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更正:《管理者革命》应该写于1940年,1941年是出版时间。

顺便提一下,乔治·奥威尔写过一篇很精彩的评论文章,讨论了伯恩汉姆和他的这本书,叫做“Second Thoughts On James Burnham”。原文:(orwellfoundation.com/the-orwel
在这篇文章里,奥威尔肯定了“管理者革命”理论的价值,认为这一理论很好地概括了当下发生的事件,同时也指出了伯恩汉姆及其思想的很多问题。奥威尔认为,这些问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反应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一个致命弱点。

以下是简要概括:

奥威尔认为,伯恩汉姆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他做出了一系列严重错误的预测。第一大错误就是高估了纳粹德国的实力,低估了英国的力量。在1940年,伯恩汉姆预测,大英帝国已经“摇摇欲坠”,“显示出了衰落文化的典型特征”,作为对比,伯恩汉姆认为纳粹德国对欧陆的征服“不可逆转”,德国、日本、美国将成为日后的三个超级大国。第二大错误就是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苏联。1941年,伯恩汉姆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德国和苏联都属于“管理者社会”,只有在粉碎了旧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德国才会入侵苏联。之后,在德国的强大武力下,苏联会“分裂成东西两境”,一边被德国征服,一边被日本征服。第三大错误,就是在认为苏联会攻占整个欧亚大陆。1944年,伯恩汉姆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列宁的传人”,文章认为斯大林并没有“背叛”俄国革命,斯大林只是将顺着列宁的方向将布尔什维克革命的逻辑推进下去了而已。但与此同时,伯恩汉姆又在把斯大林本人描述成一个力量强大,不可阻挡,冷酷无情的“伟大人物”,这些文字也许有一些反讽的味道,但与此同时又让人觉得作者是被这种力量所折服,所吸引了,这让他错误的以为苏联的攻势不可阻挡,必然统治整个欧亚大陆。

伯恩汉姆的预测不仅错了,而且错得离谱。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错误的预测,我们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

1.伯恩汉姆做出苏联会被肢解的预测,大概是在1941年,彼时德军正处于莫斯科的郊区。

2.伯恩汉姆预测苏联会联日抗美,是在1944年初,当时日本和苏联刚刚缔结了新的和约。

3.伯恩汉姆预测苏联会征服欧亚大陆,是在1944年冬,当时苏联在东欧快速地攻城略地,盟军却在法国北部和意大利受阻。

我们可以发现,伯恩汉姆倾向于认为事情总是会朝着既有轨迹发展。这并不是像是粗心和夸张的坏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一种精神疾病,这种疾病的根源一部分在于怯懦,一部分在于权力崇拜,而权力崇拜本身也正与怯懦紧密相连。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聪明人的政治眼光反而不如普通人。假如你在1940年展开“德国会不会打赢战争”的调查,你会发现,认为德国会赢的大都是高智商人群,认为德国会输的大都是普通人。要是你再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德国会不会攻下亚历山大港”,或者“日本人能否守住他们打下来的地方”,你会发现,做出正确预测的,反而都是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如果你仅仅分析这些例子,那么你也许会得出结论,认为聪明人总是做出错误的军事判断,但事情还并没有这么简单。整体而言,英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要比一般的大众更加相信失败主义论调,而他们失败主义情绪最为高涨的时候,恰恰是在战争局势已经明显好转的时候—这一部分是因为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太丰富,更为擅长想象战败后的惨状,因而士气低下;另一部分是因为许多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因此总是幻想着有一个外在的强权可以打败英国。最后,还有对纳粹政权的野蛮和力量的崇拜—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有意识的。如果你仔细地研究左翼媒体对纳粹的态度,你会发现,在1937-1938年和1944-1945年,反纳粹态度达到了巅峰,恰恰是在1939年到1942年,也就是纳粹德国最得势的时候,左翼媒体反而变得对纳粹更友好了。你还会发现,当初鼓吹和纳粹德国妥协的人,和战后鼓吹肢解德国的人,其实是同一批。同样地,假如你研究英国知识分子对苏俄的态度,你也会发现其中既混杂着进步主义的情绪,同时也混杂着对权力和残暴的崇拜。权力崇拜并不能完全解释一些人的亲俄情绪,但在知识分子中,它很可能是导致他们亲俄的主要原因。

权力崇拜模糊了人的政治判断,因为它使人不假思索地认为既有的趋势一定会持续下去,以为当下得势的那些人在以后也会继续得势。假如日本打下了南亚,它就会永远地占领南亚;假如德国攻占了图卜鲁格,那么它不久就会拿下开罗;假如苏军开到柏林了,那么它不久就会开到伦敦,诸如此类。这种思维习惯还使人倾向于认为事物的演变会比实际发生的更快、更彻底、更具灾难性,仿佛帝国的兴覆、文化的消亡、宗教的衰落都发生在在瞬息之间。伯恩汉姆的作品中充斥着这种末世般的的预言,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历史变迁是缓慢的,每一个时代都会继承上一个时代的一些东西。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即使伯恩汉姆算对了时代潮流的大势,也总会错估事物发生的速度。在短短五年里,伯恩汉姆就先后预测德国会征服苏联以及苏联会征服德国,促使他做出错误判断的是同样的一种本能:拜倒在当下的征服者的面前,以为现有的趋势就一定无法逆转。

这些问题并不能证明“管理者革命”的理论就是错的,但它的确足以使人们怀疑伯恩汉姆信奉这一理论的真实原因。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都都有着它的地域特性,在此,人们不应该忘记伯恩汉姆是一个美国人。认为“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又不需要强烈抵制”的这种看法,本质上属于一种美国式的态度。假如极权主义的真的取得了胜利,那么欧洲就会从属于一个超级大国,英国就会消失不再。对一个英国人来说,他可不会超然物外地接受这样的结果—他要么竭力阻止英国的灭亡,要么会转移忠诚至另一个国家。美国人则不需要做出这样的抉择:不管发生了什么,美国总能以强权的姿态存活下来,对于美国人来说,欧洲是被德国人征服还是被俄国人征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宁愿与另外两个超级大国瓜分世界,这样的一种世界图景是美国人愿意接受的。此外,尽管英美因为客观原因走到了一起,对抗德国和苏俄,但主观上,很多美国人根本就不喜欢英国人。伯恩汉姆身上既有着孤立主义的特点,也有着帝国主义的特点,他的思想符合典型的美式思维习惯。

对于当下的现状和不远的过去,伯恩汉姆其实都总结得相当到位,问题在于,伯恩汉姆看到了当下的趋势便认为它们是不可阻挡的,就像一只被蟒蛇的力量所震慑住的兔子,以为蟒蛇是天底下最强大的事物。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伯恩汉姆的思想,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思想基于以下两条定理。

1.从古至今,政治都没有变过。

2.政治行为不同于其他的任何行为。

先分析一下第二条定理:在他的第二本著作《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中,伯恩汉姆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争权夺利。所有的革命,所有的战争,所有的社会运动,不论看上去多么地理想化,它们的背后都是争权夺利的野心。但是很奇怪,正如伯恩汉姆自己也承认的那样,这些结论似乎只适用于政治生活,却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显然并非只有自私的一面。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好像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但即便是这种说法好像也只适用于上层人士,而不适用与普通人。普通大众似乎总是有着模糊的理想,希望实现自由平等,但这种理想却总是被野心家利用,他们利用人民发动革命,等到革命完成之后就又把人们踩在脚下。伯恩汉姆的看法是,人群中永远都存在两种人:自私虚伪的精英和懵懂无知的大众,不同人群的组成会发生变化,有时候一个统治阶级会取代另一个统治阶级,但不变是人类社会中总会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类的能力、欲望和追求本就不是平等的,因此寡头统治只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奇怪的是,伯恩汉姆一直在说人们争权夺利,却从来没有解释人们是为了什么争权夺利。尽管为了夺权不择手段的是少数人,但伯恩汉姆却似乎认为这是和吃饭一样的自然本能,不需要解释。伯恩汉姆还认为,社会阶级永远服务于同一种目的,而这很明显完全无视了千百年的历史。在马基雅维利的那个年代,阶级分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欲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一个文明要想发展,就必须让一些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另一些人免于从事这些体力劳动。但随着机器时代的来临,阶级分化的这一理由已经不再成立了。没错,很多人依然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阶级分化也在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人们的个人自由越来越少。但在这一切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对此伯恩汉姆却没有做任何探讨。至于说各种“铁律”和人性的各种缺陷导致社会主义永远无法实现,无非是将过去投射到了未来。说到底,伯恩汉姆认为,既然自由平等的社会出来没有实现过,因此它就永远无法实现。那么根据同样的逻辑,我们可以在1900年说人类永远造不出飞机,在1850年所人类永远造不出汽车。

机器时代来临使得人类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马基雅维利也因此过时,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如果伯恩汉姆不愿意接受这一点,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自身的权力本能使他不愿意放弃马基雅维利描述的那个充满强权与诡诈的世界。伯恩汉姆的理论,正是在当代知识分子中盛行的权力崇拜论的美国变体,在英国,它的变种就是共产主义。如果有人去分析一下那些明明知道苏俄政权的本质却依然推崇苏联的那些人的组成,他会发现这些人大都从属于伯恩汉姆所说的“管理者阶层”,他们不是狭义上的管理者,而是那些科学家、技术人员、老师、记者、广播员、官僚、职业政客。一句话,他们从属于中等阶级,觉得现有制度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同时又渴望更多的名望与权力。这些人看向苏联,认为苏联的体制会消灭上层阶级,压制住底层阶级,像他们这样的中等阶级会获得权力,所以才向往苏联的体制。我们不要忘记,正是当苏联的体制展现出无疑的极权主义特征的时候,英国的知识分子才对苏联展现出了兴趣。尽管许多英国知识分子在表面上会谴责伯恩汉姆,但他实际上说出了这些知识分子们隐秘的心声:他们想摧毁那个讲究人人平等的旧社会主义,用一种新型的阶级社会取而代之,在这个新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会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伯恩汉姆至少坦诚地表明了他认为社会主义不会实现,不像另一些人,他们号称社会主义必然到来,同时却改变了社会主义本来的定义。伯恩汉姆的理论显得再公正,也依然是对其自身愿望的合理化。他的理论并不能预示未来,而只能告诉我们“管理者”他们自己希望迎接什么样的未来。

所幸,“管理者”并没有伯恩汉姆他想象的那么强大。在《管理者革命》中,伯恩汉姆把纳粹德国描述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强大政权,同时却轻视了民主国家在战争中具有的军事和社会优势。他写道,纳粹德国的迅速扩张和军事胜利象征的不是衰落,而是“新生”,因此,纳粹政权才能千千万万的德国人发疯似的为之赴死。就连纳粹政权的虚伪和残暴也被伯恩汉姆当作了夸赞的理由,认为它们象征着一种“富有活力的”、“新生的”社会秩序。而就是这样的一种“富有活力的新生社会秩序”,却犯下了在美国积极备战,英国尚未打败的情况下进攻苏联的低级错误。但凡德国稍微有一点言论自由的空间,也不至于走出这种臭棋。

不论如何,大家从一开始就应该认识到纳粹主义这样的运动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伯恩汉姆对纳粹党的手段却没有什么异议,只要纳粹德国的势头正盛,伯恩汉姆就认为它们没有什么问题。他说道,纳粹的这些手段之所以显得邪恶,是因为它们还很新颖,新的社会结构在取代旧社会结构时,总会被旧的社会结构当做洪水猛兽,可一旦新社会取得了统治地位,它就会建立一套新的道德规则。

换句话说,一件事物的对错完全取决于赢的一方是怎么规定的。这种观念完全无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任何社会要想正常运转都必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规范。因此,伯恩汉姆才无法看到纳粹政权的愚蠢与罪恶必将引向其自身的毁灭,他对斯大林的崇拜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说苏俄政权会自我毁灭还为时尚早,但是从长期看,它要么民主化,要么消逝,这是早晚的事。伯恩汉姆预想中无敌的苏联帝国不会建立,建立了也维持不久,因为人类已经无法再将奴隶制作为社会的基础了。

人不能只做正面的预期,有些时候人需要能够做负面的预测。当年签订凡尔赛和约的时候,没人知道它会导致什么样的具体后果,但当时的确有人能够预测出它的结果不会好。现在也有不少人看出当下的欧洲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去崇拜斯大林和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做出智识和道德上的努力。伯恩汉姆这么有天分的人,却以为纳粹主义值得崇拜,认为它建立的社会能够持续下去,这一事实表明,“现实主义”对当代人的现实感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

