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ore

目前看到的关于限时饮食(16小时禁食法)最全面和科学的解释 

每天不限制时间的饮食,会对肝脏造成负担。
16小时禁食法在小鼠和人类的实验上都显示可以减轻肝脏负担,并且甚至可以逆转不健康的肝脏。让不健康的肝脏变得健康一些。

16小时禁食法有一个关键点是,为了健康的新陈代谢,为了保持或减轻体重,在醒来的一个小时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摄入任何食物是有益的。
然后就寝前的3小时,不要摄入任何食物或者含卡路里的饮料。
论文:
Time-restricted Eatin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
Emily N C Manoogian, Lisa S Chow, Pam R Taub, Blandine Laferrère, Satchidananda Panda
Endocrine Reviews, Volume 43, Issue 2, April 2022, Pages 405–436, doi.org/10.1210/endrev/bnab027

academic.oup.com/edrv/article/

细胞自噬主要发生在睡眠期间,不过不是100%发生在睡眠之间,所以,最好的禁食时间是包含睡觉的那段时间。
任何形式的禁食都会加强自噬作用,这不是创造自噬状态的唯一方法。
自噬状态可以简单地通过【低热量饮食】来产生。
所以你睡觉的时候就是一种禁食的自噬。
然后你自噬的程度,取决于你最后一餐的时间。
你停止吃东西之后的一段时间你并不处于禁食状态,因为你只是刚吃完东西,所以吃完东西的4-5小时之后你才严格意义上进入禁食状态。
所以想利用睡眠的自噬状态,还是尽量睡之前的那一餐离睡眠越远越好。
所以最理想的禁食方式是每天上午10点-12点左右开始饮食,直到下午18点或者晚上20点都可以吃东西。
这个时间表里10点到18点是最优的。

然后这个10点到18点的规则,并不是你18点可以开始吃东西,而是你吃的最后一口东西是在18点。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要达到好的细胞自噬的效果,睡眠期间的细胞自噬比较重要也就是睡眠期间的禁食状态很重要,要达到睡眠期间的禁食状态最佳的话,最好保持睡眠前5-6小时不要吃东西,也就至少8小时的进食期应该在睡眠前的13-14小时开始.

对增肌或者保持肌肉质量的人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至少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你从饮食状态过度到禁食状态的速度。 含有一些脂肪或者大量脂肪的食物往往会减缓胃排空的时间,以液体的形式摄取热量,意味着胃排空时间会更快,单纯的糖类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然后你的血糖会下降。如果糖类和脂肪一起摄入,血糖的上升会更缓和 更持久,纤维食物所产生的葡萄糖释放得更持久。
Fibrous foods will also create a more long lasting sustained release in glucose.

与其盲目追寻最佳饮食时间段,不如选择一个你可以持续规律保持的饮食时间段。

由于有些人如果最后一餐吃得比较多,哪怕你严格遵守最后一口时在第8个小时最后一秒,那么你的禁食期理论上还是短于16小时的,并且有些人还喜欢吃完饭之后过一个小时,喝口酒、吃块小饼干之类的。

所以,如果你想严格遵照16小时禁食期,你最好把饮食时间缩短到6-7小时,用来矫正以上的误差。

有研究针对饮食时期只有4-6小时的人,的确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健康影响:比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型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引起的。还有β细胞、胰腺功能的改善,降低血压,减少氧化应激(decreased oxidative stress),减少夜间食欲。
不过这些人的体重要么保持不变,要么还会增加。当然,个体之间也有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如果饮食时间段缩短至4-6小时,会有人暴饮暴食、大吃大喝,会超过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程度。

所以8小时的饮食时间段似乎对我们讨论过的几乎所有健康参数都非常有益,包括减少炎症反应、体重减少、脂肪减少等等,还有可持续性也是人们坚持8小时的饮食时间段比4-6小时的饮食时间段更能坚持。

