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怎麼學啊
中国人的为人处世 最称道的一个模式大概是
手段多 路子广 关系硬 能扇风 会点火 脸皮厚
我只知道尽量说诚实话和与人为善 上面这些我似乎一个也做不到
我本来有个疑问是扇风点火是不是重复了
能扇风 会点火 应该并不是重复
能扇风应该是站的位置和立场有理由去做不会引起怀疑
会点火是说 如何去做 做的有效性 不会点了半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没有一个人来出头
@Acer 我也想学...
有点类似于“机器学习”😓
怎麼說?
真要严肃探讨的话可能要先确认下“眼力见儿”这个通俗说法的定义共识。😓
要不我们先随便拿一个定义,比如…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如何?🐒
好的 先拿这个定义 你说
基于“察言观色”这个定义,“眼力见儿”差不多就可以解释为,通过读取他人言行举止,读取他人心思…
那就很像机器学习了(严格来说,应该说是机器学习像我们😅)
比如经典的贝叶斯/决策树等算法…
然而…
1 需要一定的相处机会和大量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处理
2 现实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入门者(高手已然将这种习惯内化)
所以我想说的其实是…大多正常人并不想/乐于“察言观色”😅
更通俗一点说,大多正常人并不想看别人脸色,也并不热衷于让别人看自己脸色…
啊哈~我想到一个更现实的例子:mastodon
mastodon上就可以察言观色(毕竟有言论的地方就可以察言)
然而,有多少人乐于逐条阅读某人的所有发帖/转发/回复…然后逐条归类计算,得出人物画像…
一般情况下,这事恐怕只有部分it公司的算法工程师(被迫)热衷于此吧😂
um 说个正经的吧…
“察言观色”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所需的内在心法最少也得是“功利”,甚至还需要“虚心”。
在这个讲究塑造/彰显自我的时代,无我不是大多人的选择。
在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时代,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躺平”而不是争名夺利的“功利”。
于是大多人既不追求“功利”也不追求“无我”,自然不会选择察言观色,或者至多被动察言观色一下下,确保无损于自己的基础利益即可。
最后一句话好像是说人民麻木
哈~对我来说这种“麻木”倒是一件好事。假如人人都对“权力”和“利益”非常敏锐,凡事精明博弈(为此察言观色);又或者人人都颇具修养,谦虚好学,海纳百川(为此察言观色)……那竞争压力也忒大了😅
上述两种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要么正在变成强者,要么走在圣人路上… 出于自私的角度,我虽欣赏这两种人,但却不希望他们的数量太多😂
那好的教材是哪个国家的呢?
@Acer @evildisciple
我也在找,哈佛的社会心理学公开课会教授一部分内容
@Acer 试试做些服务性工作
比如说?
@Acer 日常相处用真心,如果是那种饭桌文化之类的,建议看山东电视剧(开弹幕)和直男很爱那种官场文,什么长辈坐主位先动筷敬酒杯子要在领导下面.etc
有世界通用的吗?
@Acer
首先说下我的观点吧,如果需要“学习”待人接物的话,那不要怀疑,你是被爱着的,因为察言观色简直是生活在“不被爱”环境下的人的被动技能。
“待人接物”本质上就是一种花式的“吃亏法则”,我个人总结下来的方法论有三条:1. 自觉背锅 2. 合情推理 3. 主动定义
先说下第一条,“自觉背锅”顾名思义就是遇到争论时先发制人把锅给背了。可能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
比如某客户突然在群里大发雷霆,说上线的版本没有按照修改意见改动,但根据客户发送的截图判断,他登陆的是之前的测试版,而不是已经修改后上线的正式版。
直接点出来固然没错,但是这会让客户“出丑”,面子上挂不住,有时就算明明是别人的问题也需要“自觉背锅”,比如可以这么说:“不好意思,我可能没有更新文档中的二维码,正式的已经更新上去了,您看下这个。”
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发火不是因为自己蠢,看错了版本,而是你的“失误”导致的。
这样旁人视角:
看你——按照要求做了,只是没同步信息,小问题而已;
看客户——发火只是一场误会,解开就好。
但客户心里是清楚你帮忙包揽了他的“失误”的。
字数限制,如果觉得有道理我可以再说说其他的。
嗯嗯 请继续说
@Acer 第二条“合情推理”就是去揣摩别人的意图,需要记住的是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遵循一个原则的,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一定是符合他的某种意图的。
一切你当下看不懂的、不理解的举动,都是人为其目的做的铺垫。比如同事开始把放办公室的东西带回家➡️准备跑路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事情的苗头出来时就开始揣摩对方的意图,有个成语形容得非常好,即“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还是实战举例:
当你的老板/同事突然发了一条“现在忙吗?”的消息给你时:
首先需要注意一点,如果真的是工作上的急事,那么肯定是直接说事不会拖拉,以这样的话开头,那么此事肯定不着急(因为需要得到你的回复后话题才能继续展开)。
话说的越委婉,就说明这事越摆不上台面,询问你“忙吗?”的潜台词就是想要占据你的时间,一般有这几种可能:
1. 老板找你私人谈话。即可能是给你单独升职加薪,也可能是别人打你小报告了,可以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推断一下;
2. 有额外的事拜托你。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私事,依旧需要根据回忆推理一下(比如是否在闲谈中透露自己其他的技能)。
根据判断选择对应的行为,比如1的话需要找时机与说话人独处,2则看情况决定是否推脱。
@Acer 如果说前两条分别代表着“接受吃亏”、“选择吃不吃亏”的话,第三条“主动定义”就是给你“吃什么亏”的机会。
其实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很被动的,主导气氛的都是一小部分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带节奏”。而且节奏一旦带起来就很难再掰回正轨,所以与其在事后想着办法弥补,不如抢占先机直接把事情给定性了,不给其他人带节奏的机会。
这个我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例子里的小学同学在事情发生过去后很久还感谢我: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天课间和几个同学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同学A的奶奶每天放学的时候是“骑着三轮车来接他的”。这个时候我们班的“班霸”突然发话,说“我上次还看到他奶奶在路上捡垃圾呢!”
