灣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合作,在競爭漸趨激烈的環境下,這次出訪對德國與具吸引力的國際夥伴展開研發合作是重要的一步。"
雖然德國的外交表現令人看不起,但該簽的協議還是要簽,就當外交上的投資吧!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雙邊簽下的協議(STA)著重在人工智慧(AI)、半導體(如IC設計)、鋰電池,以及未來綠色能源的氫能等,另外也重視人才培育,尤其德國很多年輕人想要學中文等,未來也會有更多雙邊年輕人相互交換交流。"
歐洲人戳自己家裡眼高手低的左派菁英最一針見血了:
"被記者問到,台灣可說是左派的「理想國」:戰勝獨裁統治的民主國家、由一位為原住民族權利與酷兒社群奮戰的單身女性所統治,以及一個擁有工會與公民社會的福利國家。卻讓從法國的梅朗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等許多西方左翼漠不關心,原因為何?
施益堅說,在極左翼裡「反美」扮演相當大的角色,認為台灣只是美國在與中國競爭裡的小弟。而德國社民黨傳統上與中國共產黨維持友好的關係,談到台灣議題時總是小心翼翼。"
德國保守派比左翼溫和派先轉彎:
"德國保守派認為,透過經濟合作維持和平的想法,就俄羅斯而言已經失敗,而對中國來說,「也愈來愈失敗」。這份22頁的文件將由德國聯邦議院的基民盟/基社盟黨團在復活節前後通過,其中也概述該聯盟新的中國政策要點。"
台德產學交流先從地方開始: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D)校長史托丁格說,這是歷史性的時刻,薩克森所有大學第一次聯合加強台灣和薩克森邦的合作;下午TUD、薩克森邦和台積電將簽署三方的合作備忘錄(MOU),希望2024年可以正式送薩克森邦的學生來台。
史托丁格透露,TUD正和台積電討論「半導體人才孵育計畫」,盼吸引更多半導體工程師,同時展開研究合作,該計畫預計每年送德國50名學生來台學習一年半,並在台積電實習3個月,台大會是第一個實施的學校。"
感覺德國至少比日本有意識到人力要先準備起來?
"台積電常用的維修服務供應商、總部在三重縣的日本材料說,要在熊本找到足夠人手是很大挑戰,例如該公司為台積電更換一個鋼瓶需要三名考照通過的工人,而台積電預計一個月要更換8,000個鋼瓶。東京當局還預計明年修訂勞動規則,以限制卡車司機加班,屆時日本材料會需要更多司機,才能向台積電交付相同數量的鋼瓶。"
撇嘴: 德國將行政層級留作牆頭草空間這招是還想賺中國的面子錢呢~
"至於歐盟其它國家,司佩蘭分析,各國與台灣的關係都不同,對外同樣宣稱「一中政策」,卻沒有共同作法;德國的「一中政策」也非中方堅持的「一中原則」,德國認為聯合國決議無法反映在「一中原則」。
德國在2021年底舉行大選,隨後上台的執政3黨在聯合執政協議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強調在和平及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改變台海現狀,司佩蘭強調,這是德國史上第一次有聯合執政協議提到台灣。
她並引述7月公布的德國第一份中國戰略,承諾德國會繼續站出來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會議,堅持台海問題只能用和平方式解決,軍事衝突將違背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對德國基民黨露出鄙夷臉:
"德國對台態度的轉捩點是2021年底舉行的大選,選後上台的社民黨(SPD)、綠黨、自民黨(FDP)聯合政府主動強化對台關係,去年在睽違26年後,首度派部長級官員訪台,主動擴大兩國官員和公民社會交流的空間;外交部和經濟部的高層官員也不避諱在公開場合談台灣政策。
台灣這次舉行總統大選,德國外交部向選民、候選人及當選者表示祝賀,儘管避開「總統」的稱謂和當選人賴清德的名字,相較過去幾年是進步,反映德國對台立場的轉變。"
"科隆經濟研究院(IW Köln,簡稱IW)即指出,營收較依賴中國市場的,實際上多是屬於DAX 40的大企業,例如汽車業「御三家」、巴斯夫、拜耳、西門子、愛迪達等。其中又以福斯汽車最為突出,該集團高達4成營收來自中國市場。
這些大企業經常利用在媒體上的大聲量,將自家的營收利益包裝宣傳成德國的國家利益(即就業機會),因此人們才普遍得到「德國依賴中國市場」的印象。根據IW的評估,目前德國產業中,直接與間接靠賺人民幣來餵養的工作崗位,僅佔德國勞動機會的3%。
總括來說,德國對中國的不對稱依賴,並非單純產品外銷賺人民幣的問題,而是更加難解的、在關鍵領域中從關鍵原料到供應鏈都被中國把持的結構性問題。
進一步,中國更是有意識地透過國家力量,將這種不對稱的經濟依賴作為武器,以兩面手法來擴大自身優勢:一方面,它禁止對方投資涉足其關鍵原料、關鍵科技以及基礎建設的領域,藉此扶植自家產業;另一方面,則將對方對自家產業的依賴,轉化為外交利誘或施壓的工具,藉以進一步打開對方市場,或投資、或併購其關鍵產業與基礎設施。
如此,就形成了一種如同「替毒販打工賺毒品吸」的機制:德國既無法與中國脫鉤,卻又在緊密依賴的過程將中國產業餵養成可怕的競爭對手,讓所謂「德國模式」在許多關鍵科技領域的優勢快速萎縮。"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germany-olaf-scholz-china-hamburg-1
看來德國一時戒不掉中國鴉片:
"中德去年的雙邊貿易額達2979億歐元,中國已經連續七年是該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而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讓這種趨勢又進一步惡化。去年,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增長了33%,達1910億歐元,而對中國的出口僅增長了3%,為1070億歐元。"