《Cell Reports》2021年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是同时在小鼠和人体上都做了实验,是关于一天中早期或者晚期提供的不同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的分布的区别,涉及了增肌训练(hypertrophy training),就是增加特定肢体的负重。
结果是如果在一天的早期有更好或者更强的蛋白质合成,肌肉组织就能更好地增长,是因为有一些特定的时钟基因之一的表达叫做BMAL(because of the expression of one of these particular clock genes called BMAL)。
BMAL会调节肌肉细胞内的一些不同的蛋白质合成途径,因此在一天的早期吃蛋白质会支持肌肉组织的维护和生长。
他们还研究了补充所谓的BCAA即支链氨基酸的效果 they also looked at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ing so-called BCAA branch chain amino acids。BCAA在健美界和力量训练的圈子里很受欢迎,BCAA是很多食物里都有,也可以另外补充。如果你的主要兴趣是维持或者增长肌肉,那在一天的早些时候摄入蛋白质是有益的。
不过你还是要遵守我们设定的那个基本条件,就是醒来的至少1小时内不要吃东西,而应该吃蛋白质的截至时间是上午十点之前。
我在这里对一些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平均,但总的来说,这个BMAL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你需要在10点之前摄入一些蛋白质,而且你摄入了蛋白质,不管你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负重运动,都有效果。
这项研究并没有说一天的晚些时候摄入蛋白质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只是如果你想增肌的话,早上10点之前摄入蛋白质对增肌效果更好。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实行16小时断食又想增肌的人,你就要早睡早起,把你的8小时饮食时段提前。

任何饮食上节律性的调整,最好给自己一个7-10天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将每天的饮食时期移动一个小时左右,一旦你建立了一个让你感觉舒适并且自己能够坚持的饮食时间段,至少坚持30天。理想情况下,你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你的饮食时间段长期固定下来比较好,虽然都是8小时饮食时间段,但是你周一到周五是9点到17点,周末变成了12点-20点,这种就对身体不好。

在一天的早些时候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Hit Training: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会让你的血糖水平升高,但是这个升高不是病态的,这只是于营养物质向肌肉转运有关。在一天的晚些时候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会让你的血糖水平下降。

禁食时我们倾向于减少一种叫做mTOR(mammalian target of tapamycin)。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的特殊蛋白质的活性。
mTOR在细胞生长过程中非常活跃,因此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在各种癌症中也非常活跃。mTOR需要被磷酸化,磷酸化是改变某些蛋白质的一种方式,能让这些蛋白质能够在细胞内真正发挥作用。mTOR与各种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细胞生长都又关系。mTOR被磷酸化时,有一个叫做ps6的标记,磷酸化的mTOR和ps6会因禁食而减少。这通俗的说法也很好理解,饮食和生长肯定是正相关的,所以禁食不一定反向生长,但是肯定不是促进生长的。

当我们禁食时,会看到细胞中像AMPK、sirtuins,像FOX-O、ATF等转录因子、酮或酮体的增加。与AMPK、sirtuins相关的细胞修复和细胞萎缩过程。这些生物化学知识说明了简单的道理,就是禁食减少细胞生长,增加细胞修复。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任何血糖调节问题的人需要降糖药,实际上是降糖药推动你的身体系统转向修复的方向。

而且限时饮食会改善肠道微生物组,尤其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和其他方式的结肠炎方面。是因为限时饮食会改善时钟基因的表达,时钟基因会影响倡导粘液层的粘膜层:比如可以减少肠道内乳酸菌的数量,高水平的乳酸菌与许多不同的代谢紊乱有关。(??这里我比较疑惑,不是说喝酸奶健康吗,酸奶里不是有乳酸菌吗?可能还得是高水平,是量很大才会紊乱??)

大运动量和大的工作压力或者时心理压力的时候,限时饮食会制造一些炎症标注物的增加,压力激素会增加。睾丸激素和雌激素这样的性激素会减少。你处于很大的压力时,不要尝试低于8小时的限时饮食。

尝试要怀孕的夫妇的限时饮食时间也不要太短,饮食与身体脂肪储存与葡萄糖、瘦素和激素之间的关系是公认的。The relation between feeding and body fat stores and glucose and leptin and hormones is well-established one. 基本上,当我们有足够的食物和足够的体脂时,脂肪向大脑发出一种叫瘦素的信号,这是一种来自身体脂肪的激素,它向大脑发出信号,开启青春期。但即使是成年之后的女性也需要足够的瘦素向大脑发出信号以维持排卵,这是大脑和卵巢的沟通方式。同样对于男性来说,禁食或者极限运动加禁食会减少睾丸激素,无论是摄入的总热量减少过多,还是持续的时间过长,精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下降。

