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精神疾病跟先天遺傳有關,也跟後天環境有關。特別在牆內環境給孩子們的競爭壓力如此之大,深陷精神疾病痛苦的人肯定不是小數字。在另一個節目中,有個數據是憂鬱症患者佔到總人口的1/5之多。精神疾病如此普遍,也許每個人都應學習一些精神健康相關知識。
我覺得這個片子裏這位小夥提到的幾個方面,不但是面對憂鬱症應該注意的,也是普通人交往應該注意的。
“當你不知道該說什麼的時候,那就什麼都不要說,當你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那就什麼都不要做”
自以爲善意的建議,也許是正在傷害別人
看到這個視頻還是聽震撼,不幸患了精神疾病會比身體殘疾痛苦百倍。
“身體會患疾病,當然比四肢精密百倍的大腦也可以患病”
“當你看到一個小女孩因爲失去雙腳躺在地上痛哭流涕,你會建議她用她不存在的腳站起來麼?”
憂鬱症患者的獨白 | 蕭 奕辰 | TEDxChungChengU
https://youtu.be/xrG3ZvNwBRA
中国互联网舆论的最近的一个动向似乎没有多少人注意,Mastodon上好像也没有人对此展开讨论。
简而言之,胡锡进认为最近的中文网络上出现了为文革翻案的倾向,有感于此,他于5月18日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博文,表达了他本人对文革的否定态度,并且称他从来没有在体制内听说过“文革”有可能被重新评价的信息。
「老胡从没有在体制内听说过“文化大革命”有可能被重新评价的任何信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辅导教材《中国共产党简史》对“文革做了否定的定性,老胡近来几次参加党史学习活动,几位官方权威的主讲人提到“文革“,也都持批评态度,这些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会议》对“文革“的基本评价是一致的。
否定“文革“运动不意味着否定那10年里中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为推动国家发展所做的各种努力,那期间的确也有成就,不容抹杀,但这与认定发动那场运动本身是错误的,是两回事。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有一些为“文革“运动正名的声音,个人有自己的看法,那是权利。但要防止这种声音多了,形成标种声势,那会对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没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产生误导。有影响力的人应当避免发出有可能导致与官方态度不同解读的声音。」
胡锡进的这篇博文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该篇博文的评论区,除了有少数微博用户委婉地表示文革并不可取之外,多数的微博用户热情展现着对文革和毛泽东的向往与崇拜,认为文革就是怀有高尚的革命理想的救世主毛泽东带领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反对贪污官僚的一场运动,官方之所以反对它,是因为这些背叛了革命的贪官污吏害怕无产阶级再次起来反抗,诸如此类。
胡锡进的博文之所以会引起情绪的反弹,从这篇博文本身的用词就能看得出来,这篇博文是站在“当权派”的立场上反对文革的典型,他所引用的权威是“体制内的看法”,“党史教材的定性”,“官方权威主讲人的态度”,所采用的词汇是“否定”、“认定”、“防止”,所主张的是“避免出现与官方态度不同解读的声音”。然而在“造反派”的眼中,改革后的“体制”与“官方”本来就没有权威性,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反对“官方”,反对“体制”,他们才成为了“造反派”。而且,根据造反派的理论,“当权派”反对文革的这种行为本身,恰恰证明了文革的必要。此外,这种高高在上的“当权派”口吻容易引起一般人的反感,使得那些本来对文革没有多少了解的中间派转向“造反派” :既然“当权派”这么让人反感,那么反对“当权派”的人一定是好人。
在反对文革的人中间,除了有基于“当权派”的立场反对文革的人,还有基于别的立场反对文革的人。既然“当权派”式的反文革起不到预想中的作用,那么其它种类的反文革效用又如何呢?很不幸,由于基于其它立场的反文革通常难以避免地将文革与旧体制联系在一起,认为文革是旧体制造成的灾难,在否定文革的同时也否定毛泽东和49年以后的体制,而这就间接否定了现政权的执政根基,因此严受控制。
由于对于文革的解释只有官方认定的那一种,这种解释又是站在“当权派”的立场的,和许多人的经历相脱节,根本无法与普通民众产生共鸣,那么,对文革的另外一种解释自然就会兴起,即认为文革就是毛泽东发动无产阶级群众斗官僚。当社会发展出现不公和腐败的时候,更多人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投向了这种解释,这些人在中学的政治和历史课上所经历的灌输早已为这种解释提供了预备的土壤,再加上走上社会后能切实的体会到利益分配的不公,自然而然地会觉得这种解释很亲切,登上网络,整个互联网上都是对资本的批判(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批判的内容),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他长大后在社会上的经历,他在社交平台上刷到的文章,他接触的社会舆论,他无处释放的荷尔蒙,都在一步步地将他推向这一种境地。