这话一说出来我就感觉不好,接下来的走向可能就是说同学A家里穷等等,对家境进行打击是小孩子间的惯常套路。我当时可能真的是灵光乍现,立马接了一句:“原来A的奶奶也是个环保主义者啊!我在路上也会经常把别人乱丢的垃圾捡起来的。”
因为“环保主义者”这个词当时在小学生耳朵里非常的新奇酷炫,后来话题的风向就偏了,而班霸还懵懵的。
总的来说,就是先手把对方打懵,带到你的节奏里,剩下的问题就更好处理了。
@Acer 但说了那么多,我最想说的还是,决定要不要做一个会待人接物的“圆滑”的人前,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必要这么做”。
如果说你的工作是体制内的,这种只要搞好关系、会来事就能升职加薪的已经“死去的体系”,那么学会待人接物可能就是你的升职利器。有些擅长第二条的人,领导一个眼神他就知道领导是渴还是饿。
但如果你的工作环境是现代的、社会的,那我的意见就是没必要。一群其乐融融的废物在一起抱团取暖有什么意义吗?观点的针锋相对、争吵、工作上的矛盾都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就算有矛盾又如何?问题解决之后再道歉就好了。
大家毛问题都没有,那公司效益不好、学术没有成绩是什么原因?那只能是“错的是这个世界”了。
而且社交中的能量是守恒的,你让别人舒坦了,那你自己肯定就难受了,打算这么做之前,先想一下:你接触的人值得你这么对待吗?
上述的三条法则都强调的是一个“主动性”,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判断情况、主动引导氛围。但人都是很懒的,一个人主动多了,身边的人就必然消极被动,什么事情都想着“我不做反正XXX也会来兜底的”。长期下来,最会“待人接物”的那个人反而是最累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衡量收益再决定行为方式。
@Acer 最后再补充一点,如果你在职场/生活中被“PUA”了,被别人说“你态度不好/你也太不会待人接物了/一点也没有眼力劲儿”。
那么我想告诉你一点,正是因为你其他方面都没有错,做得完全正确,所以别人才只能在你的“态度”上挑你的毛病。
这个在中国社会真的太常见了,从小的时候开始,如果小孩顶撞父母长辈,而父母长辈又明显理亏时,就会摆出一句“你什么态度!这是对待长辈的态度吗?”
哪怕是一旁唱红脸的,也会跟你说“我知道你是对的,但一定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比如你好好地说呢?”这种逻辑滑坡的话。
这个时候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问题已经被误导到“态度”这种暧昧的东西上去了。
所以千万不能怀疑自己,觉得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
谢谢 受益良多
有点类似于“交易买卖怎么学”😂
怎麼說?
就是说…这问题有点…不太好办😓
但凡“怎么学”,多半得有个学的对象。
于是…得先找到几个靠自己赚到钞票的高手(换算到社交领域的话,差不多就是靠自己的“待人接物”赚到不少金权/君权/人权的高手,且此处已假定提问者“待人接物”的目标是借此拿到社交好处)
然而…如何识别高手就是第一大难题(基本等价于后面那个“眼力见儿”的问题),识别出之后如何学习又是另一大难题…
所以总体来说…忒困难了😂
哦😯 原来还能这么用搜索框~学到了🐒
@Acer 感觉这个范围很广,所以先问问为什么想学待人接物,碰到了什么样的情况让你突然想学待人接物嘞
就 之前不会之前也没空
@Acer 沟通表达方面有《非暴力沟通》不错,还有一本超级厚的《沟通的艺术》没读过不知怎样。我一般会从身边发掘做得比较好的人,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碰到问题向他们请教这样。
谢谢
可能不只是沟通 主要是处理事情什么的 还有一些习惯上的
比如吃东西忌口什么的 地点上什么事情选哪里什么的
@Acer 这些具体得询问对方呀
@Acer 找同温层,看立场决定
没懂,为什么要找同温层,看立场决定什么?和怎么学对待人有什么联系?
还是说分清对象之后不用学?
@Acer 后者,分清对象后就好多了。
眼力见儿怎么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