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Lousia Lim新书"Indelible City: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感兴趣的可以听一下她的同主题新播客“The King Of Kowloon”。这一播客系列总共六集,现在刚出了第一集。听了一点,可以说是制作非常精良的一档的播客。
很多人在问为什么ID是“floridaman”。首先,很好理解的是我现在生活在佛罗里达;其次,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是,“floridaman”这个标签是因为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各种行为怪异的佛罗里达*男子*而出了名。
之前Trevor Noah的节目曾就这个现象做过一个报道,里面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佛州有一项名为Sunshine Act的法案,该法案规定记者有权查看包括警察报告在内的几乎所有政府文件,正是由于这项法案我们才能看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华盛顿邮报》的口号:“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没有新闻自由,我们就是生活在黑暗之中。然而当下情况更像是:在意识形态宣传的污染之下,我们生活在扭曲的现实之中。
生活在扭曲的现实之中是危险的。
Trevor Noah的那段节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9LEPML8uk
We are teaming up with the design agency @oakstudios to update our homepage and our brand. Goodbye social media blue, hello vibrant purple!
https://blog.joinmastodon.org/2022/06/mastodon-branding-updates/
想给在美帝的小伙伴分享一个自助图书馆,叫Little Free Library,也许在你家不远处就有一个。这个组织的初衷是想让阅读变得更加accessible,也让那些原本可能没什么机会读书和分享的人也可以参与进来,所以有了LFL。其实是一个小木屋,里面放着大家放进去的书,运作方式就是放一本书进去,然后拿走你有可能感兴趣的另一本书。
这个小木屋可以从他们网上订,然后自己装饰刷漆,再把你的小图书馆加到官网的map上,就可以被别人找到了。我最开始知道这个是我的历史老师在学校附近放置了一个!
虽然因为是大家放进去的,书的受众年龄和题材可能都参差不齐。但对我来说交换书籍这件事本身还挺浪漫的,随便找找,也许就会发现原本不会读的书你也很喜欢呢!
图是google找的!
以前在上学和看书里讲到反右、大跃进和文革这些运动时,我一直就在思考为什么全民可以疯狂成这个地步,意识形态的差异姑且不谈,很多事情已经违背了科学甚至是基本的常识,那么共产党内高层一点反对声音都没有吗?技术官僚没有提出质疑吗?所有民众都完全失去了理智吗?
观察了这两年的政治运动式的抗疫,特别是今年在上海发生的种种悲剧,我才意识到,理智的声音从来没有消失过,民众和基层工作人员太清楚一切是多么滑稽,这种违背科学的政治运动式的抗疫模式不可持续。而在权力完全不受制约的体制下,理智完全让位、屈从于最高层的意志,即便后者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科学事实。在这个意义上,2022年的中国和清末没有区别。
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勉强留下更多的非官方的记录。删帖禁言销号无法阻止人们记录下种种荒谬。在我们给下一代讲述2022年的上海悲剧时,我们可以在毛象、推特和YouTube上找到活生生的人书写的否定官方胜利腔调的记录。
@mtfront 查了一下各种海生物的分辨方法! 海豹没耳朵没后脚,海狮有耳朵有后脚,海狗毛长脸短吃乌贼,海象有象牙(?)。从这个标准看,茶包晒的生物照片里没耳朵,所以应该是海豹 (两条腿的都是禽类淆
“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的结局被预言了数年,真正成为现实时还是觉得很恍惚。直接的悲观的后果显而易见,但灰心之余也并非全然找不到生机。
事实上,主张推翻该案的声音从来都不只来自希冀彻底否定堕胎权的保守派一边,还来自如RBG大法官一样的堕胎权支持者——这一派认为,尽管堕胎权的存在本身毫无疑问,但该案的论证思路经不起考验:它根据第五修正案“非法搜查条款”和十四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落脚于“隐私权”做二重推论,「这种曲折的长逻辑链条本身就十分脆弱」,让对该案的说理解释显得强行和虚无缥缈。
也是由于这种牵强的属性,该案“会被动摇”成为几乎命定的未来——作为其根基的“隐私权”本身已经成为公认的基本权利,不再需要此案的支撑也能得以维系。该案被自己作为说理根基的权利依据“抛弃”,就不得不面对“从最初就没有找准权利依据”的质疑。