Show thread

我最近刚刚读完了詹姆斯·伯恩汉姆(James Burnham)的《管理者革命》,以下是我的一些总结

背景:这本书写于1941年,正值二战期间,本书的作者伯恩汉姆(1905—1987)是美国的一名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当过托尔金的学生,后于纽约大学的哲学部门执教。伯恩汉姆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却在30年代成了一名托洛茨基主义者,而后,由于托洛茨基公开为苏联入侵波兰开脱,伯恩汉姆又与托派决裂,此后,伯恩汉姆成为了强硬的反共者,冷战期间,伯恩汉姆反对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主张对共产主义展开全面反攻。伯恩汉姆的许多思想日后成为了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源泉,他本人被视为新保守主义第一人。《管理者革命》是伯恩汉姆早年的代表作品,对二战后的世界做出了他的预言。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伯恩汉姆正处于思想转型期,书中依然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的痕迹,但更多的是与马克思主义迥然相异的思想。此外,这本书成书时,大萧条刚过去不久,罗斯福行政已经实行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这些都对书中的观点有所影响。大体而言,“管理者革命”是这样一种理论:世界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资本主义的时代即将结束,但取而代之的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而是一个由“管理者”作为统治阶级的新型阶级社会。世界将由三个大国瓜分,它们将相互征战,却又谁都无法消灭对方。《管理者革命》这本书一经推出就引发了许多讨论,乔治·奥威尔的《1984》显然也借鉴了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在21世纪的今天看这本书,你很容易就会发现书中的不少预测都是错的,但与此同时,你会感觉当今世界的许多特征都能在书中找到源头。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又再进一步分为好几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相对人数和他们的相互态度因时代而异;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即使在发生了大动荡和似乎无法挽回的变化以后,总又恢复原来的格局,好像陀螺仪总会恢复平衡一样,不管你把它朝哪个方向推着转。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亅

这段话出自《1984》中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它很好地概括了《管理者革命》的主题: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同的社会团体争夺统治权力的历史,当旧有的统治阶级气数已尽,不再能够掌控大局时,新兴的统治阶级就会将其取而代之,为了笼络人心,新兴的统治阶级会向普罗大众允诺一个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理想世界,可是等到革命完成之后,普通的民众们才发现自己无非是换了一个主子。在伯恩汉姆看来,当今世界所就正如欧洲在中世纪末期由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一样经历剧变,人们所熟知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被一种新的“管理者社会”所取代。

在开头的部分,伯恩先是回顾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分析了当下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的现状。随后,他总结了关于资本社会的未来的两大流行理论,即A:资本主义将永远存在下去。B: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伯恩汉姆反驳了这两种理论,并且提出了他的第三种理论:“管理者革命”理论。伯恩汉姆认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大范围的失业等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日薄西山。可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胜利。他认为,人们习惯性的把社会主义视为唯一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制度,以为只要消灭了资本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就能自动地建成一个无阶级的平等社会。但事实上,私有制并不是阶级统治的必要条件,历史上,埃及的僧侣阶层和西欧中世纪的教士阶层不依靠私有制也能维持自身的特权:他们控制着重要的社会机构,进而控制着生产工具。俄国的经历则表明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在消灭资本家,废除私有制之后,俄国没有变成一个无阶级的社会,相反,俄国的阶级分化比美国还要严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与政治民主也都一一被粉碎,俄国人迎来了比沙皇时代更为严酷的专制制度。与之相对的,是“管理者”阶层,包括各种行政人员、工程师、经理人和官僚的兴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只有那些掌握着专业技能,能够协调各部门生产的“管理者”才能成为生产工具的实际掌控者。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工技术的进展也使得步兵的地位逐渐被坦克、飞机、大炮所取代,而生产和使用这些装备需要高度的技能和训练,这意味着在工业生产和战争进程中,权力都逐渐聚集到了“管理者”的手中。基于这些理由,伯恩汉姆认为资本主义将被一种新事物取代,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管理者社会”。

接着,伯恩汉姆详细阐述了他的“管理者革命”理论。

“管理者革命”理论认为,当前的社会正在经从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管理者社会”,而这种转型的本质,是以“管理者”为代表的新兴阶级将取代旧的统治阶级统治这个世界。在“管理者社会”的体制下,私有产权是不存在的,“管理者”将通过国有化掌管生产工具。许多人认为私有制是剥削的基础,但历史经验表明阶级统治并不需要依赖私有制。在“管理者社会”中,管理者将不再直接通过私有产权控制生产工具,决定收入分配,而是将以一种间接的方式,通过对国家机器的控制,继而掌控生产工具。而“国家”本身,正是“管理者”的“私有财产”,这就足以使他们成为统治阶级了。

那么,“管理者”是如何产生的呢?又包括哪些人呢?

伯恩汉姆认为,“管理者阶层”之所以能够兴起,是由现代工业高度复杂的组织结构所决定的,在现代工业中,工厂在生产的过程所使用的工具、机器、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也被无限细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一些工作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另一些工作则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长时间的训练,此外,要想顺利生产出最终的产品,还需要有专业人士在不同环节进行管理、统筹和协调。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工种之间,在普通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专业能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继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作用日益减少,新兴的“管理阶层”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在封建社会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资本家通常能够控制所有的生产环节,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资本家逐渐无法掌握具体的生产环节,转而需要依靠专家和职业经理人维持企业的运营,生产工具的控制权落到了“管理者阶层”的手里,继而拥有了实权,因此注定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接下来,伯恩汉姆又阐述了“管理者社会”的经济体制。

伯恩汉姆认为,在“管理者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小政府”将被“管理者社会”的“大国家”所取代,“管理者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国家机器对于生产工具的控制。有些人将这样一种制度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或者“国家社会主义”,但是伯恩汉姆认为这些叫法是有误导性的,如果一种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国有制,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资本主义,因为在国有制下,所有权从属于国家机构,而非资本家这样的个体,工人们不是为资本家个体而工作,而是为国家机构工作,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也归国家所有,在这样的体制下,资本主义是无法存在的。只有当国有制经济占据全部经济的一小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经济的绝大部分的时候,那部分国有制经济才可以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但即便如此,”国家资本主义“中的资本主义成分也依然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那部分。

那么,可否称这样的一种经济体制为“国家社会主义”呢?

伯恩汉姆认为,根据“社会主义”一词的历史用法,社会主义,至少在经济层面,是指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也就是说,生产工具为全体社会所有,而非从属于某个小团体。这一点虽然并不与国有制冲突,但国有制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没有阶级存在。假如一个国有制经济中没有阶级差异,那么它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国家掌控着生产工具,但与此同时,国家本身也为全社会所共有,任何团体,任何阶级都不能再国家中享有特权。但是,德国和苏俄的经验表明,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即“管理者社会”)与人们的既有印象截然相反。在这样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恰恰是剥削压迫的基础,而掌控了国家机器的那群人,正是新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借助国家机器掌握生产工具,获得各种特权和优待。这群新兴统治阶级不再依靠资本主义产权,而是依靠自己在国家机构的特权实行阶级统治。他们所受到的特殊待遇也未必以金钱的形式呈现:“管理者”的明面收入并没有多少,但是以汽车、住房、特供食品、特供衣物、以及各种奢侈品为形式的优待却有很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放贷、收租、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为自己谋取特权,在国有制经济中,统治阶级无法以同样的方式谋取特权,但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发明了新的剥削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来制定粮食的收购和售卖价格,其实质就是收取巨额粮食税,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国家垄断工业生产,并且以高昂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出。一进一出,国家获得了大量的收入,而作为国家的实际控制者的新统治阶级也就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如果说,旧时代的资本主社会义代表的是一种“私人剥削”的话,那么“管理者社会”代表的就是一种“集体剥削”,“管理者阶层”就像中世纪的教士阶层一样,凭借整个团体的力量实行阶级统治。

伴随着经济制度发生变化,政治体制也在出现更易。伯恩汉姆认为,在“管理者革命”的过程中,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议会开始失势,最高权力从议会的手中转移到了各种行政机构的手中。在德国、苏俄、意大利这样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条例、规定、法案都不再出自议会,而是出自各种“政治局”和“行政委员会”之手,它们们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在这些国家,假如人们想知道出台了哪些规章制度,从议会那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你只能从颁布了各种“关于xxx的五年计划”和“关于xxx的规定”的各种“委员会”中找到答案。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苏俄、德国这样的国家,也发生在美国。没错,国会依然是美国的主要立法机构,但只要你真正关注了近几十年来的政治演变,你就会发现大多数法案已经不再出自国会,而是出自像“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生产管理局”等“行政机构”。在美国,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都萎缩了,政府的行政分支却在不断膨胀。在新型的“管理者社会”中,行政机构取代议会掌握了实权。

再往后,伯恩汉姆又探讨了极权主义和“管理者社会”的关系。伯恩汉姆认为在德国、意大利、苏俄等国兴起的极权主义,是一种得到技术的强化,因而无孔不入的新型独裁统治,而独裁统治正是社会剧变与社会危机的典型特征。在近代早期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领主成为统治阶级的时候,就出现过弗朗索瓦一世、查理五世、亨利八世这样的独裁者,他们之所以没能建立极权政治,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如今,“管理者”要取代“资本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因此会出现极权主义也就并不奇怪。“管理者”成为统治阶级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收拾资本家,剥夺他们的财产,或者对他们进行物理消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大众的力量。收拾完资产阶级之后,普罗大众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而且会成为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下一步就是把人民群众踩在脚下。最后,”管理者阶层“会接管生产工具和社会权力,成为新的主子。在成为统治阶级之后,“管理者阶层”之间又会在世界范围内争权夺利,期间会充斥着战争、革命、迫害与恐怖。伯恩汉姆认为,世界将形成围绕着几个工业中心形成三个“超级大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彼此之间进行漫无止境的战争,却又谁都无法将对方彻底征服。再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管理者社会”会逐渐民主化。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伯恩汉姆介绍了“管理者革命”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伯恩汉姆认为,德国与苏俄是在“管理者革命”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虽然表面上看有很多不同,但他们的核心观点其实并没有多少区别。法西斯主义理论家攻击资本主义的话语,和共产主义理论界攻击资本主义的话语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告诉署名人,你甚至分不出这些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究竟是谁写的。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都猛烈地批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同时,它们都公开蔑视“资本主义道德”,和“资本主义人权观念”。法西斯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严厉批判“个人主义”思想,主张用“国家”、“集体”、“纪律”、“社会主义”、“计划”取代“个人”和“自由企业”,他们都批判资本主义的“混乱”和“无序”,意图用“社会工程学”将“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管理者社会”,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两者都鼓吹”党“的作用,主张实行一党专政。

对于“党”在社会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着惊人的一致。如果单看“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关于一党专政的论述,一个共产党会认同其中90%左右的内容,而纳粹也从布尔什维克直接借鉴了很多东西,包括组党方式,夺权技巧,对“同路人”的利用,对群众组织的渗透,等等。除此之外,两者还都擅长利用一小群组织严密的团体控制一大批毫无准备的民众。

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声称自己代表了“人民”,代表了人类的未来。然而,有趣的是,这两种意识形态都鼓吹“精英”和“先锋队”的作用。这里的精英,其实指的就是“管理者阶层”。当然,它们明面上不会这样讲,而是说“精英”们“代表”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对于这一点,法西斯主义者毫不掩饰,列宁主义者则是为此提供了一系列合理化的说辞。列宁主义者宣称:在“资本主义制度”,人民群众下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革命觉悟和革命训练的,因此也无法承担社会主义的重任。他们被资本主义洗脑了,“看不见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因此他们必须要依靠“觉悟”了的“先锋队”才能实现革命的伟大胜利,因为只有“先锋队”才拥有历史“大局观”,才能代表人民的“真正利益”行事。

靠着这样的一种“先锋队”理论, 法西斯和共产党能够实现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论证由新统治阶级掌权的必要性,第二个作用就是让普罗大众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的统治。就像资产阶级当年以自由平等的名义为号召民众支持资本主义一样,“管理者阶层”也在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号召人们支持“管理者主义”。时间越是流逝,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似性就愈发明显。至于美国的“新经济主义”,它现在还依然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化,但它依然也体现了许多“管理者革命”的核心倾向。例如,“新经济主义”倾向于以国家取代个体,以计划取代自由经济,以固定岗位取代工作机会,以“人权”取代“产权”。此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即主张“技术统治论”(Technocracy,亦称“专家政治论”),“技术统治论”就是“管理者”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变体,主张让“专家“和”技术官僚”来治理国家。这就是“管理者”意识形态在德国、苏联、美国的不同体现。

再往后,伯恩汉姆详细地依次分析了苏俄、德国和美国的情况

苏俄的情况:

之前的章节已经提到,“管理者”成为统治阶级的过程主要是“三步走”:第一步,消灭资本家;第二步,控制老百姓;第三步,“管理者”接管生产工具和社会权力,成为新的主子。伯恩汉姆认为,苏俄就是完全沿着这条路走的,德国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顺序上有所不同,但迎来的结果都一样,在美国,这一进程发生的最慢,资本主义的残存势力也最多,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逐步深入,“管理者革命”的完成也只是迟早的事。