如果经历了文革的那一代能够对文革展开诚实的讨论,将他们的记忆传承给年轻人的话,这一趋势并非避免,可是他们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指望不去谈论这灾难,这场灾难就会永远地尘封在记忆中。对于完全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他的父母不告诉他这一段历史,教科书对此一笔带过,网上也没有开诚布公的讨论,想了解这一段历史便只有依靠他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热爱,去主动地搜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可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受到的诱惑太多,得到的鼓舞太少,也许在完成繁重的课业之后他只想刷一刷段视频,打一打游戏,在视频网站上发几个玩梗的弹幕,在社交平台的热搜下面附上几句跟贴。社会上的种种力量都在趋向于使人对文革产生浪漫想象,而非了解文革的事实,以及导致文革的原因。
现有的体制可能会在某一天倒下,可是一个旧有的糟糕体制倒下之后,一个新的,更好的体制并不会自然地形成。权力的真空状态给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提供了空间,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更好的可能,但也包括了更坏的可能。未来的走向取决于具体的时势,也取决于时势的参与者,如果在旧体制倒下之后,新的一代人中间有大量的人对于49年以后的历史抱有的是这样一种态度,那么中国的确有可能再次经历一段狂暴和野蛮的时期。
“怨恨研究”与学术腐败
一、何为“怨恨研究”?
“怨恨研究”(Grievance Studies)一词由哲学家Peter Boghossian, 数学家James A. Lindsay, 和杂志编辑Helen Pluckrose发明,指的是学术界的中那些并不致力于寻求真理,而是致力于渲泄怨恨的研究活动。在诸多学科中,人文学科是“怨恨研究”最为盛行的领域。从事“怨恨研究”的学者们试图强迫他人接受自己所信奉的,一种并不基于科学,而是基于后现代主义和批判理论的世界观。许多对学术界有所关注的人都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变得日益严重,但是缺少对此的直接证据,为此,Peter Boghossian, James A. Lindsay, 和 Helen Pluckrose 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揭露。
二、“怨恨研究”事件
1.概述:
早在上个世纪末的1996年,时任纽约大学物理教授的索卡尔(Alan Sokal)就在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上投稿了一篇伪科学的文章,文题为《跨越界线:通往量子重力的转换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结果成功发表。索卡尔在文中说,客观现实的概念是西方启蒙霸权的产物,所谓物理世界的事实,其实是纯粹的社会或政治建构。他写道,量子引力破坏了“存在”这个概念本身,为“解放的科学”(liberatory science)和“解放的数学”(emancipatory mathematics)开出了道路。在《社会文本》刊出该文的同日,索卡尔在《Lingua Franca(英语:Lingua Franca)》声明该文是恶作剧,令出版《社会文本》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蒙羞。索卡尔自谓其文是“左翼暗号的杂烩、阿谀奉承式的参考、无关痛痒的引用、完完全全的胡扯”,说他用了学术界“在我能找到的范围中,有关数学和物理最愚昧的语录”。索卡尔之所以发表这篇文章,原意是要揭露“人文科学某些特定领域”里草率而荒谬的相对主义和智识的傲慢。他担心,在抛弃了几个世纪以来对科学理性的推崇之后,进步人士面对权力讲出真理的能力会受到侵蚀。
“怨恨研究”事件可以被视为索卡尔事件的继承,有些人又称之为"索卡尔平方“(Sokal Squared)。之所以会出现第二个索卡尔事件,原因之一在于,20多年后,索卡尔所揭示的趋势并没有消减,反而愈演愈烈,原因之二在于,最初的索卡尔事件涉及的只有一家没有采用“业内审查”(peer review)的杂志,解释的范围有限。而在这一次的“怨恨研究”事件中,Peter Boghossian, James A. Lindsay, 和 Helen Pluckrose 三人则是在拥有“业内审查”(peer review)机制的著名杂志上(例如Affilia、Hypatia、Sexuality & Culture等)发表了多篇假论文,并且涉及了“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酷儿研究”、“肥胖研究”等多个领域。三人原计划将这一项目继续到到2019年,但受到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的影响,三人不得不提前收场。截至媒体曝光为止,发表的20篇论文中有7篇已被接受,其中4篇已被发表,3篇已被接受但尚未发表,还有7篇仍在审查当中,6篇已被拒绝。
2.具体的做法:
Peter Boghossian, James A. Lindsay, 和 Helen Pluckrose 三人所做的,无非是花时间学习和了解这些学术小圈子,融入它们的内部文化,学习它们的内部语言,熟悉它们的内部规则,成为这一领域的”业内人士“。等他们学会了这一套内部语言,摸透了这一套内部规则之后,就按照这套模式写成论文,并将其发表在经过“业内审查”的权威期刊上。这些论文逻辑混乱,毫无根据,并且跨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如果它们被发表了,就能证明学术界的这些问题是切实存在的,也就实现了三人的目的。
三人所写的论文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即先是预设一个结论(通常是一个很荒诞或者很不道德的结论),再用现成的一套语言体系去支撑这一论点,然后参考那些已经经历了“业内审查“的论文的行文特色,对之进行模仿,最后再发表在业界的权威期刊上面。
说到底,上述的这一系列做法无非是在玩弄诡辩之术,而不是在寻求真知,这些论文创造的根本不是知识,而是伪知识。与“怨恨研究”其余的从业人员相比,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当事的这三名作者是在明知做假的情况下写下这些文章的。三人所写的20篇假论文主题不一,所采取的方案各异,但这一共同特点将这些论文串联了起来。在这20篇论文里,有一篇论文写道,要防范强奸文化,就要像训狗一样训练直男,还有一篇论文写道,如果某个男人在私下想着某个女人自慰(在未经女方允许,甚至在未经女方知情的情况下),就等同于是在向她实行性暴力,另有一篇论文写道,直男之所以不喜欢用肛门自慰,是因为他们恐同,如果能让他们用肛门自慰,他们就不会那么恐同,更加支持女权主义。还有一篇论文主张在课堂中将白人学生栓上锁链,要求他们坐在地上,不许他们发言,这样白人学生就能体会到“赎罪”的感觉。更有一篇论文用女权主义的视角重写了《我的奋斗》第十二章,这篇论文被女权主义期刊“Affilia”接受。可以看到,只要你学会了圈内的这一套语言,紧跟圈内的道德风尚,装模作样地引用圈内的文章,那么再荒诞的论文都有可能发表。
3.详细的论文接受情况:
7篇论文已被接受,其中有4篇发表在了网上,3篇还没有来得及发表。
7篇论文仍在审查当中,其中有2篇已被修订并重新提交(revised and resubmitted)(如果一篇论文受到的评价内容是“修订并重新提交”,通常就意味着这篇论文经过适当修订之后即可发表,很少有论文是一次性就被接受的),有1篇正在经历初审,还有4篇由于时间问题仍在悬置。
6篇论文由于问题太多遭到拒绝。
4次参与“业内审查”(peer review)的邀请(因为三人所写的论文广受好评,被视为典范之作)
有1篇论文(把男人当成狗训练的那篇)受到了特别关注。发表了该论文的期刊“Gender, Place, and Culture”是女权主义地理学领域的著名前沿刊物,该刊认为这篇论文卓越出众,并在创刊25周年纪念会上给予了这篇论文以“女权主义地理学12大一流文章之一”的殊荣。
简而言之,三人在10个月里写了20篇论文(在多数大学,7年内发表7篇论文就可以获得终身教职了,具体的情况视学校而定),这20篇论文中,有80%基本上通过了完整的“业内审查”,这一比例达到了业内的主流水准,如果不是媒体过早曝光的话,数值还会更高。论文的总字数将近18万字,加上摘记,草稿,概要等,总字数有30多万,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了性别研究,男性特质研究,心理分析,种族批判理论,白人性质批判理论,肥胖研究,社会学,教育哲学。论文采用了基于批判社会建构论和心理分析的认识论,包括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女权主义认识论,种族批判主义认识论,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也很低劣,数据是伪造的,而且假得十分夸张,不仅如此,论点和数据还是脱离的,采用的定性分析也是由意识形态主导的,此外,这些论文还把诗歌(poetic inquiry)和"人种自传“(autoethnography)作为研究方法。
4.已被接受的7篇论文
(1)「Human Reactions to Rape Culture and Queer Performativity in Urban Dog Parks in Portland, Oregon 」—By Helen Wilson, Ph.D., Portland Ungendering Research (PUR) Initiative (fictional)
发表的期刊:“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主要论点:Dog parks are rape-condoning spaces and a place of rampant canine rape culture and systemic oppression against “the oppressed dog” through which human attitudes to both problems can be measured. Th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raining men out of the sexual violence and bigotry to which they are prone.
(“强奸文化”在犬类中间盛行,这正反映了人类对待强奸的态度,因此要像训狗一样训练男人)