"長期主導德中貿易關係的一個領域是汽車工業。包括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在內的德國車企在華銷量約佔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高於在整個西歐的銷量。但最近的數據顯示,德國人似乎正在失去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尤其是國產電動車的受歡迎度大增的情況下。"
"基爾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與中國脫鉤對整個歐洲來說代價都非常高,但考慮到德中經濟關係的緊密程度,對德國來說代價將尤其高。該研究所用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得出,德國可能損失逾1310億歐元的收入。如果中國進行報復,損失可能更大。"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30413/germany-china-trade/zh-hant/dual/
德國汽車御三家之一的賓士就很坦言戒不掉中國鴉片:
“The major players in the world economy, Europe, the USA and China, are so closely intertwined that decoupling from China makes no sense,” he said when asked about a Chinese attack on Taiwan. “It’s about win-win in terms of growth and climate protection, not about competing against each other. We are not naive. Of course, we see the political differences and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We have to become more resilient here and more independent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for example when it comes to lithium batteries. But a disengagement from China is an illusion and not desirable either.”
https://www.carscoops.com/2023/05/mercedes-benz-says-it-isnt-viable-to-leave-the-chinese-market/
德國政界也沒比商界好:
"這已非林德納首次遭取消訪問北京行程。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高峰,林德納曾以自由民主黨主席身分在香港會晤民主派人士,卻導致他無法在北京與中共高層會面,據外媒報導,林德納在北京遭到中國官員粗魯對待,一位中國官員會見時居然當場發飆,怒斥林德納30分鐘。"
德國總算拖到俄烏態勢明朗才表態:
"報告中指出,中國決定擴大和俄羅斯的關係,也對德國帶來立即性的安全影響。
報告中表示,德國將繼續在印太地區強化其軍事存在及和夥伴合作,並警告台海現狀僅能透過和平手段和雙方同意的方式改變。"
總算看到德國把姿態擺出來:
"德國國有復興信貸銀行(KfW)與中國財政部之間的優惠貸款計畫合約,最多簽署到2025年(含2025年)。"
"德國從2013年至2022年與中國達成的優惠貸款總額34.51億歐元,2023年沒有提供任何優惠貸款。"
德國的經濟競爭力看來將持續低迷了:
"高技術勞工、仰賴廉價能源的創新企業等讓德國成為歐洲工業強權的憑藉正在瓦解。隨戰後嬰兒潮世代接近退休,德國人口結構很快將使企業缺乏工程師、科學家和其他技術工人,而這些人才對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德國在接下15年內約有30%的勞動力將達退休年齡。"
看這段影片才知道德國親中入骨不是沒道理的: 小到膠帶大到機器人, 德國賣超多貨給中國企業的...
ps: 我以為中國已經制霸壟斷膠帶業, 結果竟然不是, 囧~
現在英美日嚴防死守, 技術來源目標就鎖定德國了:
"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為「商務日報」進行研究,分析德國央行聯邦銀行(Bundesbank)數據,發現德國2022年來自中國的許可證收入比2014年增加了2倍以上。與2020年相比,收入增幅約為50%。
德國經濟研究所全球與地區市場研究單位主管馬蒂斯(Juergen Matthes)指出:「有明確的初步跡象顯示,中國企業正尋求獲得德國技術的新方式。」"
德國人覺得賣舊設備給中國開發第三代半導體的公司沒甚麼但米帝可能不這麼想:
"The economics ministry had been examining the sale to competitor Silex, a Swedish company that is a subsidiary of Chinese group Sai Microelectronics"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germany-likely-block-chinese-takeover-elmos-chip-production-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