伯恩汉姆先谈了苏俄,他用三句话总结了苏俄的情况。(1)布尔什维克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灭了本国的资产阶级。(2)用几年的时间,慢慢控制住了普罗大众。(3)掌权之后,开始与国外的“管理者社会”进行直接竞争。由于俄国的资产阶级势力本来就比较弱,沙皇的统治也不稳固,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所以第一阶段很快就完成了。而斯大林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变成苏联的最高统治者,则意味着完成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此前哪些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无名氏”逐渐掌握了新政权的核心位置,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那些苏共早期领导人则在权力斗争中失势,基本上被斯大林杀光了,同时,“管理者”和官僚们也掌握了大多数的特权和优待。

但是,在伯恩汉姆看来,我们不要以为俄国发生的这些事情仅仅依赖于斯大林这类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假如斯大林没有掌权,列宁继续活了下去,那么事态的演变也并不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是由背后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道德所决定的。

这一点,可以清晰地从“工人治厂”理念的演变中看出来。早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直以“工人自己掌控产业“为口号,根据社会主义的正统理论,工人夺取产业的控制权是最革命的行为,因此要废除工厂的私有制度,让控制权为所有人公有。而工人们一开始也是照着这样做的,工人委员会也的确在工厂、商店、矿区取得了控制权。他们不仅赶走了工厂主,也赶走了督管和检查人员,他们要推翻旧时代的一切剥削,由工人们自己管理工厂。

然而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两个大问题出现了:第一个问题是工人自己管理的工厂运营效率普遍低下,第二个问题是不同的工厂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协调。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工人委员们缺少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不懂如何管理,也无法进行统筹协调。假如时间允许,那么工人们也许能够通过民主机制解决这些问题,但事实就是工人们没有这么多时间,这种机制也并没有出现。很快,工人委员会的职能就被“专家”们所取代了,尽管这时的工人委员会还保留着否决权和一定程度的裁决权,但实际的生产过程和协调任务已经落入了各种“行政委员会”之手。之后,工人委员会又失去了否决权,而委员会的组成也变成了一个国家代表,一个管理代表,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工人代表。再往后,整个工人委员会都变成了空架子,失去了所有实权。到了1938年,工人委员会会就被解散了。“工人治厂”变成了“管理者治厂”。

工人们其实也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失势,也采取了措施防止权力从工人委员会溜走,他们抵制国家派来的“管理人”,有时甚至将他们杀害。但是,每一次决定性的时刻,国家都支持了“管理者”而不是工人,不论是列宁在位的时候还是斯大林在位的时候都是这样。布党还为此专门展开了“专项教育行动”,试图“教育”工人们,“工人治厂”其实就等同于“管理者治厂”。文字的“教育”不见效之后,很快就换成了集中营和劳改营的“教育”。

列宁和托洛茨基在革命的早期都写过很多小册子,发表过很多演讲,意图证明“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必要性。列宁曾经强硬地宣布,“管理者”有权在工厂实行独裁。他说,在一个工厂里面,“工人民主”,实际就等同于“管理者独裁”。列宁主义的两大分支,托洛茨基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其实也都继承了这样一种观点,虽然在明面上他们通常不会直说,但在布党内部,这是党员们普遍接收的理论。

列宁主义认为,“工人治厂”其实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在革命完成,夺权成功之后,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在革命时期,为了号召民众推翻资本主义,就有必要鼓吹这样一种口号。可是,等到革命已经成功了,“工人治厂”就得让到一边。为此,列宁主义给出了一个转弯抹角的官方解释:在资本主义下,为了对抗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们有必要采取“工人治厂”的策略。可是,在社会主义下,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工人们就不需要“工人治厂了。其实,列宁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者意识形态”,它的结论就是在导向一个“管理者社会”。

当俄国革命刚发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它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同样地,在俄国革命发生后,很多人都以为俄国要么会回到资本主义,要么会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论是支持俄国革命的人,还是反对俄国革命的人,都想当然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但俄国既没有回到资本主义,也没有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都错了。

伯恩汉姆认为,俄国革命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一场“管理者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是俄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者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中,权力和特权掌握在“管理者阶层“的手中,而布尔什维克主义本质上就是为“管理者”作为新统治阶级提供的一种合理化解释,为的是让人们群众能够更心甘情愿地接受“管理者社会”的到来。

在苏俄,未来的掌权者们将会是工厂、矿厂和铁路的运营者,工业、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委员代表,集团农庄的头头,宣传部的舆论引导员,等等,总而言之,他们将是新时代的“管理者”。是这些人控制了大众,建立了一套新的等级制度,他们通过自己对国家机器的垄断,而不是通过私有产权实行阶级统治。

德国的情况:

- [ ] 伯恩汉姆认为,德国也在朝着“管理者社会”“三步走”的道路发展,只是在德国,第一步与第二步颠倒了位置:纳粹党为了避免走俄国的道路,选择在第一步就制服本国的人民,建立“管理者社会”的机构。第二步才是逐渐消灭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先是在国内,然后在国外。第三步,就是与同属于“管理者社会”的其他国家展开竞争。德国的资本家害怕德国变成第二个苏联,于是指望他们可以让纳粹为己所用,可是,等到纳粹的权力真的巩固了,资产阶级才发现被利用的是他们自己。沙赫特和蒂森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沙赫特本人不是一个大资本家,但他受过专业训练,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在纳粹掌权的最初几年里,他以资本家代表的身份,试图让局势朝着资本家们设想的方向发展,纳粹政府对此也表示欢迎,然而随着形势的演变,事情很快就超出了他的预想,最后他只能被迫辞职。另一个例子就是蒂森,蒂森在1933年以前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家之一,而他也是首个公开站出来支持纳粹党的大资本家之一,但他最后也只能流落到流亡海外的下场。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则象征着“管理者社会”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最终,“管理者革命的”将扩张到其它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形成一个超级大国。

美国的情况

伯恩汉姆认为,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瓦解,“管理者社会”再逐步建立。一个趋势是大资本家开始不断淡出具体的生产过程,“管理者”开始控制实权,“新经济主义”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在“新经济主义”的推动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强,国有企业的营收占比也不断升高,农业也变得完全依赖国家的补助和调控,资本主义产权的基础也变得越来越不牢靠。政治上,国会权力越来越小,行政委员会的权力不断增多,甚至连宣战权也不再掌握在国会手中了。在地缘政治上,伯恩汉姆则认为美国也会演变成为未来的一个超级大国,它会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转而将自身的势力范围投射到整个南北美洲,同时,它还会继承英帝国的殖民地。在未来,世界将为三个超级大国所主导,它们会互相争斗,但谁也无法消灭对方。

最后,伯恩汉姆列举了对于”管理者革命“理论一些可能的批评意见,并做出了相应的反驳,有人会对于理论的提出方式提出质疑,例如说这它太模糊或者太细化了,伯恩汉姆回复了这些质疑,另一些人则会针对理论的内容提出质疑,例如,有些人认为“管理者”不是真正的掌权者,“官僚”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对此,伯恩汉姆回复称,官僚光靠自己是无法掌权的,只有掌握了生产工具,才能建立真正的统治,而只有那些拥有专业技能,直接负责生产过程的人,也就是“管理者”,才能控制生产工具,官僚们占据的统治地位也9永远都是临时的。此外,“官僚革命”论者没有理解了当代官僚的实质,他们以为当代的官僚和旧时代官僚一样,并不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但事实上,随着世界朝着“管理者革命”的方向演变,这些新兴的官僚不仅参与生产活动,还占据着关键的位置,直接指导着生产过程。新兴的官僚们已经不再是19世纪小说中笨手笨脚的无能之辈了,事实上,“管理者阶层”和“官僚阶层”早已合二为一。另一种针对“管理者革命”的批评是说:作者总结道世界正朝着阶级统治、剥削、战争、暴政的方向演变,但作者忽略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希望和感受,全世界的广大人民不会任由局势朝着“管理者革命”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推翻挡在他们面前的一切阻碍。对此,伯恩汉姆表示:他承认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愿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走向,这没有错,问题在于,人类真的就渴望自由、平等、富足的生活,并愿意为此反抗任何剥削制度和暴政吗?假如人们真的爱自由胜过生命,并且知道如何实现自由平等,同时充满了无畏的牺牲精神,足智多谋,那么毫无疑问,世界会朝着自由、平等、富足的方向发展。但是,过往的历史经验和当代的现实教训告诉我们,这种说法没有现实依据,事实就是世界在朝着“管理者革命”的方向演变。这些就是伯恩汉姆对可能的批评做出的一些回应。

「如果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竟有这样一个政府,视万民如草芥,草菅人命,如此残暴地蹂躏其本国的人民呢?那末,你要记住: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以及其他各地的共产主义革命家,都只着眼于未来,认为人应当如何如何,而把当前的人视为赘疣。这一观点,深深地隐藏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马克思有一次就写道:

“当前这一代的人,就像是一群由摩西率领着在荒野中流浪的犹太人一样。他们不仅是要征服一片新世界来定居,他们也一定要死去,空出位置来让那些适合于这片新世界的人来居住。”

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叫他们的信徒去搞集体屠杀。然而他们都乐于为了尚未出生的下一代而牺牲当前这些正活着的人。

也许,真的值得去等待这批“新人”的出现啊。这批共产主义制度下培育出来的“新人”,将不同于过去所有的人。托洛茨基在他所写的《文艺与革命》中,对“新人”作了这样的描述:

“人终于能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了。……他首先要能掌握其自身的半自觉功能,然后再掌握其自身的非自觉功能: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育,等等。在可能范围内,使这些功能受到理性和意志的控制。人这个物种,即那个慢慢演进过来的‘智人’,将再一次进入大规模的改造:自觉地把自身作为最复杂的人工选择和心身训练的对象……人要立定志向……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创造出更高一级的社会生物学的类型,一种超人。……人会变得无可比拟地更强壮,更聪明,更灵巧。他的身材会变得更匀称,他的举止会变得更优雅,他的声音会变得更悦耳……一位普通人士,就可以有那样高的成就,与亚里士多德、歌德、马克思不相上下,比肩而立。而在越过这座高峰以后,还有其他的高峰在后头。

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把那些寄寓在这个罪恶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作为牺牲品,那还不值得吗?从这样一种长远的观点看来,现存的人类都不过是些垃圾,是那个注定要灭亡的旧世界的废物,把他们统统扫除干净又有什么关系呢。亅

┣█韩国无条件接收朝鲜难民*中国分裂后也会接收共产暴政难民  
毛泽东这个人没有底线,天生赌徒,死几亿人他都不会有任何波动。他说要跟美国开战,假装失败诱敌深入把整个中国变成战场再跟苏联围攻,“中国死3亿人没关系,很快就恢复成6亿” 三年大饥荒期间美国要人道援助中国粮食,毛泽东说中国没有饥荒,宁死不吃帝国主义的粮,继续喝茅台出口粮食,让军人守住逃荒路口射杀。...

## 四 初步反思、追根溯源

然而,並不是所有法國左派和極左派圈圈的知識份子、半知識份子和準知識份子在1966-1979年都受毛主義的感染。有極少數的思想家、教授對毛主義提出反抗抵制,但卻踫到層層障礙:他們的「同事」、出版商、新聞界⋯⋯公開或暗地裏設法阻止他們發言,只要他們想在任何辯論會中啟口就會惹來麻煩。毛主義者和親毛派時常用嚴苛拷問的口氣問他們:「你和中國有甚麼關係?!」如果回答是:「太可悲了!中國真正的友人,目前對全世界官僚和金錢共同建立的秩序的真正對抗的人們,不能不對『文化大革命』的現實非常反感」,這些「反毛主義者」就會被扣上「莫斯科的特務」或「華盛頓的幫兇」這類帽子。雖然這些極少數清醒的法國人無法拯救法國知識界的清白和名譽,但他們至少保持了自己的良心。當時的「情勢主義者」韋也納(René Viénet)、張襄保(Jean Paul Chang)、得龍(Francis Deron),是很活躍的反毛派人物,他們有鼓動才能,很懂「公共關係」,亦很尖刻。1971年西蒙・來斯(Simon Leys)出版的富有啟示的描述中國現狀的書《毛主席的新衣》之所以暢銷,他們起了決定性作用。除了他們以外,還應提到思想家勒佛爾(Claude Lefort)和加斯托(Cornelius Castoriadis)、漢學家皮洋可(Lucien Bianco)、程映湘女士和我自己等⋯⋯。

1966-1979年法國式毛主義在法國的出現,實緣於四種根源(全是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演變有關係)以及有利於這個現象發展的四種土壤(在二次大戰前,甚至更早已實實在在地存在於法國)。

先說四種土壤:有兩類是純法國的,就是法國的天主教傳統和法國土生的無政府主義傳統;其他兩類是中法混合性的:舊漢學家或更早期仰慕中華文明的法國人士對中國理想美化的傳統,以及法國人國家自我中心觀念產生對中國活生生現實的無知。

