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是好的 终于也长到了能看懂卓越演技的年龄
但是看一些演技很好的演员的老电影却浑身难受 看不下去
价值观和性别观念太陈旧了
很烦 为什么要把好东西埋在屎里
【一些香港演员 估计台湾、内地还有日本也是一样的

仔细一想,活了上千年不老不死/肉体转生但记忆保留的这种人物设定,是看似逼格很高但其实逼格很低,特别容易崩角色的。
就是说,小朋友会觉得逼格很高但大人看了会直摇头。最大的问题是,稍微有点阅历的观众会觉得,你活了几千年就这点见识/能力/追求 :ablobcatknitsweats:
这在那种高对抗性的剧情里特别容易暴露问题,主角一开始装逼或者要刷逼格那就是直接灾难。反而如果老怪物主角是兴趣出发不刻意刷逼格,只是老老实实开一家街角书店,反而很难让观众挑出毛病 :blobcatthink:
但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大部分人活过40岁基本上就定型很难改变了,活几千年的老登更不可能改变。所以要给老怪物角色搞角色弧光也会变成灾难,观众眼里变成“你活了几千年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会才想到改?”

我还进一步代入了一下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有个两千多年前的老登保留想法到了今天……这说的不就是咱迷人的老祖宗老中文化主心骨孔子吗,他的思想内核不就是一直活到了今天?现实主义恐怖故事,直接弄死得了 :ageblobcat:

Show thread

xiaoyuzhoufm.com/episode/66550

"乔治奥威尔的妻子Eileen是一位出生于英国的女作家和编辑,她生于1905年,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书香门第。她在牛津大学获得了英文学士学位,然后又在ucl获得了教育学研究生,在那个年代能够获得这样教育背景的女性真的是人中凤凤。她1935年与奥威尔结婚之后就没有为人熟知的作品了,在1945年就早早因为子宫颈癌去世了。《Wifedom》这本书不仅是Eileen的生平本身,也关于这样的一位女性是如何被从奥威尔的叙事中被抹去的——这样的抹消,如果你要给奥威尔写一个传记,你要把他光鲜亮丽的身份立住,甚至是给男性作家被允许的道德困境的话,Eileen的贡献必须被抹去因为她既是他的妻子,也是她的女佣,他的编辑、经理和灵感来源,而且经常是他们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她全方位地创造了奥威尔作为一个作家所需要的所有条件,甚至在很多程度上是他的共同创作者和他的养料。

在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时候,如果你只去看他写的作品,你会觉得Eileen什么都没有干,只是在后方待着,等他回后方的时候陪他一下……但其实Eileen是奥威尔当时所在党派在西班牙的工作人员,她要管理前线战友的后勤信件、要务,还是这个党派的报社和电台的制作人。她的同事对她评价非常高,任务她是LP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最讽刺的是,间谍会认为她是重要目标。所以是Eileen在大量的时间内和间谍、监控去周旋……是Eileen在被“清洗”时带着他们的文件和护照逃出的办公室,半夜酒店房间被便衣冲进来翻个底朝天,她就默默地坐在床上看着他们翻,她坐的床的床底下藏着他们的护照、文件和好几把机关枪。是Eileen在这样全方位的兼容下生活了非常久,而她的经历被吸进了《1984》……她作为管宣传的工作人员,在和propaganda之间的关系、她的观察很多经历变成了奥威尔的书非常重要的养料……《Wifedom》的作者对这样的“隐身”的比喻是“魔术师的大变活人戏法”。比如奥维尔写自己回了酒店,房间里坐这两位国际纵队的人,这两个人怎么进来的呢?他们来干嘛呢?是因为他们要和Eileen谈事情。或者他写突然有一场交火,我赶紧给Eileen打电话问她的安危,接起电话的是党派的负责人,这是因为Eileen和负责人在交火的中心位置,而奥威尔自己去吃饭并且逃走了。"

