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台灣問題的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的舒耕德(Gunter Schubert)去年來到台灣時說道,台灣內部存在一個嚴重的矛盾,就是沒有政黨願意討論屬於台灣的共識,這份共識是針對台灣對中國的理解與對策;而如果這份共識不存在或無法討論,台灣人如何要求其他國家去理解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若CCP真收繳民間黃金,應該就是政治風暴的開始吧?
“人民銀行的觀點解釋了近期捍衛人民幣的策略:勒令中國國有銀行拋售外匯存款,保住人民幣匯率。人民銀行護盤人民幣手段有二:降低中國的外幣存款利率,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最高不超過2.8%,逼迫境內美元存款者拋售美元給國有銀行當作護盤人民幣的子彈;第二,人民銀行把境內美元存款準備率一路從8%降到4%,遠比人民幣存款準備率低,為的就是方便國有銀行協助人民銀行拋售美元。
所有手段應為一個目的——幫人民銀行拖時間,讓人民幣在美元升息的過程中能夠挺住。在此同時,中國不斷拋售美債,自2013年11月持有1.316兆元美債規模見頂後,就一路下滑,至2023年6月底,僅剩8345億美元的規模。
。。。。。。
以9月15日中國內地周大福的黃金零售每公克報價605元人民幣的價格為基準觀察,當日國際美元報價的黃金價格是每盎司1923.92美元,等於每公克67.86美元,黃金每公克605元人民幣除以67.86美元,意味著黃金反映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8.92元人民幣兌一美元。簡單說,黃金在中國境內的溢價正好回推人民幣的黑市價格,這與人民銀行當日在外匯市場作帳出來的7.28元人民幣兌1美元有著22%的差價。”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d0b06a8c-ff45-43cb-acf8-f4d4fe62860c
美中脫鉤的經濟帳正待驗算:
"Just as globalization helped China more than the West because it had so much more room to catch up, deglobalization will hurt it more. Another IMF study considered a scenario in which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represents the mostly advanced, democratic economies, decouples from China and all other countries align with their preferred bloc. The economic penalty after 10 years is just 0.3% of GDP for the U.S., but 4% for China, it concluded.
正如全球化對中國的幫助比西方更大是因中方具備更寬闊的追趕空間一樣,去全球化將對中國造成更多損傷。IMF的另一項研究考慮了這樣一種情況:代表大多數發達、民主經濟體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與中國脫鉤,所有其他國家都與其中意的地緣政治集團結盟。這項研究得出結論稱,十年後美國付出的經濟代價僅相當於GDP的0.3%,而對中國來說則是4%。"
這下Citrix得忙著修補漏洞了~
"The unit largely focuses on clearing, ensuring that transactions previously agreed by traders go through, and on lending and borrowing through repurchase agreements—a form of collateralized funding that forms a vital par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這家子公司的主要工作是清算,確保交易商之前達成的交易得以順利進行,以及通過回購協議進行借貸;回購協議是一種抵押融資形式,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While ICBC Financial Services is a smaller player in the overall Treasury market, the business has punched above its weight in clearing repo trades for hedge funds, Wall Street executives said.
華爾街高管們表示,雖然工銀金融服務在整個美國國債市場上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公司,但該公司在為對沖基金清算回購交易方面卻表現突出。"
底下留言提到最近澳洲破獲的洗錢匯兌跟更早的陳莎莉在中國積累走地下管道被吞都是類似作法:
前陣子在YT上看到的全球地下匯兌系統之一的哈瓦拉很快就被媒體注意到了:
"哈瓦拉是一種傳統的非正式資產移轉體系 (IVTS),在很多國家或地區不受監管。該體系建立在哈瓦拉經紀人網絡之上,他們代表客戶進行資金轉帳,但無需透過傳統的金融機構。據認為它起源於古印度,後來被中東和其他地區採用,包括非洲之角和南亞。
哈瓦拉體系以信任為基礎,依靠哈瓦拉經紀人將資金從一個人轉移給另一個人。哈瓦拉經紀人相互聯繫,構成了龐大的關係網絡,他們會利用各種方式進行資金轉帳,例如快遞服務或網際網路。哈瓦拉體系通常被用作國際資金轉帳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資金流動受到限制或正規銀行系統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此外,它還是移工匯款給家鄉親屬的一種方法。"
中國2022年度GDP總量是18兆美元,這個放款規模感覺還好?
"AidData的資料庫追蹤2000年至2021年間中國政府和國有債權人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公共和私營部門借款人,提供總計1.34兆美元(台幣43兆元)的貸款和贈款承諾。
研究人員還引用貸款機構向國際清算銀行報告的數據,他們表示,這些數據表明截至2021年,發展中國家借款人欠中國貸款機構至少1.1 兆美元,最多可達1.5兆美元(台幣48兆元)。"
Invisible Nation is director Vanessa Hope’s intimate view of the presidency of Taiwan’s sitting head of state, Tsai Ing-wen, as she fights for the future of her nation.
"How did the doc germinate?
Vanessa: Well, I had this sense that Taiwan is an important story that shouldn’t just be wedged into a U.S./China story. So when I finished my first film, I continued tracking developments there. I have a background in foreign policy. I worked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 felt there is this gap between that world and mainstream audiences, particularly in film. You see it now with what’s happening in Israel/Palestine and with Ukraine. People don’t know how to talk about what’s going on. If we are ever going to get to a place where there is better understanding, diplomacy and peace in the world, you have to at first be able to talk about these issues.
What baffled me when I went to work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as: How in the world did ou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experts set up this country [Taiwan] in a position where it couldn’t avoid being a flashpoint for World War III? How did that happen? "
用氫氣取代火力發電的減碳效果會更明顯吧?