四種根源:第一種根源是法國民族復興後的新親華潮,它是從1944年開始以地緣政治為基礎出現的,直到1960年代中期發揚壯大;第二種根源是法國式的斯大林主義,它從1944年就漸漸冒起,1950年代初期更是眾望所歸,一直到1956年後才漸次衰退;第三種根源是法國式的第三世界主義,它從1940年代末已發生,然後與法國式斯大林主義平行發展,並從1955-1956年起代替了法式斯大林主義;第四種根源是1949-1966年,尤其1958-1966年間在法國左派和極左派中間出現的親中國新潮流,其中包括反斯大林主義,更明顯的是反赫魯曉夫主義的內容,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法式毛主義的「史前」時期。

自從法國在1944-1945年間奇迹似的逃離以納粹新模式出現的德意志帝國主義魔爪後,法國左派和極左派知識份子犯下了兩個沉重的罪過:先是向斯大林主義傾倒,然後又拜倒於毛主義威權下。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們大多數曾是南半球三大洲民族解放鬥爭(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最堅決、最勇敢的支持者。正因為如此,他們曾奮勇地向自己國內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宣戰。

隨着1989年以來整個共產主義世界的崩毀,人類各種基本的問題又以嶄新姿態出現,需要世界各國知識份子盡力考察、思索、想像和發現新答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近法國左翼知識份子間似乎有某種覺醒,即他們拒斥那種一統化、實用主義的思想模式,或者是抵抗正在西方和東方上空朦朧乍現的那種新極權主義和新全球官僚政治混合的怪物。


程映湘 譯


注釋

[24-0]原載《二十一世紀》總第37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10月)

Show thread

## 三 法國式毛主義的不同類型

1966-1979年的法國式毛主義的內容相當複雜豐富多樣化,毛主義的信徒、犧牲者、受益者也形形色色。

在有組織的毛派成員裏雖然可以找到幾個成名的知識份子,但大多數是學生或大學剛畢業的青年,也有極少數工人。在毛派旗幟下,雖然有少數毛派學生或知識份子到工廠當工人,但青年學生與工人階級的結合仍有不少困難。有些比較出色的法國式毛主義者,大多是不久走入地下的「無產階級左派」的成員。記得1970年6月底薩特(Jean Paul Sartre)就是為了在大街上散布這個組織的機關報《為了人民》(La Cause du Peuple)而被巡警抓去坐了幾天牢。1968年「五月運動」曾有兩位頭面人物:孔本第(Daniel Cohn-Bendit)和吉斯瑪。前者是德—法籍的無政府派學生領袖,被法國政府在五月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放逐到德國;後者是法國教師工會領袖,運動失敗後馬上加入「無產階級左派」,不久也跟其他同道者一樣被關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組織也有一些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馬克思主義派」成員,他們的「大主教」是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一位反人道主義馬克思派哲學家,是知識群裏有名的怪人。

「無產階級左派」是法國幾個毛主義派系中最有基礎、最有影響的政治團體,此外還有一個較鬆散、自發但思想倒相當「正統」的組織——「革命萬歲!」(“Vive la Révolution!”),其倡導人加斯特羅(Raul Castro)是位建築師。除了這兩個較具規模的分支,還有一些星散的「無政府—毛主義者」小團體,他們戲稱自己是「自發性的毛」。這些團體不斷分合,對現有秩序進行了荒誕無稽的象徵性的對抗。當中共與蘇共的關係在60年代初破裂時,那些建立法國馬列主義共產黨的老一代斯大林派「中國友人」仍進行活動,可是他們的影響很有限。

是否所有法國式毛主義派都是真誠的信仰者?我可肯定的說,大多數毛派「戰士」和少數親毛派知識份子雖不明智、走錯了路,但卻是真誠的。我當時很理解他們的心態,因我自己也曾經是法國最早期的親毛份子之一。對極左派知識份子來說,在當時(1958-1962年)做一個親毛份子會被認為是絕對荒誕可恥笑的事,肯定是自找麻煩。以我當時的思想為例,那時發生在中國的三面紅旗運動令我興奮,以為重視「主觀因素」就可以加速人類走向「自由王國」,一日千里地邁進「共產主義」。更使我高興的是中國重整世界革命的旗鼓,我盼望這些事變能喚起被西方資本主義壓抑的無產階級「意識」,尤其是法國無產階級。所以,當我看到這麼多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在1966到1979年間又燃起同樣的幻想時,又怎麼能不嘆息。

至於大部分無組織的、個別的親毛知識份子,是大大不可原諒的。他們當時是為了私利或是出於一種膽怯的表現才「親中國」,因為毛主義已成了一種時尚,所有左派、極左派知識圈全盤地、不可抑制地向它傾斜。記得在1966年秋一個聲討美國進犯越南的大會上,一位著名法國知識份子在我面前笑容可掬地招呼中國駐法大使館的代表時,竟然引用孟德斯鳩的名言:「怎麼能做波斯人!」但他倒過來說:「今天怎麼能不做中國人!」這樣令人噁心的捧中國官方代表,實在使我震驚。他們這些人可粗分為幾類:「沙龍」式、花花公子和富家子弟的毛主義;學院教授「專家」們的毛主義;思想大師的毛主義;新聞記者和信息操縱者的毛主義。

**「沙龍」式、花花公子和富家子弟的毛主義** 我可以舉兩個例子。(1)由崇尚美學,倡導「性」絕對解放的索勒爾斯(Philippe Sollers)主編的《如此即彼》(Tel Quel)雜誌,經年刊載中國的「精華」、優異的文字、「紅衛兵」和連續的革命⋯⋯唱起癡愚狂歡似的高歌。(2)法國「新潮」電影界最狂妄、被捧上天的戈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中國女人》(La Chinoise),1967年在巴黎上影就馬上贏得文化界大聲喝采(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年後,1996年8月間它又在巴黎時尚地區聖傑曼以溫故懷舊的姿態再次登上銀幕,可能是獻給「文化大革命」三十周年紀念!)。影片中的女主角並不是吸引法國男子的漂亮中國姑娘,而是個白皮膚、令人生畏的「激情女怪」,是一小串「掉了腦袋」的馬列派份子的頭頭,她為了「革命」這個神秘不可思議的東西,極正統地把一個法國「階級敵人」(原來是一個同伴)處以死刑。

**學院教授「專家」們的毛主義** 大學甚至中學裏某些成為「權威」的漢學家,他們衷心要「保持和中國的聯繫」,哪敢對中國發生的「文革」說實話。他們「美化」文革的理由是要使人們理解它,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謝諾(Jean Chesneaux)。他本來是位通達明智的共產黨人,是1950年代末在法國建立一個自主系統的現代與當代中國研究最有貢獻的學者。但為了「走在風向的前頭」,一勞永逸地保持在學府和政治圈子裏的優越地位,他不惜從最堅決的親赫魯曉夫派跳到毫無保留的毛主義派。其次,有大批非漢學家知識份子從親毛派的漢學家那裏得到大量「資料」,就自以為對中國的事無所不曉,他們一本正經地跟你說:「中國(毛式)的革命要比俄國革命無比地『節省』暴力的消耗。」

**思想大師的毛主義** 主要是指薩特和他的同道們的犬儒式毛主義。他們很清楚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的「負面現象」,卻在法國全力支持最激進的毛派份子,幫助他們選出「文革」的「正面的虛象」、偽造「現象」。我無意挑剔薩特,但根據記憶中的具體事件,我對他是頗有微詞的。1967年夏,我訪問了當時住在法國的彭述之,這份難得的談話記錄對分析研究「文革」在中國發生的實在意義及其對中國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有特別的啟示。我將這篇文章投給薩特主編的雜誌《現代》(Les Temps Mordernes),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看了很欣賞,雜誌編輯都已準備在1967年尾或1968年初發表。可是在1967年末,薩特通過郎斯曼(Claude Lanzman)告訴我:他最後還是決定不發這篇文稿,原因是這篇訪問篇幅太長,加上裏面的中文字用拼音系統,法國讀者看不懂。我建議縮短文章,將拼音改為西方習用的Wade-Giles或EFEO系統。代表薩特的朗斯曼根本就不聽我的,堅決拒絕繼續同我打交道。我即刻了解到,薩特根本不願意他的讀者知道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實情,他認為在法國對「文革」說實話的政治時機還不成熟。他自然已警覺到一陣狂風即將捲來;「文革」已發生了18個月,法國毛主義越來越受青年群眾的歡迎,是個深遠的趨向。如果他對抗這個趨向,走向反潮流,就很可能犧牲他在法國的聲望和影響,不再擁有主要思想大師的寶座。更甚者:對於未來局勢演變,不再起重要作用,從長遠來看,會完全失去左右時局的可能性。他這時的行為和動機挑起一個使我痙攣的回憶:1950年代薩特為了同樣的緣故,最後終給予斯大林主義「祝福」,在他的影響下,太幼稚和立場還沒確定的我也和斯大林主義者隊伍同流合污。他在Situations一書中曾提到:寧願在適當時刻犯錯,也不要在不當的(不利的)時刻有理。在政治上,他的確是位機會主義者。1968年「五月運動」爆發後不久,薩特就變成法國最起作用、最有效率的親毛派之一。他對當時走親毛極左派路線的《解放報》(Liberation)的誕生有決定性的貢獻,後來由另一位犬儒主義的親毛派居利(Serge July)主持改成日報。第三位犬儒主義的親毛派人物就是「革命萬歲!」的主要領袖加斯特羅,薩特無疑是他的啟導人。這位先生曾在巴黎1968年秋舉行的一個極左派的大集會上(我當時是聽眾之一)公然聲稱(大意如下):「歷史!歷史學家所謂的歷史?哼!我全不在乎!它毫無用處!誰去管它是現在中國發生或沒有發生,還是過去發生過或沒發生過的『真實』歷史?並不是歷史學家所謂的歷史推進群眾向前走,而是神話傳奇把他們推向前進,改變了全世界的面貌。」

**新聞界、壟斷信息傳播的毛主義** 整個左派新聞界犯下的最大罪過,就是有系統地「錯誤報導」中國「恐怖十年」中所發生的事情,目的是令讀者遺忘它的存在。左派新聞媒體的這種行徑使整個法國輿論界蒙羞。我們只要翻閱1966-1980年的《世界報》(Le Monde)、《解放報》及《新觀察家》周刊(Le Nouvel Observateur),就可看到當時「獨立信息傳媒機構」的主要編輯負責人是如何嚴重地違反自己的職責和道德規範的!當時那些大顯身手、風頭十足的記者們,像《世界報》的布克(Alain Bouc)、傑可勃(Alain Jacob),《新觀察家》的卡洛爾(K.S. Karol),或《解放報》的如埃爾(Patrick Ruel)⋯⋯如今應該感到多麼羞恥!當時他們都是法國最具權威的「中國信息」的傳播者!當時法國(屬政府的)國家電視、廣播電台的負責人又多麼可恥!

