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磨了這兩年總算達成立法與行政部門的內部共識:
"「歐盟晶片法」(Framework of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Europe's semiconductor ecosystem,簡稱EU Chips Act)是在去年2月由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草案,並在今天與歐盟兩大立法機構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歐盟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進行三方協商,對所有內容達成共識。
該法案主要目標,是希望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的市占率能從目前不到10%,提高到2030年占20%以上。具體作法包括透過研發及設廠補貼、簡化投資審查、建立供應短缺預警機制等方式,打造歐洲的半導體生態系,以掌握晶片生產自主性、降低對外國依賴。"
"備忘錄將明確指出在下一代半導體研發和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日歐的合作, 目的是建立合作體系,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關係。 2022年8月在八家日本大公司的支持下成立的半導體聯合企業“Rapidus”的目標是生產2納米的最尖端半導體,尖端半導體預計將用於人工智能(AI)和超級計算機, 日歐計畫還將在創建新應用程序方面展開合作。"
三個月後由立法部門通過了:
"為了實現晶片生產的宏偉遠大目標,歐盟必須投入超過430億歐元(新台幣1兆4800億元)的公共與民間投資。
「歐盟晶片法案」也要求歐盟在研發領域投入33億歐元預算。"
聳肩: 養虎為患的後果囉~
"執委會是在6月向成員國提出「歐洲經濟安全戰略」,試圖將已提案及規畫中的相關政策整合到這個框架內,並表明將陸續提出四個領域的風險評估:供應鏈韌性、關鍵原物料、科技安全及洩漏、經濟依賴或經濟脅迫的武器化風險等。提出關鍵科技名單即基於前述科技安全及洩漏的風險評估所需。
不論製造業供應鏈、關鍵原物料,或是避免高科技洩漏、遏阻經濟脅迫,中國都是歐盟避無可避的主要對象,但歐盟同時又難以割捨與中國經貿往來的利益,致使其各種「去風險」(de-risking)政策明明以中國為靶,矛頭卻不想對得太準。"
歐洲諸國終於對中國併購有所反應: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和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企業在歐洲進行16筆科技和基礎設施投資,有10筆遭封殺,主要因為英國、德國、義大利和丹麥政府的反對。
報導說,中國投資人鎖定特定的技術領域展開併購,例如在英國和德國打算收購半導體資產,但在兩國加強審查後,併購交易遭阻止;而在其他案例,已經批准的交易在實施監管規定後被取消或告吹。"
「今年審查機制將在比利時、愛沙尼亞和愛爾蘭生效,後者也具有回溯效力。荷蘭計畫啟動更廣泛的審查系統,以對外國投資敏感技術和能源進行審查,並具有回溯效力」。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9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