限时饮食能让你脑子更清醒的原因是,当你没有实行限时饮食时,你总是要控制你吃的东西的量。然后总是要想着我是不是不要吃太多。限时饮食避免了很多大脑决策过程。控制这些决策的是基底神经节中所谓的GO/NO-GO回路。
任何时候,我们限制一个行为,这叫做NO-GO。
任何时候,我们进行一种行为,这叫做GO。
NO-GO行为需要很多所谓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这对新陈代谢的要求非常高。限时饮食能让你从为了限制食量而进行的NO-GO决策过程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为什么限时饮食火起来的原因,因为可以让大家少考虑一些问题,实行起来非常简单。
在摄入相同热量、相同营养无助并有相同活动量的情况下,限时饮食带来的体重减轻减少的更多是脂肪还是其他组织呢 比如肌肉、水、糖原?
如果人们按照限时饮食持续60天以上的话,人的代谢能量的方式会发生一些改变,在限制热量的状态下,相对于燃烧其他组织。系统似乎转向燃烧更多的脂肪,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处于限制热量的状态(in a state of caloric restriction)。限制热量的状态就是摄入的卡路里低于维持活动所需的热量。

这个过程的原理是,通过增加肝脏脂肪酶的方式,增加代谢脂肪的糖,推动减少更多的脂肪。
这个过程的前提就是限时饮食持续60天以上且要处于限制热量的状态。

总结:要想这套方法最优,
一:要保持睡眠比较好,然后至少睡7-8小时,
二:睡醒后至少1小时不摄入能量,睡前至少3小时不摄入能量。
三:8小时的饮食时间段设立在10-18点比较好,照顾到要和家人、朋友一起吃午餐或晚餐,12-20点也可以接受。
四:这个时间段最好保持长时间至少1个月不要变,变也要缓慢地变,如果能坚持一直不变最好。
五:如果有减脂需求,需要8小时的饮食时间段摄入的卡路里低于维持活动所需的热量。
六:如果有维持肌肉和增肌需求,需要早睡早起,至少8点就得起,在9点到9点30摄入蛋白质,并且把8小时的饮食时间段设立在9-17点之间,或者是9 : 30——17 : 30。

⚠️ 以上内容不是适合所有人群,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咨询专业人士之后再执行。

来源:Huberman Lab : Effects of Fasting & Time Restricted Eating on Fat Loss & Health

今天看到一个很好笑的科学界的小事,就是著名的【16小时断食法】为啥是16小时而不是17小时也不是15小时,是因为最初给小鼠们做实验的其中一位研究者的伴侣不允许研究者加班,但是这个实验是要严格控制小鼠们进食的时间,小鼠们又很擅长藏匿食物,所以就要求研究者真的要在给小鼠提供食物的期间至少时间的头和尾要扎扎实实地去进行具体且细致的操作,但是又不能加班,所以定的时间就是8小时内给小鼠提供食物,16小时断食。
来源:Huberman Lab : Effects of Fasting & Time Restricted Eating on Fat Loss & Health
所以你们科学界的研究定的一些规则这么随便的吗 :blobfoxcrylaugh: :blobfoxcrylaugh: :blobfoxcrylaugh:

【如何更好地坚持做那些你想做 但是从意志力上来说又比较难的事情】
🔸一. 事后记录、时间复盘
这套方法是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 提出的
方法就是【只需要记录你做的每件事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并且记录这段时间你的心情心态 就是你使用这段时间的感受和心得】
值得注意的:记录时间记录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 比如你看书的过程1整个小时 但是期间30分钟你在看手机 那就得分开记录 这两个项目
记录越精确 帮助越大
那记录心得和感受有什么好处呢
你只要坚持一周 就会非常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能力
比如你一般能保持多久的学习 学习的极限时间是多久 等等
还有你做的这些事情 你要花多久时间完成 也有比较准确的结果 比如 你出门遛狗 就是要多少时间 背15个单词 大概就是要花多长时间
1 知道自己的时间使用能力之后 你就能比较好地做出符合你自己能力的时间使用安排
2 也能优化使用时间的方法 比如遛狗要花俩小时 那我遛狗的同时听听英语听力的练习 这样这2小时花得更值
这样一整天的时间花在哪里一目了然 可以去研究它 把握它 提升它