Show thread

## 二 參與「五月運動」的派別及其階段

法國式的毛主義當然不能和法國1968年的「五月運動」混為一談。我自己曾以個人的、反毛主義的理念參與這個運動,我從不後悔這樣的參與。但不能否認,法國1968年「五月運動」與法國式的毛主義曾經有過相當密切的聯繫。

法國的「五月運動」是在1966年夏到1968年春之間由三個政治和思想派系的暗潮逐漸匯成的(它們各自又可分成許多小支流),其中有毛主義派系、托洛斯基主義派系,和必須提到的無政府主義派系。在僅僅一個月的高潮時期,大約從1968年5月10日到6月10日,真正掀起這個運動且佔主導地位的是無政府主義派和托洛斯基主義派。毛派、托派和無政府派有六種共同要排斥的事物:(1)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2)令人麻木不仁,失去人的尊嚴和對人類前景憧憬的「消費」社會;(3)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4)斯大林主義和舊的極權官僚主義秩序,代表溫和的斯大林主義和軟性的新官僚秩序的赫魯曉夫主義和勃列日涅夫主義;(5)由蘇聯設想的「和平共存」;犧牲以越南為首的第三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五大洲的「革命先鋒隊伍」利益的東方和西方的「和平共存」;(6)與法國任何「合法存在」黨派的親善,特別是被認為仍然服從蘇聯的、完全「墮落」的法國共產黨。

對這些在法國1968年「五月運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派系來說,「共產主義世界」雖受斯大林主義影響,但還是「大體上可肯定的」,無論如何總比資本—帝國主義稍勝一籌。這些年青人崇拜的英雄是胡志明、武元甲將軍,因他們是越南抵抗美帝的象徵;是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因他們是革命的拉丁美洲的象徵;是毛澤東和「紅衛兵」,因為他們是為國際共產運動的復蘇鬥爭的象徵。然而,他們似乎沒有覺察到這幾種不同的象徵、形象之間的矛盾和不協調。他們沒有明確的政綱,只有期待;他們無所適從,睜着眼睛做夢。黑與紅色都是他們的旗幟。當時最能表達他們意識的口號,是「情勢主義者」(situationnistes)在巴黎大學舊址索邦(Sorbonne)校園走廊裏一張著名的壁畫(是十九世紀Puvis de Charannes的傑作)上抄寫的字句:「當人們用最後一個資產階級和最後一個官僚主義者的腸子把他們上吊時,就是全世界最歡樂的時候!」

法國「五月運動」是由學生群眾、半知識份子和職業知識份子聚合而成的,居然馬上得到出乎預期的巨大勝利。不過它的勝利是短暫的,這是由於運動本身的自發性,成為與它平行的工人大罷工運動的導火線,即使這個大罷工運動由蓬皮杜政府機巧地迅速以全面增加工資的方式把它堵住了。但不能否認,這個運動在法國各個領域中發生着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其中一個原因是無政府主義派系在這個運動中佔了極重要位置,而托洛斯基主義派及毛主義派則緊隨其後,直到運動驟然中止。

運動最終失敗了,馬上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哪個政治派系有力量、有本事將「運動」據為己有?由於無政府主義派在運動末期已無法掌控大局,那麼在托派和毛派之間,應該由誰來收拾殘局?很快有了回答:是毛派。局勢的變化在1968年6月初就露出端倪:在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弗蘭(Flins),雷諾汽車廠門前發生一個親毛派中學生多丹(Gilles Tautin)被警察殺害的事件,他很快就變成「五月運動」的烈士和象徵。1968年8月,捷克的和平革命被蘇聯的坦克大軍鎮壓之後,這個情勢愈加明顯。

談到法國式毛主義的歷史,我認為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長達兩年,從1966年夏起始直到1968年春才告一段落,主要是由美帝侵犯越南、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而引起的。這個初生階段絕不同於它的「史前」時期(1958-1966),但仍深受影響。基本來說,這一階段的法國式毛主義還是屬於非組織性的理論家和知識份子的範疇,而有組織毛派份子的活動是屬於次要和補充性的。比如當時的法國馬列主義共產黨及其機關報《紅色人道報》根本就沒有影響,連北京也不怎麼重視它。

第二階段是1968年5月,只有一個月。當時親毛派的理論家和知識份子是審慎的關注這個「運動」,而「五月運動」則為新起的毛主義活動份子提供一個發動示威的機會。他們參與「運動」的方式很膚淺,多是仿效中國「紅衛兵」的遊戲:在法國大城市的高級住宅區裏張貼大言不慚、漫畫形式的「大字報」,或是肆意怒斥鞭韃法國的舊習俗、傳統道德行為和古老文化。

第三階段始於「五月運動」的後期,即從1968年6月親毛派中學生多丹被槍殺到1972年2、3月間;也就是從另一位親毛派少年歐弗耐(Pierre Overney)在巴黎彼揚果區(Billancourt)雷諾汽車總廠大門口向工人散發傳單時被槍殺,到林彪死亡不久的一段期間。這四年是法國式毛主義的興盛時期,有組織的毛主義戰士同無組織的毛派理論家、知識份子並肩同行。可是,與第一階段的情況相反,這次是由毛主義戰士們定出宣傳主調和行為規範,而親毛派知識份子只是跟在後面,對運動備加讚賞稱頌。

第四階段是停滯、走下坡的衰落時期,總共七年(1972-1979)。這個時期的有組織毛主義者已經不能起主導作用:他們大多迷失方向,有的甚至絕望了。但他們還保持相當的明智和勇氣,拒絕投向恐怖主義暴力政治的路,也即沒有步意大利「紅色戰鬥隊」或秘魯「光輝的小道」派的後塵。當時法國式的毛主義主要是由無組織的知識份子們代表,尤其是已成名的知識份子,或是法國左派和極左派內文化和意識形態權力的掌握者。正因為如此,第四階段才拖了七年之久。在往後十年間,他們一方面羞於公開承認自己受騙,另一方面又因欺瞞青少年群眾讀者而遭世人的恥笑,遂使他們失去影響。但為了自己的存在,他們不得不繼續欺瞞下去。

Show thread

# 法國式毛主義的類別與興衰1966-1979[24-0]


高達樂(Claude Cadart)

法國政治學院國際研究所


## 一 文革與法式毛主義

從政治學的觀點看,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也許是一場龐大的政治反革命,其性質既含有小資產階級無政府主義的狂熱,又帶着濃厚的軍事官僚主義氣息。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至少在1966-1968年間,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是如此「體驗」這場「革命」的。相反,他們把它當作是革命群眾和被壓迫民族從已墮落的共產主義大陣營的官僚領導,以及從世界資本主義巨頭們箝制下解放出來的一場偉大的革命解放運動。

當時我是一個關注當代中國歷史的法國極左派知識份子,但我警覺到這場「大革命」所謂的獨特「創新」,要比過去十七年間紅色極權政制下任何最壞的情況更加倒退、更加黑暗。

可悲的是,三十年前的這場空前絕後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卻吸引了當時大批法國知識份子,特別是左派或極左派的知識份子:作家、哲學家、藝人、教師、著名報章雜誌發行人⋯⋯。這個熱潮也擴展到深受他們影響的大學生和青少年群眾。換句話說,它席捲了整個法國知識界,並逐漸形成一股真正法國式的毛派潮流。值得注意的是:從1966年尾到1972年初,正當這股毛主義潮流在巴黎和其他大城市裏狂飆時,中國大陸的群眾已經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失去熱情;而法國式的毛主義直到1978年還在猶豫,並在傳媒界、電視「文化」節目中為準知識份子大學生指引方向。一直到中國官方在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情況才有改變。

甚麼是毛主義?基本說來,它是斯大林主義紅色極權制度裏的嫡系,並逐漸演變成:(1)在一個龐大落後國家裏奪取政權,執掌政權,必要時再奪取政權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派系;(2)一個極權制度,帶有虛無縹緲又有極大伸縮性的革命烏托邦;(3)神權式的、對毛澤東個人和他的思想的盲目崇拜。對上述三個毛主義的根因,法國式的毛主義者或親毛派只接受第二個因素,即「烏托邦」,也就是毛主義的「外套」或「裝配」,它的幻景。至於第三點,即對毛的崇拜,他們只是勉強接受。然而他們為此辯護,認為這是中國社會暫時性落後的表現,並且說毛自己都不贊成它的「過份」。他們基本上崇毛,頌揚毛主義的「深奧」,吹捧「毛澤東思想」的「堅實」和「獨一無二的創新」。而對於毛主義引發出來的那種「為了奪回政權,不惜摧毀千萬肉體、靈魂和文化」的瘋狂行為,法國式毛主義者就絕不問津,甚至否認一切,根本不願聽到這些「無稽之談」!他們會把你罵成說謊者,加以攻擊污衊。

法國式的毛主義這一令人驚訝的現象居然能從1966年延伸到1979年,實在是那個時代法國知識界的恥辱。我自己雖曾竭力去揭發它的醜惡,但總還是感到某種自責,這是因為我沒有及時認清我自己和某些「同道人」之間的基本分歧。直到今天,1996年,法國知識界的這種恥辱依然存在。除了幾位比較有勇氣的人士,像吉斯瑪(Alain Geismar)或者布羅埃(Claudie et Jacques Broyelle)夫婦等等之外,它從來沒有公開地對自己的「罪過」表示慚愧和反省。我無意對法國式的毛主義作道德判斷,更不願對之加以宗教式(也就是意識形態上)的「批判」,我只是嘗試探討這個病情的各種症象、追溯病情迸發的線路和緣由。

毛主義與法國知識份子[23-0]


加斯托(Cornelius Castoriadis)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


在法國,毛主義與俄國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命運是很不同的:後者很快就在社會尤其是工人階級中紮根;前者則始終居於邊緣地位。直到1968年5月學生運動興起,稍具實力的毛主義組織才見形成。一方面促進了五月運動的解體,加強了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的困惑;另一方面也給當時反對斯大林式共產主義的毛式「文化革命」增添了光彩。不過,即使在那時,毛主義的影響也從來沒有真正伸展到工人階級。幾年之後,原有的毛主義組織相繼分崩瓦解。相較起來,毛主義對學生的影響要比對其他知識份子來得深遠。

可以說,從1919年開始,共產主義、特別是後來的斯大林主義對西方知識份子尤其是法國知識份子,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儘管共產主義犯下不少錯誤和罪行,例如1930年起在農村強制實行的集體化,斯大林權力的無限膨脹和大搞「個人崇拜」,1935至1938年莫斯科大清洗,遍布世界的恐怖,蘇德條約等等,但仍無損其在知識份子心目中的魅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使這些無知的人相信斯大林式制度的優越性。法國知識份子因此無視那些關於俄國社會本質和現實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說成是「資本主義的宣傳」。或者,他們用偽現實主義的推理方式為一些無可否認的可怕事實尋找藉口,例如說甚麼「不打碎雞蛋就無法煎蛋」,藉以掩蓋一個事實:雖然已經打碎了堆積如山的雞蛋,但卻始終沒有做成一個煎蛋。

1948-1949年的鐵托分裂,使共產主義者及其同路人出現裂痕,不過,情況還不算嚴重。1950至1952年間,新一輪的「莫斯科大審判」並未引起中歐和東歐社會主義衛星國的任何反抗就是一個例證。到1956年3月赫魯曉夫的報告出籠,「左派知識份子」才出現了重大分歧。當時,有一些所謂「現實主義者」持一種可笑的論調,如薩特(Jean Paul Sartre)悲嘆赫魯曉夫利用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的權威來揭露前任領袖——人民偉大的父親,把某些殘酷的真相突然拋給毫無準備的人民:其目的昭然若揭,這就是共產主義的政權在「修正」共產主義的政權。然而,隨着波蘭與匈牙利革命的爆發,局面日趨混亂。薩特之流多方努力,以求混淆這些運動的涵義;他們也企圖寄希望於波蘭哥穆爾卡政權。不過,這一切都很快化為泡影。

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從50年代中期開始,法國的共產主義同路人開始把注意力慢慢轉向中國和毛主義。理由是,中國不僅光榮地「從帝國主義的鎖鏈中解放出來」,而且這一博大的國家自1960年以來還傲人地和莫斯科切斷聯繫。中國共產黨人揭露赫魯曉夫的所謂「修正主義」,並宣稱自己才代表真正的「馬列主義」。法國號稱「獨立」的大報《世界報》載文讚揚韓素音充滿謊言的書,吸引了很多人去中國旅遊朝聖。他們發回的報導寫得天花亂墜,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甚至稱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真正革命和發動群眾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制度(她敬佩中國可以動員每個老百姓拿起拍子打蒼蠅)。這些人只看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卻絕口不提隨後的鎮壓。對中國發生饑荒的傳言,他們則歸咎於「帝國主義的誹謗」。

因此,法國的「進步主義者」熱衷於「文化革命」是不足為奇的。很快,1968年5月的學潮就又提供了新的混亂場合。法國學生起來揭發專制的教育機制和陳腐的教學內容;人數日增的法國毛主義份子,表現出與中國一致的立場:支持中國迫害教師、專家和技術人員,否定上千年的文化成果以抬高「毛澤東思想」。作為1968年五月學潮的重鎮之一,他們以法國工人階級的名義批判工會和政治組織的官僚主義,運用毛的手段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掌握國家機器的統治者。法國學生批判消費社會是一種以資本主義生產機器來異化人的新形式,並將這種異化的意識與在中國被毛主義批判的「經濟治國」混為一談。其實,「經濟治國」不過是中國民眾要求提高自身低下的生活水平及這一要求幻滅後的曲折表現。後來,即使是不認同斯大林式共產主義的伊利什(Ivan Ilitch)及其同志也認為,中國的「赤腳醫生」是一種可以代替西方極端技術化、費用龐大且不人道的醫療體制的制度。

幻象就是這樣開始傳播的。在斯大林的「叛變」和「蛻化」之後,毛澤東通過「文化革命」發動了真正的和徹底的群眾運動。在兩三年之間,這種幻想吸引了大批毛主義份子,其中以學生為主。他們被信奉馬列主義的組織派遣到工廠,把自己改造成所謂的無產者,並以此來掩飾工人始終對毛主義無動於衷。到1970年代中期,毛主義已趨於消逝,只有個別的知識份子仍熱衷於毛理論,例如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把「革命」的毛主義和斯大林「人道主義的經濟主義」相對立(《斯大林對「人道主義」的發現》是阿爾都塞不朽的哲學著作之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文學批評則把毛的極權主義隱埋在優美雅致的中國象形文字背後。