"談及中研院和台電合作,蔡總統說明,在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成功以混氫10%比例運轉發電,並在今年9月發出「去碳燃氫」的第一度電,這是台灣推動氫氣發電,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
"台電指出,在氫氣來源供應穩定、輸儲設施搭配完善下,以氫氣替代5%天然氣估算,每年可減少超過7000噸碳排放量,未來更將視技術發展逐步提高混氫比例,進而推展至國內其餘電廠機組。"
居然不是讓中國駭客反擊回去嗎?
"Lockbit代表透過線上通訊應用程式Tox告訴路透社:「他們支付了贖金,交易完成。」"
布丁跟維尼的世界觀也是很多俄羅斯人與中國人相信並認同的世界觀:
[“These two men have a shared mental map of the world — not perfectly the same, but shared,” said Jude Blanchette, a China expert at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Both want to return their countries to a lost inheritance of greatness; both want to reclaim key territories; both have a shared sense of the trauma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這兩個男人對世界有一種共同的思維——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有相同之處,」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白明(Jude Blanchette)說。「他們都想把失去的偉大遺產歸還給自己的國家;他們都想收復關鍵領土;他們對蘇聯的解體有共同的創傷感。」]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31114/china-xi-asia-pacific-summit/zh-hant/dual/
日治時期的台灣與滿洲國的殖民地淵源頗深:
"早期到滿洲的台灣人,尤其看板人物謝介石、蔡法平,還有成功的醫生,給了台灣人到滿洲的信心,尤其是1935年台灣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召開時,謝介石以滿洲國第一任駐日大使的身分回台,接受台灣總督府的歡迎規格,讓台灣人看了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感,之後赴滿洲者絡繹不絕,謝報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而那年的10月27日是「滿洲日」,是博覽會場「滿洲館」的高潮。自10月10日博覽會開幕起,滿洲館就由滿洲國、關東州廳、滿鐵三個單位負責介紹新興滿洲的文化及主要特產,滿洲當地的日滿實業協會滿洲支部也招攬了幾梯次的觀光團到台灣來參觀,甚至滿洲國棒球隊也獲邀來參加與台灣、朝鮮的棒球邀請賽。1936年魏清德到滿洲、朝鮮一遊,分26次刊載〈滿鮮遊記〉於《台灣日日新報》(1936 年6 月2 日至7 月5 日),其中24日〈舊雨新雨〉,25日沿途訪舊都敘述到滿洲去所遇到的台人,當時正是同鄉謝介石任滿洲國駐日大使之際,外交部有不少台灣人任職。"
日美這次演習規模從範圍到人員都很大啊~
"自衛隊每年定期舉辦統合演習,主要為提升並維持陸海空自衛隊聯合運用能力,今年度演習自衛隊派出三萬○八○○人、三五○○輛車輛、廿艘艦艇、二一○架飛機,美軍則有一萬○二○○人參加,為史上最大規模聯合演習。
演習地點包括全國各地自衛隊及駐日美軍基地,以及神奈川縣川崎市、新潟縣柏崎市、靜岡縣御前崎市、佐賀縣唐津市,長崎縣的佐世保市、諫早市、對馬市、壹岐市,鹿兒島縣奄美市、大和村、德之島町、天城町、伊仙町,北海道奧尻町、青森縣東通村、福島縣楢葉町、茨城縣東海村及沖繩縣與那國町等地,範圍遍及全國各地。"
美日韓三方數據共享後隨之而來的是打擊能力共享:
"韓聯社指出,由於該戰略文件屬於軍事機密,詳情無法對外公開。但據透露,修訂後的文件針對北韓使用核武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能性,提出運用包括美國核能力在內的韓美同盟所有能力加以因應的方案。政府消息人士指出,原本戰略主要是依靠美國的核戰力,但隨著今年四月韓美峰會共同發表的「華盛頓宣言」提到的「核諮商小組」(NCG)等情報共享規劃實施,韓美雙方將有更多相互配合的方案。
路透報導,兩國防長還表示,同意加強聯合演習以及與日本合作,為北韓的任何攻擊做好準備。奧斯汀說,美國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艦和一架B-52戰略轟炸機最近相繼訪問南韓,是威懾努力的「里程碑」,而儘管存在其他全球危機,此類部署的節奏仍可能持續下去。"
撇嘴: 德國將行政層級留作牆頭草空間這招是還想賺中國的面子錢呢~
"至於歐盟其它國家,司佩蘭分析,各國與台灣的關係都不同,對外同樣宣稱「一中政策」,卻沒有共同作法;德國的「一中政策」也非中方堅持的「一中原則」,德國認為聯合國決議無法反映在「一中原則」。
德國在2021年底舉行大選,隨後上台的執政3黨在聯合執政協議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強調在和平及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改變台海現狀,司佩蘭強調,這是德國史上第一次有聯合執政協議提到台灣。
她並引述7月公布的德國第一份中國戰略,承諾德國會繼續站出來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會議,堅持台海問題只能用和平方式解決,軍事衝突將違背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中國對韓國也施行認知戰:
“韓聯社報導,韓國國家情報院稱,近期與韓國多家資安公司合作後,發現上述網站。國情院並指出,中國公關傳播行銷公司海賣科技和海訊社創設與韓國新聞媒體相似的媒體名稱和網域,來發布韓國媒體的新聞報導,還冒充韓國數位新聞協會的成員。
韓國國家情報院又說,上述新聞網站和另一家來路不明的公司利用發布新聞稿的服務Newswire,來散播「親中」和「反美」內容,藉此惡意操縱韓國輿論。”
2024/02/29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