怎样的权利依据才是更具说服力的?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不必再蜷缩于“隐私权”的曲折保护下,而是要旗帜鲜明地承认“女性具有生殖自由”、“女性具有接受平等保护的权利”:「让堕胎权作为平等保护条款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正当程序的一部分。堕胎权应该来自于对于男女平等的追求,对于消除性别歧视的追求,对于根除认为女性就应该成为母亲,并且她们都应该高兴成为母亲和承担母职这样的刻板印象的追求。」
因此,也许对于“堕胎权”的存在本身来说,“罗伊诉韦德案”本来就是一个并不牢固的依靠。只要它的漏洞未被填补,就永远有被攻击的机会,就永远风雨飘摇。如今被推翻的结局,尽管其动力并非来自“希望它变得更好更完满”而是“对它咬牙切齿”的一方,但终归是到达了同样的终点。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到达是用如此惨痛的、可能改变一代或几代人命运的方式。
到这里,最乐观的想法,最给人安慰的劝解是:不破不立。看到一条评论写道:「是时候丢掉这个已经破损的拐杖,去勇敢地登上本应属于自己的顶峰。」在这样漫长的痛苦里,或许有更坚固的盾甲,更锋利的武器,更坚定的决心。
这两天美国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均来自最高法院。认为纽约州在家以外的公共场所隐蔽持枪需要许可证的法案违宪,纽约城控枪进程(图1:纽约涉枪案件与死亡数变迁)被打断。受其影响的还有麻省、新泽西、加州、夏威夷等控枪最严格的州,这些州除加州(排名第13)外,均是美国枪案死亡率最低的州(分别排名第1,2,3,4,5)。
最大的新闻是认为Roe vs Wade(不得限制早期堕胎权)违宪。将堕胎权限制下放到各州,目前看大约有十几个州的妇女将立刻失去堕胎权。
在堕胎权判决中,保守派大法官Thomas写道,他认为美国最高法院接下来应该推翻Griswold案(制定禁止使用避孕药和避孕用品的法律违宪)。Lawrence案(制定男同性行为入刑的法律违宪)。Obergefell案(同性婚姻权利受宪法保障)。(图2)
1. 粗略地说,美国的 essay writing 有两个传统。一个是 argumentative essay,主要以说服读者为目的,始于 Ralph Emerson 的 philosophical essay,兴盛于宗教领袖(MLK)的布道和政治人物的演说。另一个是 ruminative essay,记录个体沉思和探索人生议题的过程。它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法国文豪蒙田,正是在他的手中,essay 作为一种文体才得以成型。
2. Essay 和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最不受重视,大概因其细碎而轻巧的审美意趣。然而,正因其细碎而轻巧,以及形式的模糊多变,essay 往往是最自由的文体。创造性的洞见,是 essay 成功的核心。因此,MFA 项目中被鼓吹的 creative essay 其实是语义重复,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新鲜。
3. 学校作文和新闻写作和 essay 部分重合。随着专业化(模式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写作逐渐远离 essay,靠近 article。和 essay 相比,article 的形式更加严谨(固化?),视角更加客观(非私人?)。
4. Essay 的古法语词源含义是 “尝试和试验”,这赋予了 essay 亲近的特质。如果诗歌是高贵的文体的话,essay 就是属于日常的文体。
5. Essay 是记录日常的文体,是盛放和展示个体日常的容器。它对于真实的诉求让它成为个体精神建造和情感流动的见证。因此,personal essay 是 essay 的本色。
「平庸之恶」真的是个很糟糕的翻译,且不谈字面是否准确对应,首先这个汉词就明显会带来一些误解,比如「平庸是一种恶」、「平庸的人作恶」。
实际上首先这个词原本是「banality of evil」,不知道为什么中译要倒过来,可能是觉得好听?但是其实这里不能倒过来,因为这个词的重点根本不在于「evil」、而在于「banality」。
所谓「banality of evil」,字面翻译是「恶的平平无奇性」「恶的索然无味性」——阿伦特的意思是说,某些人明显是作恶之人,然而如果你期待从他身上看到譬如「反社会人格」「无脑狂信徒」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质,那你要失望了,因为有些恶人他们作恶,但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恶的特质」,他们的一切特质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但就是这样,他们依然可以成为一个恶人。
——这也是这个观念最值得人深思的地方:人并不需要首先获得一种「恶的特质」,然后才能作恶;实际上人运用那些非常平凡的特质,就足够他成为一个恶棍了。
读了一篇好玩的文献,发现世界上存在着对音乐的共通爱好。总体来说,音乐分为五大类型(MUSIC model):
- Mellow 柔和: dance/electronica, new age, international, opera, classical
- Unpretentious 朴素: country, religious, gospel. pop
- Sophisticated 精妙: blues, jazz, bluegrass