我曾經說過,「進步」知識份子對斯大林主義失望之後轉向毛主義,似乎令人困惑不解。可是,如果注意到以下兩個表面看來互相矛盾的因素,我們就不難理解了。法國人有一個已被證實的特點,即大部分法國知識份子都有一種顛覆政治的欲望。拿破崙曾經說過,在每一個士兵的軍用袴包裏,都有一根元帥的棍子;我們也可以說,在每一個取得哲學學位的法國知識份子的書包裏,都有一支伏爾泰的筆。這種態度其實混雜着面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悲慘與荒謬而產生的合法控訴和個人抱負。可是,在這些冠冕堂皇的動機背後,還有另一個令人不齒的動機:對權力的企羨,對現實的、確定的和有保障的力量的迷戀。我不準備對此做心理分析,只要看看這些操縱語言的人,在面對操縱槍桿子的統治者時所表現的自卑,再想想這些人早從柏拉圖開始就有作帝王師的野心,就足以解釋為甚麼會有那麼多的西方知識份子公然或秘密地投向斯大林共產主義的懷抱。當時的中國為西方知識份子提供了一種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這裏不僅有一個自稱革命的政權,而且可以對這一政權給予最猛烈的批判而不會被認為是空想主義。所以,當斯大林的神秘光環消褪之後,人們就急於投向另外一個同樣可怕的政權。不過,與斯大林的政權相比,這個政權由於其新還可以宣稱其「革命」的純潔性,但它也同樣需要軍隊和「人民」警察的裝甲師來維持。這就是為何幻象從俄國轉向南斯拉夫,又轉向中國、古巴、阿爾及利亞,最後甚至轉向阿爾巴尼亞的緣故。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盲目。1968年6月,我寫過一篇題為〈1968年5月:突破口〉(“Mai 1968:la brèche”)的文章,其中寫道:

「把法國1968年的五月學潮與中國的『文化革命』進行比較是錯誤的。儘管形勢、政治力量以及所遭遇到的問題極其複雜,文革的主旨還是明確的:在這一大規模的運動中,毛派利用廣大民眾反對其對手以達到重新掌控官僚機器的目的。這樣大規模的動員,不言而喻,唯有在各地被動員的社會階層試圖自行其是的情況下才可能。當然,整體上說,毛派到處都保有對形勢的最終控制權,也是顯而易見的。」

「把法國革命學生對消費社會的批判等同於中國毛派對經濟主義的揭露,是完全的概念混淆。毛對經濟主義的批判是一種混合體,其中有斯大林主義的狂熱,有將工人的要求變成中國人民的『政治鴉片』的企圖,然後是將人民群眾對官僚制度的批評轉移為尋找替罪羊清除另一部分政府官僚的行動。把法國學生對師生關係、文化和學校的批評,與中國揭發教師、批判『教條主義』,進行『自由討論』等相提並論,也完全是概念混淆。在中國,這類行為旨在給七億中國人強加一個新的聖經,這就是那本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真理的荒謬小紅書。」


廖曉英 譯


注釋

[23-0]原載《二十一世紀》總第36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8月)

会议摘录:youtube.com/watch?v=k04w4xiQtP

周孜仁:……那么现在我就需要索问一下,为什么轮到我们?我们为什么成了重庆文革的第一块石头?

我49年5岁,那么到66年参加文革22岁,正好17年,我是完整的经历了这个过程,用官方的语言说,就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是完整地接受了共产党的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正好和我们的这种国家的重建同步,也经历了所有的,从不间断的,荒唐的政治运动,从土改、肃反、反右、大跃进、饥饿年的阶级斗争,中苏的论战,最后是文革。我觉得我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产儿,我浑身充满了这个时代的胎记,我对自己的解剖就是对这个时代的解剖。那么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我想把它总结几条:

第一个,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把中华文化和历史传统扫荡殆尽,那么过去的东西,要么就是封建迷信,要么就是资本主义,当时因为苏联是我们的大哥,所以还能够仅存一些苏俄的文化,这是我唯一能接触的。后来中苏一闹翻脸,苏联就被称为修正主义。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什么文化的营养,人类的那种美好的东西,没有了,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举一个例子:我记得上小学接触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组织年轻人砸那些庙。我们的学校就在一座庙里面,我们当时就有点像文革。刚才介绍的破四旧我在小时候就见过。也就是说文革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17年一以贯之,从共产党一掌权就开始的。我记得当时就通知我们要砸庙了,我们小孩就跑去看热闹,把菩萨的眼珠子拿来作玩具。我看了一个统计资料,解放初,成都的庙宇大大小小,不含九座清真寺,一共156所,但到了文革前,几乎扫荡干净,只剩了两个:一个是杜甫草堂,因为毛泽东去看过。第二个是武侯祠。那么连历史上标志性的人物唐玄奘,曾经在我们成都大慈寺修炼了很久,是个标志性的东西,都全部砸了。文革时把它变成了监狱,关造反派的。

第二个,我们的教育方针说的很清楚: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那么我们就想起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有一句话:“一个民族国家整个教育的主要目标,绝不可以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而服务。”我觉得这两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当时我们就是说,读书就不要求你好好读,你就是要怎么样进行政治修炼。我后来上大学,尽管学的是工科,但我认为我是进了一次神学院。那是我们所有班级全部配备政治辅导员,就相当于我们的忏悔牧师,随时给汇报思想,甚至好多同学随时给他告密。到了1964年的时候,毛泽东给他的侄儿毛远新的讲话就正式作为文件传达给我们,就明确说了:书读得越多越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学什么东西?

第三,还有就是全社会的一种社会的恐惧感,这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小孩的人格被严重地扭曲,为了保护自己,从小学会说假话,甚至告密。我举一个我非常深刻的例子,1959年的秋天,当时大跃进失败了,成都的郊区已经开始饿死人了,我们也听说了,但没见过。我记得就是我去学校报到,快到学校的时候,突然看见一群饿肚子的人,就像我们以前阶级教育的时候说解放前的那种很贫苦的人,衣服非常破烂,而且面有菜色,走路都走不动了,然后几个人提着鞭子把他们赶着从我面前走过。当时我一吓吓坏了,我在新中国接受的都是我们怎么美好,怎么突然看见这个队伍从我们面前走过。我当时就想极力躲避,我不敢相信这个,如果我知道这件事情,甚至说出去我就完蛋了。因为当时通过反右这些事情我们就知道不能说出去半个字。更糟糕的是后面:没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让我们写大好形势,而且体裁不管。我当时——现在想想,我为什么当时就莫名其妙写了一首长诗,模仿马雅科夫斯基的,歌颂形式怎么大好,公然把我买的新的作文本写了整整一本,就剩了一页纸。最糟糕的是我们语文老师在下一次作文评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班这次出了一个大鲜花”,就是说的那首长诗写得多好,他说,“你看,我把剩下的那张纸打了一个大大的5分”。我觉得这件事对我幼小的心灵的扭曲很大,现在想起来,如果我那位老师当时不是这样,而是对我说:“一个真诚的孩子,应该对那个穿着新衣的皇帝说:你一丝没挂!”,我想我人生道路可能就会改变了。但是,非常可惜,那种恐惧感,让我学会了说假话。还有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好像是浸入血液了,1968年文革的时候我在广州,正好香港那些人来回家探亲,正好看见他们一个个穿得西装革履,给我们觉得他们挺富裕的。但我怎么想?我想那全是装的,他们为了回家能装上,宁肯头上多抹二两油,肚子里面少装二两油。

那么第四个就是封锁消息,我们什么都听不到,所以接受的都是虚伪的,片面的,不真实的东西。那时就想到世界上的阶级兄弟在受苦受难,我们就应该成为一个圣主,这是一种宗教崇拜。那么毛泽东要搞文革,要建立他的一统天下,就必然需要他的信徒。那么正是因为17年的教育,就把我们培养成了他需要的打手和牺牲品。这就让我想起了希特勒在1933年“五一”节的一个讲话,他说,“当一个反对者说:‘我不会投向你们那边的’,我就平静地告诉他:‘你的子女已经不属于你了,已经属于我们了,你算什么?你是要死的,你的后代将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这个新社会’”。其实,我们就做得更彻底,不仅我们这一代已经是毛泽东的了,我们父辈的那一代也完全成了他的。我举一个例子:在文革武斗的时候,我们机械系四年级一个同学在武斗中间被打死了,打死了就开追悼会,追悼会时他父母都是教师,也是教书育人的,上台讲了话。现在想起来是非常可悲的。他母亲怎么说呢:“我失去了心爱的战友,心爱的儿子,内心非常悲痛,但我感到骄傲,因为我培养子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那就是说人已经没有正常的感情了。他培养的人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蔑视自己的生命,也蔑视别人的生命。就完全成了一个宗教的工具。我也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打那个常规武器建设厂的时候,那一天死了十个人,其中有一个同学没有死,是无线电系的,他的钢盔被打掉,然后子弹直接穿了过来,把脑浆带了出来,成了植物人。后来,就是过了很久很久,我们看他,他还会发简单的语音。我们一说“毛主席万岁”,他就这样(手伸向前方),然后说刘少奇,他马上就小嘴抹黑,就是说当时他真的可以叫做”融化在血液中“了他最后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最后学校把他赶了出去,回到他的老家,捡垃圾堆的东西来吃,死掉了。

评论区里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论很好地展示了此类人的思维方式和感情倾向:

1.「这才是比较符合观念论历史主义传统的考量,毕竟革命主体千千万,不满意随时可以换,弥赛亚时间就是一瞬,错过了就会后悔几百年,为了rev能成功把工人扬弃掉对于高度发达的消费主义社会(服务业从业者占多数,物质丰富强调个人个性发挥)没有什么不对的,虽然被排挤出去的工人变成了你们老保的缓冻资源了也很讨厌……(我是铁缓冻的时候也讨厌工人和扶住工人的康米,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憎恶穷鬼ww)亅

2.「其实“人”蛮脆弱的,跟“主义”比,我们生活在模因时代,基因的东西只是速朽的场域性的东西亅

3.「肯定是因为你同情穷人,我则是出于憎恨穷人右转左的亅

Show thread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比较好地总结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不过这篇文章本身可能也是翻译过来的。

zhuanlan.zhihu.com/p/427621963

「社会革命有很长的历史,人类所知至少可追溯到Plato的The Republic(理想国)。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才是启发Kar Marx在19世纪发展他的理论的原因。在20世纪,俄国在1917年Bolshevik革命的成功掀起了欧洲和美国的马克思势力对未来的期待,他们认为劳工主导的世界将要到来待。俄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将引领革命的力量走向胜利。

欧洲的马克思革命力量紧握这个机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后,在德国,Berlin曾发生一场由Rosa Luxemburg发起的共产主义“Spartacist起义”(Spartacist uprising);Bela Kun在1919年建立了一个匈牙利共产党共和国。在当时,欧洲普遍忧虑于陷落于Bolshvism阵营。Trotsky红军在1919年侵略波兰,让这种迫近的毁灭感变的更加真实。

然而,1920年在Vistula战役中红军被波兰军队打败。Spartacist,Bavarian Soviet和Bela Kun政府都没能获得工人们的广泛支持,短暂持续后都被推翻了。这些事件让欧洲的马克思革命者们难堪。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下,被压迫的工人们应该是社会革命的受益者,因为这会把他们放倒势力结构的顶层。当这些革命机遇被摆在他们面前时,然而,工人们没有做出反应。马克思主义者不认为他们的理论存在问题。他们认为问题在于工人。

一群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解决了这个困境,他们通过分析社会的「文化“超结构”」,而非马克思所做的只针对「经济子结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Antonio Gramsci和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Georg Lukacs对这个新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贡献最多。

Antonio Gramsci于1923-24年间在Moscow和Vienna给「共产国际」(Communist International)工作。他在后来被监禁于Mussolini的一个监狱里,在那里他写了著名的"监狱笔记“(Prison Notebooks)。在马克思主义者中,Gramsci最有名的理论是:以「文化霸权」来取得「阶级主导」。在他的观点中,只有在创造出新的”共产主义人类“后,任何政治革命才可能成功。这导致他们开始集中更多精力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上。Gramsci设想了进军社会各机构,包括政府,司法,军事,学校和媒体。他还得出结论:只要工人们还有基督徒的灵魂,他们就不会响应革命号召。

Georg Lukacs是一个富有的匈牙利银行家的儿子。Lukacs在开始他的政治生涯时是一个「共产国际」的特工。他的书「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让他获得赞誉,成为继Kar Marx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者。Lukacs相信,要想让马克思主义文化占主导,现有文化必须被摧毁。他说,”我看对社会进行「革命式」的摧毁是唯一的解决世纪「文化矛盾」的方案,“,还说,”要想实现世界范围的价值观颠倒,必须要先灭绝旧的价值观,并由革命家们建立新的价值观。“