(2)「Who Are They to Judge?: Overcoming Anthropometry and a Framework for Fat Bodybuilding」—By Richard Baldwin, Ph.D., Gulf Coast State College (a real person who gave us permission to use his scholarly identity for this project)
发表的期刊:“Fat Studies”
主要论点:It is only oppressive cultural norms which make society regard the building of muscle rather than fat admirable and that bodybuilding and activism on behalf of the fat could be benefited by including fat bodies displayed in non-competitive ways.
(社会之所以崇尚锻炼肌肉,不提倡增肥,是因为文化习俗的压迫。以一种非竞争的方式展示肥胖身体有益于肥胖事业)
(3)「Going in Through the Back Door: Challenging Straight Male Homohysteria and Transphobia through Receptive Penetrative Sex Toy Use」—By M Smith, M.A., PUR Initiative (fictional)
发表的期刊:“Sexuality & Culture”
主要论点:It is suspicious that men rarely anally self-penetrate using sex toys, and that this is probably due to fear of being thought homosexual (“homohysteria”) and bigotry against trans people (transphobia). (It combines these ideas into a novel concept “transhysteria,” which was suggested by one of the paper’s peer reviewers.) Encouraging them to engage in receptive penetrative anal eroticism will decrease transphobia and increase feminist values.
(男性之所以很少用肛门自慰,很可能是出于恐同心理和对变性人的偏见,如果能促使男性用肛门自慰,就能减少他们的偏见,增加他们对女权主义的认同)
(4)「An Ethnography of Breastaurant Masculinity: Themes of Objectification, Sexual Conquest, Male Control, and Masculine Toughness in a Sexually Objectifying Restaurant亅—By Richard Baldwin, Ph.D., Gulf Coast State College
发表的期刊: “Sex Roles”
主要论点:Men frequent “breasturants” like Hooters because they are nostalgic for patriarchal dominance and enjoy being able to order attractive women around. The environment that breastaurants provide for facilitating this encourages men to identify sexual objectification and sexual conquest, along with masculine toughness and male dominance, with “authentic masculinity.” The data are clearly nonsense and conclusions drawn from it are unwarranted by it. (NB. One reviewer did raise concerns about the rigor of the data)
(男性之所以喜欢大乳房,是因为他们怀念征服和控制女性的感觉,他们成长的环境鼓励物化女性,征服女性,发扬男性的阳刚之气)
(5)「When the Joke Is on You: 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How Positionality Influences Satire」—By Richard Baldwin, Ph.D., Gulf Coast State College
期刊:“Hypatia”(已接受,但尚未发表)
主要论点:Academic hoaxes or other forms of satirical or ironic critique of social justice scholarship are unethical, characterized by ignorance and rooted in a desire to preserve privilege.