- Intense 热烈: rock, punk, heavy metal, alternative
- Contemporary 现代: rap/hip-hop, soul/r&b, reggae
这个模型在53个国家都共通。人格与音乐偏好的关系在各个国家间也有类似的关联性。
Reference:
Greenberg, D. M., Wride, S. J., Snowden, D. A., Spathis, D., Potter, J., & Rentfrow, P. J. (2022). Universals and variations in musical preferences: A study of preferential reactions to Western music in 53 countries. _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_, _122_(2), 286–309.
朋友给我发的 #traderjoes 文章,这个category leaders太dream job了吧……………………
(图咋又传不上了)
Finding popular foods for TJ’s is the job of the 15 “category leaders,” who travel the world visiting all kinds of food businesses — restaurants, farmers' markets, artisanal pasta makers, street stalls and supermarkets — and then translate their finds to the stores. When a category leader was served an ideal tiramisù at a small restaurant in Italy, he spent months working with the chef on a version that could be mass-produced, frozen, expor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ld for $6.99. But first it had to pass the TJ’s “tasting panel,” which is a daily critique conducted by the company's best-trained palates. And getting the panel's approval can take years.
很多人现在还觉得国内一切正常,我只能说他们对历史毫无概念。
文革才过去多久?这么快就忘了?也是,这些年轻人又没经历过文革,也不爱看历史书,只知道被动地接受别人灌输的教育。
我来帮你们认真对照下近十年发生的事:
- 反腐和扫黑除恶,对应的是 52年的“三反”运动。确立权威。
- 一纸公文消灭全部教育行业的全部公司,其他公司应声而落,企业家噤若寒蝉。对应的是56年的三大改造运动,消灭私有化。
- 有影响力的大V被禁言炸号。高校举报和揭发成风,对社会不满的一言一行都被政治化并付出代价,如侮辱英烈罪。对应的是57年后的整风运动。 同时大搞个人崇拜。
- 科学/文化主动与世界脱钩。例如小学教育取消英文考试,要求高校创办中文期刊并优先发表,限制学者出境参加国际会议,禁止公民因私出境旅游。这对应的是大跃进运动,特别是插红旗,插白旗。
- 以疫情管制为噱头,限制行动/剥夺自由/侵犯隐私,经济大幅倒退,失业率暴增。这已经是文ge的开端了。“一切都是政治,政治就是一切。”
RT @programmerjoke9
He demands an apology.#100Daysofcode #javascript #programming #dev #linux #java #programming #CodeNewbie #python #reactjs #bugbounty #DataScience #infosec #gamedev #BigData @programmerjoke9
我常常把practice当成appraisal。比如说一道算法题解不出来,下意识的反应是这否定了我的能力,自己不行,并且为此开始难受。这是在用这道题judge自己。而更可持续的做法显然是将其认知为这道题的知识点还不牢靠,接下来可以再加强下。这是practice的思路,给到的就是客观的信息,而不是主观带情绪的judge。就会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更容易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
而这种什么事儿都当appraisal的思路会导致打逆风仗的时候加倍痛苦,很难坚持下去,毕竟human change best when feeling good, not feeling bad.
意识到从小到大自己都是这么被judge的,现在会下意识这么做也属于正常。不过既然意识到了,接下来,就多多重复新的思维模式来改变这个习惯吧
Be inclusive as a person.
Be quantitative as a learner.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sciences
「生活方式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