当他在1919年成为匈牙利的Bolshevik Bela Kun帝国的文化部副政委时,Lukacs发起了后来被叫做”文化恐怖主义“(Cultural Terrosism)的行动。他在当时在匈牙利的学校里设立了一个极端的「性别教育课程」。匈牙利的儿童被教导:「自由恋爱」,「自由性爱」,中产家庭传统观念的落后性,单一婚姻的过时,宗教的不重要(剥夺了人们的所有乐趣)。女人也一样,被号召起来反对当时的性观念。Lukacs的”文化恐怖主义“运动,是后来进入美国校园的「政治正确」的前身。

在1923年,Lukacs和其他的马克思知识分子与「德国共产党」在德国Frankurt的Frankurt大学联合建立了「社会研究机构」(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这个机构,后来被叫做「Frankurt派」(Frankurt School),以Moscow的Marx-Engels机构为原型。在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Frankfurt派」的成员逃离。多数人来到了美国。

「Frankfurt派」的成员,对于他们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崛起的背后起推进作用的,信仰,心态和价值观上展开很多研究。「Frankfurt派」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分析和Freudian(弗洛伊德式,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结合,形成了后来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批判理论」本质上是对西方文化主要元素的毁灭性批判,包括对:基督教,资本主义,权力,家庭,父权制,阶级,道德,传统,性节制,忠诚,爱国,国家主义,传承,种族中心主义,常规和保守主义。这些批判反映在了「Frankfurt派」的作品中,如Erich Fromm的「逃离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耶稣的教条」(The Dogma of Christ),Wilhelm Reich的「法西斯的群体心理」(The Mass Psychology of Fascism),还有Theodor Adorno的「独裁者的性格」(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独裁者的性格」出版于1950年,它对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影响很大。这本书基于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中存在的基督教,资本主义和父权家庭,产生的性格,易导致「种族偏见」和德国法西斯主义。「独裁者的性格」成为了一场反对任何偏见与歧视的国家运动的手册,它基于的理论是:如果这些恶不铲除,另一场「大屠杀」可能会在美国的土地上上演。这场运动提供了「政治正确」的基础。

「批判理论」中纳入了一些子理论,他们都是为了破坏现有文化的特定元素,子理论包括“目权主义理论”, “双性理论”,“性格理论”,“权威理论”,“家庭理论”,“性取向理论”,“种族理论”,“合法理论”,“文学理论”。付诸实践后,这些理论会被用来推翻主导的社会秩序,并带来基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

为了实现它,「Frankfurt派」的「批判理论家」们意识到现有社会结构中的「传统信仰」必须要被破坏并替换。父权社会结构将被替换为母权;「男人与女人是不同的,扮演不同的角色」的观念将被替换为「双性」;「异性恋是正常」将被替换为「同性恋是正常」。

作为一个为否定白人,异性恋男性的内在价值的大计划,「Frankfurt派」的「批判理论家」们打开了Trotsky随从对种族和性别的敌视的大门。Leon Trotsky相信受压迫的黑人会成为在北美爆发共产革命时的先锋军。他指责那些歧视黑人的白人工人,并指导他们与黑人团结起来一起革命。Trotsky的想法在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被很多学生领袖采用,他们在运动中尝试抬高黑人革命者的领导地位。

学生革命也被Herbert Marcuse的思想所影响,他是「Frankurt派」的另一个成员。Marcuse布道“大拒绝”(Great Refusal),拒绝所有西方概念,主张性解放,女权主义和黑人运动的正当性。他的主要论文讲的是:大学生,贫民区的黑人,被边缘化的人,反社交的人,和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可以在共产革命中取代父权主义。在他的书中,「一篇谈解放的短文」(An Essay on Liberation),Marcuse宣称他的目标是激进地重新解读价值观;放松禁忌,文化颠覆;「批判理论」;系统性地歪曲对于语言解读的语言学式反抗。对于种族冲突,Marcuse写到:白人男性是有罪的,黑人是最天然的反抗力量。

从「政治正确」的起源来看,Marcuse或许是「Frankfurt派」的最重要成员,因为他是1960年代发生的「反文化」运动的关键链条。他的动机很明确:“一个人可以正当地谈论文化革命,因为抗议是直接针对整个文化根基的,包括现在社会的道德观念……”。他的方法是把强大的,原始的「性」的力量从文明的制约中解放,这个信息在他的出版于1955年的书「爱神与文明」(Eros and Civilazation)中阐释。Marcuse成为了1960年代青春期性反抗的引领着之一;他自创了这句口号,“创造爱(做爱),而不是战争”(make love, not war)。在这一角色下,「Frankfurt派」所释放的链条式马克思主义影响已经完成:从1919年Lukacs在Bolshevik匈牙利政府任职文化部副政委,到1960年代美国学生烧国旗,占领大学办公室大楼。今天,很多这些大学是「政治正确」的堡垒,之前的极端学生成为了大学工作人员。

「政治正确」的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是Betty Friedan。通过她的书「女性的神秘性」(The Feminine Mystique),Friedan成为了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Friedan不是「Frankfurt派」的成员,但她深受其影响。她的书提供了对「政治正确」研究的很好案例。

在「女性的神秘性」中,Friedan用了几乎一整章的篇幅来写Araham Maslow的「自我实现理论」。Maslow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在他早年研究过「女性主导」和「性取向」。Maslow在Bandeis大学是Herbert Marcuse的一个朋友,并在1936年见过Erich Fromm。Fromm的「Frankurt派」意识形态给他留下很深印象。他写了一个文章,“独裁性格结构”(The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Structure),出版于1944年,文章反映了「批判理论」中的性格理论。Maslow也被Wilhelm Reich的作品影响,后者是「Frankfurt派」性格理论的发起人。

要想了解「政治正确」历史根源 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看清Betty Friedan对「性别角色」发起的革命的本质——一个由Karl Marx发起的社会革命过程的体现。Friedan的作品依赖于Abraham Maslow对「Frankurt派」意识形态的反思,是一个表现。其他的体现包括:Friedan对「性别角色」的革命,与Georg Lukacs对旧有价值观的灭绝并替换,与Herbert Marcus的重新解读价值观,相互对应。但是把父权社会转换为母权社会——也就是「性别反转」想要实现的——可以直接关联到Friedrich Engels的书「家庭,私产,国家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出版于1884年,这本书流行化了一个现在被接受的女性信仰:针对被压迫的女性的歧视是「父权社会」的一个基本功能。「母权社会是解决父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想法来自Marx出版于1845年的「日耳曼意识形态」(The German Ideology)中。在书中,Marx推进了这一想法:妻子和孩子是父权社会中男性的第一财产。「Frankfurt派」的母权理论(和它的类似的,双性理论)都出自于这些作品。

主张「政治正确」——或者说它的真实名称「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在公众面前讲话时,会把他们的想法说的很诱人。他们会说,那只是因为他们对其他人感到很“敏感”。他们用一些词,比如“容忍”,“多元化”,质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相处?”

现实并非如此。「政治正确」根本不是“对其他人好些”,除非有人觉得gulag(古拉格,俄国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是好地方。「政治正确」是马克思主义,它们同样意味着:失去言论自由,思想控制,颠覆传统社会秩序,并最终,变成极权国家。如果有任何,「Frankurt派」所建立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比摧毁了俄国的旧的「经济马克思主义」,更加让人感到恐怖的特点的话。只要,「经济马克思主义」没有抬高「性变态」,也没有尝试建立「母权社会」,正如「Frankfurt派」与其衍生意识形态所做的。」

"这个世界太不合理了。我的智慧高于庸众,假如我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能够以我自己的想法不惜一切代价地重新塑造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成更好的样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想法,区别在于多数人仅仅停留在了想法的阶段,而另一些人获得了足够大的权力践行这样的的想法。而这样的一种思想,是任何一种极权政治的原始驱动力。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鞅在变法之前曾于秦国贵族辩论。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有出类拔萃的操行的人,肯定要遭到一般人的非议;有特别独到的见解的人,必然要受到一般人的诋毁。)

商鞅又说:“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至于老百姓,不能在开始做事的时候和他们商量,只能在办成以后和他们共享成果。追求最高道德的人和一般世俗的人是合不来的,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去和普通人商量办法的。)

一个以为自己的智慧高于凡人的人,一个自视为“先进分子”的人,执意地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于他所蔑视的大众,并且最终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将这些想法强加于大众,于是我们就有了秦制。同样地,在两千多年后,另一批以优于凡人的·“先锋队”自居的革命者立志要将他们的先进思想在中国付诸实践,并且掌控了绝对权力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于是就有了共产党夺权后的一系列灾难。

Proton boosted

我总觉得现在的小孩更容易崩溃、看起来精神更脆弱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被监视感”。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会产生意识与外部的边界,拥有秘密,并学会撒谎。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的撒谎和人品好坏无关,只是他们突然学会了“隐瞒秘密”,需要一定的引导而已。

但是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秘密,从幼儿园就有监控,老师和家长微信联络密切,有了非常完善的家校联合系统。再也不会有“卷子偷偷藏起来不给家长签字”的事发生。电话手表绑定的是家长的支付宝,花了几块钱、收款方是哪家店都一清二楚。也不会有“和妈妈要两块钱买笔芯实际上买了泡泡糖”的事发生。只要隐瞒,马上就会被戳穿。

在一个非常严苛的家庭环境下,得以喘息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能做“坏事”的机会也不多了。如果孩子本身又是很乖顺懂事又早慧的类型,本就已经很主动压抑自己了,在这种毫无秘密可言的生活下,可能承受不起任何一丁点刺激。孩子需要点精神空间。

一篇关于Twitter收购的文章,作者对社交平台的管理给出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构想。这篇文章来自Quillette,作者为Jim Rutt,发布时间是 4月27日。

Show thread

# Musk and Moderation

quillette.com/2022/04/27/musk-

根据最新的报道,[Twitter已经同意了马斯克的收购](wsj.com/articles/how-elon-musk

在过去的40年里,我管理过各种线上社区,设计过各种社区软件,也经营过各种相关业务。我熟练使用过从1981年至今的每一代在线社交平台。我想,既然我有着这样的经验,那么我不妨给大家深入地谈谈社区管理的本质,以及为什么马斯克的收购可能是一件好事。

那么,我们就先批评的声音入手吧。我这里有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来自于[华盛顿邮报在4月17日发布的一篇文章](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

【Alex Stamos是Facebook的前安全官,2016年大选期间,他曾率先呼吁人们关注俄国的虚假信息攻势,他说,马斯克以为推特可以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意见的公共广场,但这种想法与很多人的现实经历是脱节的,而且,这种想法没有承认这一点:如果人们可以在Twitter上自由地表达,就会使强势者变得更强势。

“没有了管理条例”,Stamos说道,“发表观点的用户都必然会遭受到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乃至受到死亡和强奸威胁”。“阻止这些事物是互联网的底线。要想让人们正常交流,就必须要设立基本的规则”】

一天之后,[华盛顿邮报又发布了一篇文章](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文中写道:

【“然而,这位特斯拉CEO所设想的乌托邦早就不存在了,这种想法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问题。”Twitter员工和硅谷的业内人士这样说道。马斯克想用430亿美元恶意收购Twitter,对此,批评人士称,马斯克变革Twitter的雄心壮志——即把Twitter变成无人看管、无人审查的地方——是非常幼稚的,会损害公司的长远增长,让Twitter变得更不安全。】

这种批评算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马斯克本人在[4月14日的ted演讲](youtube.com/watch?v=cdZZpaB2kD

## 礼仪规范vs内容管制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区分清楚不同的管制措施。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讨论,而不是陷入路线相争、互盖帽子的低级游戏。最关键的区别,就是礼节规范(亦有人称之为行为规范)与内容管制之间的区别。人们所关心的人身攻击、网络暴力、在线威胁、在线霸凌的这类问题,其实都属于礼仪规范的范畴。我们可以把礼仪规范看作一种关于对沟通方式而非沟通内容的一系列规范。像“禁止用脏话和种族歧视词汇辱骂他人”,就是典型的礼仪规范。Facebook曾经搞过一个很搞笑的“禁止乳头”条例,也属于礼仪规范的范畴。

在线社区的礼仪规范,其实就类似于线下生活的“基本礼貌”。正如不同的线下社区有着不同的礼节要求,在线社区的礼仪规范也应该是因社区而异的。你可以向你的好友绘声绘色地描述约会失败的经历,但这些话显然不适合星期天在祖母家里吃饭时说。像迪士尼这样的家庭向社区,礼仪规范就和像Twitter这样的成人向社区很不一样。

网络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那些让他们感到舒适的社区,而礼仪规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向标。那些几乎没有礼仪规范的社区往往发展得都不顺利,这或许证明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有比较严格的礼仪规范的,前提是这些规范能得到公正的执行,而不是搞双重标准。马斯克应该明确地告诉人们Twitter会有礼仪规范。

内容管制则是在管制帖子和评论的内容。在内容管制之下,不论用户多么遵守礼节,都不能谈论特定的领域的问题。大多数平台都禁止用户在未经许可的境况下披露他人身份或是以其他的方式侵害他人隐私。多数社区还会封禁直接的暴力威胁,鼓吹犯法和恐怖主义的言论,以及对他人的污蔑。许多社区还会禁止人们发布一些危险内容,例如如何制作炸弹和监狱的教程。