🔸 二. 日常学习规划之【事前规划】不可行的原因
就是那种起来规划好一天几点到几点都要干什么的那种 看起来井井有条 但是实行的时候 你会发现你是被时间追着跑 但凡其中有任何一件事情 脱离了规划 你的整个日程就乱套了 就容易陷入焦虑 就容易破罐破摔 导致后面的计划也可能无法执行
而且这种计划还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当你写下9:30 结束英语学习时 请问你的看表频率是不是提升了呢 它塑造了一种假象 好像你只要到点了 你这段时间的学习就是合格的

bilibili.com/video/BV1vP4y1m7T

哈克南男爵在小说里是个巨大的胖子
然后他移动是一个托盘类的科技物品 土了吧唧的
但是电影改成了高科技脊椎带着他移动 我觉得改得很妙
而且每次他出场氛围都特别好
最开始是像蒸桑拿 他胖胖的一堆肉在一团水雾中 然后背后脊椎有一些微弱的红光
后来几次出场 也是背后脊椎发红光
然后黑色衣服的前面也是脊椎的图案
呼应上了
————————



Show thread

厄崔迪家族的家徽是鹰
图案可以说有三个吧
1 戒指上是一个
2 胸前是个组合的
3 然后领口是组合图案的两侧图案
4 然后旗帜是组合图案的中间图案
不过图6、7那套衣服 只有家族头头的领口有鹰 其他人甚至继承人也没有

————————



Show thread

沙丘电影里代表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花纹 感觉还蛮好看的

出处为开场8分钟那段皇帝来传达指令的戏

————————



Show thread

最近因为听波米的原因又看了一下2021沙丘的这个电影,有一些话想讲。 

100分制,故事50分,美术、音乐93分(主要由于最近科幻片美术和氛围都不错的不多),表演除了甜茶,大家都还可以,甜茶的表演就……嗯……
波米也说沙丘小说是一流的科幻设定,二流的时代背景,三流的人物设定,故事是几流的,他没说。
我大概了解了沙丘系列小说内容之后,感觉人物设定可以是下九流,故事也是下九流,越到后面越是扯淡,又臭又长,我大概心里感受就是,这样愚蠢的剧情,我花时间了解它已经是浪费生命。
我感觉科幻设定也还好,可能时代太早了,在当时可能还算不错吧,很多后来的作品里的科幻设定都有学沙丘。但是这个科幻设定已经不太能吸引到现在的年轻人了,这也是为什么会吸引这些四五十多岁的导演、配乐师的原因,因为他们是在他们小时候看的沙丘,估计他们要是现在看,估计也会觉得一般般吧。
这一部沙丘电影是第一部,故事虽然还没有变得那么愚蠢,但是导演已经在规避讲太多剧情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篇幅描述这个沙丘宇宙,美术和音乐塑造的气氛非常好,让这个沙丘宇宙真实可信,在影院里看Imax 2D 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非常愉悦的观影感受,从影片塑造的美术氛围出发,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但是我一想到之后小说的具体故事我就觉得实在是不想看之后的续作,然后又觉得这么好的美术和氛围装一个这样的故事真的是好可惜。
想让导演拍一些沙丘观光纪录片或者是沙丘的科技教育片。这样可以满足我继续只享受这个世界的氛围,而不用管这个沙丘宇宙发生的那些愚蠢的事情,但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希望导演大大们,还是多拍拍美术氛围好的科幻片吧。