听朋友讲蜂蜜故事,说有一个农民卖的蜂蜜特别好吃,专家却说肯定是假的因为丹麦根本没有这种花,农民特别委屈说这就是自家蜜蜂酿出来的蜂蜜,然后电视台跟踪采访,发现他们家蜜蜂……每天……飞几十公里去另一个国家采蜜然后再飞回来……啊啊啊啊勤劳的小蜜蜂……然后人类还把蜂蜜都吃了!!可恶的人类……

吃饭的时候店主跟我说你看到那边的鹰了吗,我看过去,一只鹰静静地立在水边的矮柱上,凝视着水面。店主说它不到五岁,我说这你都知道,怎么看出来的?店主说五岁以上的鹰会意识到自己的视力极好,速度极快,喜欢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只有五岁以下的鹰才认为自己必须在水边才能捕猎。我顺着手指看过去,另一边松林高处的确有许多巨大的鹰,像披着大氅一样,迎风站着。
这话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莫名心里一动。一切都需要时间,我也需要时间。

我朋友的男友,“清零政策”期间扩招进的医院,从做核酸干起,一个月挣五万。

就在昆明这种人均收入三千来块的地方,往后干一辈子也晋升不到月薪五万吧。

“现在都没缓过来”。

搞文化大革命那帮人也还没缓过来呢:“我是干革委会的,一天50工分,包吃,一直活在过去,现在都走不出来。”

前几年突然想到去搜台湾哪些youtuber火,意外发现木曜4超玩的一日系列。看了一日市长,一日立委,一日法官都觉得特别有趣。这些职业在中国都离民众特别远,所以感觉对我这个老中来说都特别神秘。能够看到youtube上有人播觉得特别有意思。今天飞机上又刷了一日总统幕僚,有很多近距离和蔡英文拍摄的片段,看到蔡英文外出访问飞机上广播说左边有三架中华民国战机靠近护送总统出行真的有很奇妙的感觉。就是那种 哇 原来总统出行是这样的!虽然这种视频肯定有美化,但真的好看😂

卡夫卡也没想到吧,现在的人不知道多想睡一觉起来莫名其妙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

今天听译者谈张爱玲,还是不免说到她的英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结论是她的英文也有不好的时候,说她比起中文,似乎不太敢肆意地使用英文,太简洁了。但我想的是,会不会英文写小说本来就是那么回事呢。张爱玲自己说过:“关于用英文写,只能轻描淡写,再怎么努力,否则再努力些也不过是个英文系学生。”这可不是能用来佐证她英文不好的证据啊。英文的小说家确实不是能使用高深莫测的英文,和中文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而张爱玲的英文小说之所以没能在英文世界被发掘,也不是她英文写得不好,恰恰相反,太自然了,那些一贯只能通过猎奇中国故事来读的,无法从中获得快感,以及当时的政治时局……但无论如何,能再次读到她真的太好了。

赛博难民老中人的一生:
app store换区,kindle换区,steam换区,甚至连可以种树的效率类应用forest也得经历换区,我不理解。

更别提豆瓣微博饭否转长毛象,微博饭否转推特,豆瓣转goodreads,豆瓣转notion,豆瓣转neodb,博客转wordpress,博客转自建……

哦还有更古早的优酷土豆转a站b站。有时候看油管十几年前的简陋但优质的内容就很感慨,十几年前的墙内网都快消失得一干二净了,谁还记得百度空间和校内网之类的时代眼泪。

感觉跟生活中的建筑拆迁、店铺倒闭一样,赛博空间的“日新月异”也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和创伤吧。

#吐槽中国

Show thread

@guiltyhime @Tuilindo @mfy030
你国不敢开“合法遗弃”口子的真正原因,是病残儿问题。因为你国对病残儿童的福利投入几乎是零,家有病残儿意味着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家庭有特别强烈的遗弃冲动;但这样的儿童,又很难寻找收养家庭,合法遗弃之后,大概率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十几年前,深圳曾经搞过弃婴岛实验,结果几天功夫就被大量弃儿挤垮,这些弃儿绝大多数都是病残儿童。

Show more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