对于这种类型的内容管制,人们是很少有争议的,有争议的话也是关于细节的争议。我们有理由相信,马斯克领导下的Twitter会保留这种类型的内容管制,只不过在这一问题上马斯克可能会更加自由化。

## 观点管制

争议最大的地方,也是我认为马斯克最关心的地方,就是基于“观点”的一系列管制措施。像Facebook和Twitter在2020年和2021年对于Qanon的封杀,就是观点管制的一种。当时,数万则推文都被删除了,数千名Twitter用户都被封禁了。在Facebook上,数百个群组立刻被封。尽管他们都符合基本的礼仪规范。

Qanon这一意识形态充满了各种糟糕的思想,可信度极低。但是,要我说,同样的话也可以适用于基督教、占星学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这些思想在Twitter和Facebook上面却占有者重要的的地位。我们生活在自由社会,而自由社会的公共广场就应该为全体民众所共有,不应该只允许我一个人喜欢的思想存在。同样地,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他人思想的对错而对符合礼仪规范的言论进行限制。

关于观点管制,还有一些不那么极端,但同样让人不舒服的例子。我知道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叫做“2020联合”[(Unity 2020)](medium.com/@ArticlesOfUnity/th)的初创政治运动,旨在挑战民主党-共和党二元垄断的政治格局,为2020年的选举推举出了中间派的总统与副总统候选人。这是一场堂吉诃德式的计划,尽管没能取得预想中的结果,但我认为它会在日后带来一些有趣的变化。我了解背后的组织者,这场运动显然对于我们的政治讨论有着善意的贡献。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场运动,却在2020年9月被Twitter删除了主要的账号,Facebook更是封杀了运动的创始人。

看到这些社交平台能够如此打压这类初创政治运动,那些希望通过新思想来改善失灵的政治体制的人,无不感到忧心忡忡。观点管制也许可以抑制像Qanon这样的疯狂思想的传播,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压制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新思想。

还有一个例子是有关我所协助创立的[GameB Facebook](facebook.com/groups/gamebcore)群组。至少在我们眼中,这是一个“做好事”机构,从不参与党派政治,成员也十分遵守礼仪规范。然而,即便如此,Facebook还是不由分说地就突然把我们群组里的三个管理员给永封了,这基本不可能是因为我们违反了礼仪规范。要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朋友(其中有些是Facebook的内部人员)替我们发声,这三个管理员账号可能直到现在也无法恢复。我们可以想一想,还有多少有益社会的初创想法和初创运动,因为没有这样的人脉关系,就被基于观点的管制封杀了。

我还认识一些人,他们参与的是广义上的“社会变革”运动,例如[the Liminal Web](joelightfoot.org/post/the-limi)。这些人都是真诚善良的好人,都在为自己眼中的人类福祉而奋斗,然而他们中有很多人要么是被平台们暂停了账号,要么是被断了视频的收入来源,要么是被封杀和惩戒了。这些平台们似乎对于任何可能挑战到现状的想法都持有着系统化的偏见,不论这些想法多么地善意,多么地周到。

在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世界,现状根本无法应对十分严重并且日益恶化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就不能让社会上的全部思想都受制于社交平台,由他们挑选和阉割,尤其是考虑到这些平台本就是偏向现状的。我们需要让这些平台变成“思想的集市”,让每一个真诚的声音都能被人们听见——即便是只被自己的小群体听见。各种思想的兴衰荣辱,都应该却决于思想本身能否服众。他们不需要由硅谷一小撮人的意识形态偏见判断其正当与否。

我想,马斯克说他想“扩大Twitter的言论自由”,实际上指的是这个意思。他似乎真诚地相信人民公开求知和自由表达的权利是民主国家胜于威权国家的最大优势,而我们现在却很可能失去这一优势。

有了严格而合理的礼仪规范,自由而广博的思想集市才会更容易成为现实。我们之所以难以在网上讨论有争议性的话题,乃至于使争论变得丑陋不堪,是因为互联网上存在的贴标签、盖帽子,聚众霸凌等人身攻击行为。如果礼仪规范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就会使得反对某种观点的人得以使用恶毒的人身攻击指责对方,最终把讲道理的人逼走。

如果礼仪规范有着明确的定义,得到了公正的执行,用户们就可以更加舒适地探索更多的思想。要避免出现恶毒的人身攻击,最好的方式就是认真执行礼仪规范,要求反对方以理服人。

马斯克可以先告诉他的批评者他支持审慎、合理、公正的礼仪规范。他还可以补充说Twitter对于特定的一些领域会进行有限的内容管制,例如违法和高度危险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向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观点管制决裂,这样才能使Twitter变成我们需要的公平开放的思想集市。

## 执行与申诉

但是,要想建立人们对于管理条例的信任,就需要让这些条例执行得更加准确透明,此外,还要给用户们真正的申诉权。如今,平台在封杀言论,封禁账号时,通常都依据的是某些模糊的“用户条例”,但当你点开这些条例时,却经常发现它们语焉不详,根本就不告诉你你到底违反了哪个条例。

平台所进行的任何管制,都应该以具体的推文和评论为依据,并且像刑法那样指出它们具体违反了哪条哪款。 每一个条款都应该写得简洁易懂——由大概不到100个单词的简明英语写成——并被翻译成该平台所支持的一切语言。对于市值几百亿的大型公司来说,这根本不算个事。

除警告以外的所有管理行为,均应提供人工申诉的渠道,因为现在很多平台都是用算法来管理的。人工申诉方须在24小时之内作出回应。在二级申诉阶段,用户可支付100美元至100万美元的押金,并要求第三方的专业仲裁者判断他发布的内容到底有没有违反条例。就像“棒球仲裁”一样,仲裁人要么判用户胜,要么判平台胜。如果用户胜利了,平台要赔付押金的十倍(减去100美元的仲裁费),如果平台赢了,用户则失去押金,但是押金中的100美元要先用来支付仲裁费。

要确保那些温和的用户也拥有二级申诉的权利,就应该允许他们联合申诉——即,将他们的申诉请求和押金金额投放到市场上,金额可由第三方增减。如果取胜了,第三方可以获得80%的收益,剩余的20%归申诉人自己。如果押金总数达到了100美元,或达到了由申诉人规定的更高值,便自动向平台发起申诉。直到结果出来为止,第三方可以选择是否继续增加押金的数目。

这样的一种机制可以使得那些相信自己被误封却非常贫穷的用户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说法,如果成功了,还能获得一大笔补偿。假如市场上没人支持他的申诉,就表明他的理由很弱,如果很多人支持他的申诉,就表明他的理由很强。10倍的补偿差会使得平台至少在90%的情况下确保自己没有失误,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标准。

## 更远的图景

仅仅是修复管理机制,不足以使Twitter变成自由、公平、开放的思想集市。Twitter应该从十分容易创号的匿名制转向实名制或者伪实名制,确保一人一号以及每个账号背后都是实人。过去的40年证明,匿名的交流方式通常是更坏的交流方式。而实名制或者一人一号的伪实名制可以显著地减少机器人和水军网络的情况。

另一种可取的方式是增加粘性。不少人建议把转推功能限定为两层,也就是说,假如我转推一篇推文,我的关注者可以继续转推,但是再往后,用户想转发就只能手动复制粘贴了。这种做法可以减少但不会完全消除内容的传播。另一个关于粘性的建议是限定用户一天内的转推总数。如果用户们一天只能转推两篇推文,他们在转推时就会审慎得多。这会减缓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信息的内容质量。

正如马斯克说的那样,让推特不再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由广告驱动的平台,能够显著地帮助我们建成更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一个由广告驱动的平台,为了挣更多的钱,会千方百计地使用户们保持在线。为了“增加用户互动”,平台们想出了馊主意,故意去投放那些引战和夺人眼球的内容。要是能激起一场大战,那就更是正中它们的下怀。而采取订阅制的平台,则致力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向用户提供最有用的信息。

马斯克还建议把推送算法开源。这当然很好,不过这也给了人们钻空子的机会。更好的做法也许是打造一个由第三方提供开源算法的算法市场,由用户们自己选择用什么算法推送信息,并为此支付一小笔费用(每月几美分)。多元化的算法生态系统是不容易被钻空子的。

假如Twitter真正地采用了我提供的这些建议,他们会受到来自于广大用户的大力支持。毫无疑问,另一些人会强烈反对。但是,在我们继续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牢记,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乌托邦方案是不存在的。在任何一场变革中,人们都会有失有得,因为平台的政策是可以修改的,人性却是无法修改的。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把Twitter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平台,而是将Twitter改进。马斯克现在接受了这一项艰巨的挑战,批评他的人应该明白,完美是永远无法达到的,不完美没有错。

随想:

自商鞅变法,秦灭六国之来,基于《商君书》的一套统治手段就成了中国唯一的社会组织方式,这种社会组织方式就是秦制,它能够像动员牲口一样高强度地动员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这也意味着在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民众没有基本的尊严和权利,只能像牲口一样苟活。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人反对这种统治方式,反对者要么希望恢复秦以前的先王之道,要么是像贾宝玉或者陶渊明一样隐遁与世,但是没有人能够拿出另一套可行的方案取代秦制。而秦制的辩护者们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圣人之言都是给人听的,《商君书》的那一套虽然邪恶,但它是唯一实用的方案”。这一点随着西方的到来而被打破。西方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另一套可行的方案,证明了人们并非只能在严酷高压的专制与尸横遍野的乱世中做出选择,而是有另一条道路可以走,建立一个人们的基本权利可以得到保障,政治权力可以得到制约的秩序。而政治权力的无限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腐败和滥权,是秦制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我知道西方有各种弊病,而且显然日渐衰弱,却认可西方的制度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我认可的是现代文明,因为它能提供一种可以取代秦制的社会组织方式,只不过它刚好诞生在西欧而已。如果现代文明的诞生地不是西欧,而是北非,小亚细亚或者巴尔干半岛,那么我就会认可这些地区的制度。我的基本立场,其实也就是反秦政的现代主义立场。

不过,在当前的时代,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作为现代文明发源地的西方,自己却出现了强烈的反现代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西方的精英阶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种对于客观事实,普世道德,对于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明显拒斥,以及对于西方自身的历史的仇恨。这常常使得那些原本认可西方的人感到很疑惑:他们孜孜以求以求的那些事物,居然恰恰是西方所急切希望摆脱的那些东西。这表明了当前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的不仅有中国,西方自己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部分人试图用另一套东西取代现代文明,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也在将不同阵营的人联合起来,至于未来会是什么走向,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我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西方精英的自我厌恶与腐化,我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所造成的幻灭感是有关的,与上世纪的嬉皮士运动,以及随后的后现代主义浪潮也有关系,“管理者阶层”的兴起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脑海中的这些拼图慢慢地拼出来,逐渐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图像,求知的乐趣正在于此。

“如果必须从人们的身上剥皮才能保留文明的话,这些文明的利益就应当被诅咒,甚至文明本身也一样。”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句话也许是对“如果村子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以及“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的最好回应。

随想:

仔细想来,我并不排斥我的中国人身份,不会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羞愧或不适。我不会主动地使用你国,墙国,或者等国这样的词汇,但并不会因为这些词汇而受到刺激,大体而言,我认为国家机器和历史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国家不是一回事,State和Nation并不是同等的概念,我反对在国家和政党之间划等号,基于同样的原则,我也排斥为了反对某个独裁政党而去否定一个国家,或者是以人种,语言,肤色为由给一个庞大的群体贴上负面的标签。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反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所从属的秦政传统的中国人,但是我并不讨厌中国本身。假如我生活在中华民国之下,或是生活在另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稍微有底线的中国政府之下,我身上的爱国主义都会比现在强烈得多。

Proton boosted

政策來了。

百度百家号宣布将显示作者 IP 地址所在地

知乎宣布即将上线显示用户 IP 属地

继微博、抖音之后,快手也将展示帐号 IP 归属地且无法手动关闭

微博、抖音、知乎等之后,小红书宣布将显示账号 IP 属地,测试阶段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ithome.com/0/613/267.htm
ithome.com/0/613/276.htm
ithome.com/0/613/286.htm
ithome.com/0/613/271.htm

Proton boosted

【抖音、今日头条拟在个人主页等位置展示帐号IP属地】

抖音安全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15日,抖音发布公告:为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抖音拟在个人主页等位置展示帐号IP属地,相关功能在4月底进行测试,将根据测试情况逐步在其他场景全量上线。

今日稍早时候,头条安全中心亦发布公告称,为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今日头条拟在个人主页等位置展示帐号IP属地,相关功能即日起在网页版进行测试,将根据测试情况逐步在其他场景全量上线。

jiemian.com/article/7338076.ht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