邓亚萍聊【学习新东西怎么不怕失败】的鸡汤 

[……]是段落标题
【……】是重点鸡汤本汤
——[顶尖的运动员一般需要有什么特质]
潘采夫:顶尖的运动员一般需要有什么特质,像C罗是自恋型人格,中场照镜子,下半场才能发挥好,梅西有轻度自闭症。
邓亚萍:【最起码的ta要有一种不服气的精神,不是那么容易认头。 对于一些事情比较较真,甭管是对事儿还是对ta自己,ta会比较较劲。另外要有自信。】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乒乓球的苗子,ta挺自信的,ta明明打得不怎么样,但是ta觉得ta能赢。如果两个水平差不多的苗子,我们更愿意要那个自信的孩子。因为ta有自信,ta就敢 ta敢跟你拼。ta不吝,我们运动员需要这种二愣子精神。
潘采夫:所以邓亚萍老师小时候打球,谁赢了她,谁就不能走,必须邓亚萍老师再次赢了她, 那个人才能走。
窦文涛:迈克尔乔丹也是,比赛之前,他如果跟随行助手打扑克,也是助手赢了不行,必须得打到迈克尔乔丹赢。另外场上,如果谁跟乔丹耍无赖,跟他讲了垃圾话,乔丹在这场里,他不把你虐死,他不算完。
邓亚萍:运动员越到顶尖越需要这种劲。
窦文涛:这跟狂妄有什么区别?
邓亚萍:【所以有时候就差那一点儿,过了就是狂妄自大,不能吸收别人对你的意见和批评。
那我那些没打好的时候,甚至于有的时候是落后的,甚至有时候是翻盘的,那你为什么落后? 为什么翻盘?我们是要完全扒开,一层一层扒下去,完全是扒到体无完肤的时候,你真正看到你最真实的自己。不管是技战术层面上,还是心理层面上。所以顶尖的运动员是非常敢于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是挺难的。】
——[奥运冠军如何学习新东西、新领域part1]
窦文涛:你能在11年完成别人22年的学历,最后在剑桥大学拿经济学的博士。
邓亚萍:【运动员生涯好在给了我一个被训练过的这样的一种信心吧。我觉得任何事情从现在做都不晚,任何事情从零开始学都不晚。】因为从运动员来讲,我完整地走了一个从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到会打球,最后到一个顶尖的运动员,从不会到成为第一个世界冠军。11年的时间里,我知道一个事情,你是需要多少的努力,需要多少的时间,才能沉淀出来的。【我即使是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无非也是这一趟吧,】没有可能给你任何捷径。一开始上来就是量,量到一定程度时质的变化,只要压到那个程度才有质。
【当然学新的东西最重要的要学会当中的技术,以及要扬长避短。】跟我们打球是一模一样,你老跟人打到对方的套路里头去,你还想赢吗?因为每个人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你要尽可能是把对方拉到你的套路里来,不管比赛打到什么程度,你都要打到自己最舒适的地方去。
要讲究技战术,比如有时候你要打球打得快一些,打乱ta的节奏。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势不在你这边,这时候你需要变节奏,你只有破了现在的节奏,才有可能回到你的套路里来。
所以我们做事情反而不能追求不变、稳当,不能想着我可别承担什么风险。越是追求不变越难适应整个环境的变化。因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但是我们怎么能够快速地应变?适应这个变化,而不是畏惧这个变化。因为你没有办法去抗拒这个变化。但同时快速地从技战术方面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东西去出击,形成自己新的套路。高手对决的时候,永远是在寻求变化的过程中,找到你想能够制衡对方的地方。
窦文涛:您讲的这些全在心理学领域有验证。比方说,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总结了成功人士的特征,这些人不是成绩最好的,不是智商最高的。【但是ta们非常善于从失败里找寻意义,比如说打球没打赢,ta会兴致勃勃地琢磨:我为啥没打赢?是不是我发球不好?ta就针对发球来练习,ta心态的箭头是向上的。】
然后这个课程还讲了要运用想象,比如我就可以在节目前想象我们这次节目是如何如何成功。 你想象的时候,你大脑是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所以你这个对于成功的构想其实是有帮助于你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成功的。
——[奥运冠军说怎么在新领域做到最顶尖]
邓亚萍:【你把你考试的场景,放到你平时练习的场景。你天天练习都是一样的场景,真正到考试你就不紧张了。这就需要你平时的时候就要收住,不要那么放松。】比如我们乒乓球平时训练,如果态度是,反正今天是练习,打丢一个球就打丢一个。这种状态到了真正比赛肯定是不行的,你平时练习是松懈的话,到真的比赛的时候,你还是松懈的,你一定会紧张。
我们顶尖的运动员一定是可以控制紧张的情绪的,不是我们不紧张,是控制紧张 。
而且控制紧张的情况是只是控制你的情绪,但是你的这个肢体,你打球的这个动作已经在平时严格的训练中完成肌肉记忆了,就是平常训练的量可以达到球过来,啪啪啪啪,你就开始本能地用你的战术开始打了。