(“社会正义研究”可以讥讽他人,但是他人不可以讥讽“社会正义研究”,因为讥讽“社会正义研究”是不道德的,愚昧的,实际上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特权)
(6)「Moon Meetings and the Meaning of Sisterhood: A Poetic Portrayal of Lived Feminist Spirituality」—By Carol Miller, Ph.D., PUR Initiative (fictional)
期刊:“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已接受,但尚未发表)
主要论点:No clear thesis. A rambling poetic monologue of a bitter, divorced feminist, much of which was produced by a teenage angst poetry generator before being edited into something slightly more “realistic” which is then interspersed with self-indulgent autoethnographical reflections on female sexuality and spirituality written entirely in slightly under six hours.
(一首漫无边际的诗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论点,只是一个离了婚的女权主义者的自白。这首诗是电脑生成的,经过了轻微的润色,完成的总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7)「Our Struggle is My Struggle: Solidarity Feminism as an Intersectional Reply to Neoliberal and Choice Feminism亅—By Maria Gonzalez, Ph.D., and Lisa A. Jones, Ph.D., of the Feminist Activist Collective for Truth (FACT) (both fictional)
期刊:“Affilia”(已接受,但尚未发表)
主要论点:Feminism which foregrounds individual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female agency and strength can be countered by a feminism which unifies in solidarity around the victimhood of the most marginalized women in society.
(女权版的“我的奋斗”,改写自《我的奋斗》第一卷第十二章,这篇文章提出,可以利用受害者身份将深受压迫的女性们联合在一起,对那些主张个人选择和个人责任,宣扬能动性和坚强品质的女权主义展开反击)
https://areomagazine.com/2018/10/02/academic-grievance-studies-and-the-corruption-of-scholarship/
也許牆內傳的這篇文章可以解釋為什麼牆國的滅活疫苗打的多的地區反倒感染約厲害,那到底滅活疫苗打了產生抗體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近日,耶鲁大学医学院Akiko Iwasaki和Aaron M. Ring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Diverse Functional Auto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体内会出现大量针对自身的抗体,扰乱机体免疫功能,加重病情。
文章給這個數據好像是用來證明婚慶市場的火爆,所以應該還沒算娶老婆必須要的房子和車子。
一直沒想通為什麼牆國找伴侶最注重錢財,而不是人品或是否有感情呢?看烏克蘭或伊朗女孩的視頻,說起來想娶她們的關鍵,都說不理解牆國為什麼那麼在乎財富和面子
中国每对新人结婚平均消费超22万人民币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0530-1150421
又一個躺平主題的視頻,不過聽得我觸目驚心:視頻裏有個聲音說,造成“躺平”的一個是資本家,一個是女性
底層民眾會覺得造成他們痛苦的是他們周圍的人,打工者的怒火要撒到資本家和娶不起的女性身上,愚昧的女性的怒火要撒在憤怒的窮屌絲身上,兩撥就開始互相捅刀
不開心時看看這個視頻能笑半天,十大精彩進球都沒有這個牛逼
中國球員十大烏龍球
https://youtu.be/nql8zgwgElU
東哥這樣的糙漢子居然抹眼淚了
突發惡性事件,南京南京
https://youtu.be/jsvJ6VYsRmI
當然白鹿原拍成的電視劇太爛,看了幾眼看不下去。有關刪減版都刪了什麼東西,引用知乎上的一段文字:
作者:黄有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39161/answer/243100598
来源:知乎
: 删减版内容大约少了四五万字。最近因为电视剧的缘故,想要重新温一遍白鹿原,不想到在当当上买回来的,是删减版白鹿原,一个晚上匆匆读了大半本,味同嚼蜡,弃了。并不是说删减完的《白鹿原》不是一本好小说,而是相对于读过原版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一、对于性的描写并未删减许多包括和小娥相关的一些情节,如泡枣什么都还保留。
二、前半本书孝文的相关情节大幅删减因为弃书前就读到了孝文卖地,所以只能说前半本分家到孝文卖地的剧情一章就说完了,也没有讲到孝文吸大烟,被小娥勾引之类的情节都被一笔带过。
三、朱先生的情节被大幅删减。
总之,觉得删减版其实对性的描写删减不多,反而是对书中部分人物的刻画差了很多。
找到一個可以下載的《陈忠实文集》这部书的链接:
https://www.sxpdf.com/wp-content/themes/begin/down.php?id=10222
剛說到小說的有聲書,想起了國產的現代小說裏印象最深的應算白鹿原,這部有聲書網上版本比較多,刪減版味同嚼蠟,原版很精彩
在castbox搜到兩個。記得李野默講的很精彩,但是印象是刪減了些東西
https://castbox.fm/va/1081316
還有一個號稱未刪減版,還沒聽過
https://castbox.fm/va/4018441
現在v2ex也常常斷片了
有网友发现 Vivo 手机某系统进程开放 55555 端口疑似用作 mCDN
其在家用电脑看直播时发现画面卡顿。
在路由器上针对 vivo 手机的 ip 进行抓包分析,确认该端口确实存在有来自外部 ip 的访问,但对于已关闭 UPnP 功能的局域网环境来说,外部 ip 则无法访问。
由于没有 Root 权限,目前仅确认了该端口是由某个系统进程所使用,且根据抓包数据来分析,通信报文使用 HTTP 协议,手动测试请求访问时会回应包含有"Test Intercept"字段数据,据此在全网范围内搜索符合以上条件的主机有将近 7 万台,基本都是国内电信的,相信这些数据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的秘密尚待深挖…
以前這些左媒的慣用手法是讓它們不喜歡的言論和新聞消失,但是不敢去審查民衆說什麼,現在是變成真理部,自己來定義真理,隨意封口任何想要發出不同聲音的人。
民主社會經過長時間安穩日子,以至於都忘記了這麼做的害處。而生活在牆國的人們對這種做法太熟悉了。
號稱言論自由的美國在2020年發生的最奇葩的事情之一,就是病毒的來源由這些媒體巨頭們說了算。
和主流媒體意見不一致的觀點就會被當成謠言刪帖封號,本來只發生在集權國家,現在濃眉大眼的美國也這麼幹,還有什麼臉面指責別人?
去年發生的很多事情都顛覆了美國的傳統價值觀
科技和傳媒巨頭們第一次有權力定義什麼是真理
肯尼迪之死3:禁酒令
https://castbox.fm/vb/339591164
约瑟夫·肯尼迪在禁酒令期间到底做过什么?禁酒令和他的财富增长有关系吗?禁酒令又是怎么回事?是谁在推动禁酒令?最后又达成了什么结果?五大家族是怎么崛起的?这期告诉你。
這一期還是蠻有啟發的。比如單看美國憲法或老學究們的書籍感覺美國人是天真的傻白甜,但其實美國從它誕生那一天開始就不是一個未經人事的小白臉,都是摸爬滾打出來的老油條。
19世紀美國兩黨都需要擴大選票,民主黨押注女姓的選票,共和黨押注黑人,後來南北戰爭共和黨勝了,共和黨連續執政幾十年。但共和黨也需要女性手裡的選票,所以也支持女權主義推動禁酒令。肯尼迪家族靠著禁酒狂賺幾十倍,跟黑幫有說不清的關係。
| 三觀不正 | 好爲人師 | 貪財好色 | 混吃等死 |
有仇男/女傾向者請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