你比别人做得好,做得强,肯定是平时各个方面点点滴滴,比别人做得对,做得多。
而不是那种玛丽苏剧似的,你就是莫名其妙比别人强,没有的事。顶尖的高手都是从日常训练的一点一滴里去强过别人。
训练越接近实战,最后越能发挥。
周轶君:《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说弹钢琴、小提琴弹得最好的那些人并不是练的时间比别人多,而是练习的时候,ta们脑海中会想象当我练这个曲子的时候我弹得完美的样子是什么样的。ta们叫什么想象的一种表征,一种画面。
——[学习过程中怎么面对失败和挫折]
邓亚萍:我儿子其实胜负心比较一般,我觉得挺麻烦的事情,他觉得一般,然后这也可以接受,我倒觉得不行,我觉得他应该去较点儿劲。像学习乒乓球,这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是失败,很正常。但是你连去较劲这种劲儿都没有,就不行。
窦文涛:你怎么把他慢慢刺激成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冠军的?
邓亚萍:【其实一开始谁都怕输。但是我跟他讲,输球没关系,输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你一上来不可能立马赢。所以我一再跟他讲,你上来不要告诉我你能赢,你要告诉我你输是输在哪儿。】但是他一开始给我的原因都是各种外界原因,比如去参加比赛,地板太滑了。
我说地板滑,对手不也滑吗?比如他一直在北京,去南方比赛,湿气很大,球台也滑,出手的这个胶皮和球,他说打起来感觉不一样了。
但是找客观原因没有用。 反过头还是要找自己的原因,【到底今天输在哪儿了?你技战术到底在哪儿出现了问题?要敢于看清自己的不足。】
我觉得孩子小时候有这样的一种训练的约束,对ta竞争、失败,这个痛苦过程中的历练,心理的历练我认为是好的。最后ta成不成冠军不重要,我觉得这个过程很重要。
我认为体育是一个工具,是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
窦文涛:很多顶级运动员就是对于胜败的心态就是ta兴致勃勃地去失败,有人把这个叫做顿感力,你觉得ta有无穷的原动力。
——[顶尖运动员肯定是天赋重要、努力也同样重要]
邓亚萍:其实我们国家运动员训练有一个原则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简称三从一大。凡是运动员,你想成为世界顶尖的冠军,你必须要吃苦。你必须要承受这么大的训练量,否则也不公平,凭什么是你?为什么是你?因为所有的运动员都要花这么多工夫,要花这么多的时间,甚至要承受这么多的心理压力,忍受这种痛苦。失败痛苦吗?一定痛苦的。你能不能走出来,看你多坚强。
凭什么不坚强的一个人能拿冠军?我觉得对那些坚强的人不公平。不管什么运动项目,不管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就像科比要看到洛杉矶早上4点的太阳。我们也一样,我每天训练比别人最少多一小时。我一整年下来,我教练给我算过账,一年下来,我比别人多练48天。不是我刚进国家队是这样,我拿到我们女队第一的时候,我还是这样训练。我不这么训练的话,我的底气从哪里来?我的自信从哪里来?我觉得这个东西都是骗不了人的。这种心态就是一种强者心态,这种心态不是虚张声势。这种心态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一起得到的实力而来的。
——[体育是一种进阶 人不要给自己的能力设限]
抛开专业运动员,我觉得体育对于普通人是一种进阶。就是体育任何项目都会让你不满足于你的现状,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好胜心。因为你不会满足你停留的那个水平,永远那么两下子,因为你看看你周边的人,好像都多多少少有点进步,你也觉得想再好一点。
所以体育是永远让你不断地去突破自己,你也不需要跟别人比。一个人再佛系,只要你喜欢这个运动,你总是会想着练得更好一点,不会觉得累和烦。
我们专业运动员就是每天突破自己的极限,能不能再好一点?每天都在探探探,探到你最大的那个极限。
【我们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要敢于尝试,敢于从失败中总结方法教训,才能敢于胜利。】
——[奥运冠军如何学习新东西、新领域part2]
窦文涛:很多人的情况是我原来在这个舒适区里我是冠军,如果要进入新的领域,很多人害怕的原因是:我要是在新领域不能成功我就不去新领域了。你就不怕涉足新的领域吗?你是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你要是在新领域失败了,要是有人笑话你,这些你不会想吗?你会害怕吗?
邓:这些我想是想,但是我积极的东西更多一些。【你要遵循这个新的行业或者说新的事物的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找到这个规律,这是第一点。
然后第二点就是你一定在这个里头做你最擅长的部分,不要去做你不擅长的部分。】
但是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做到极限,你一定不要想着学别人可以成为行业顶尖。
就像每一个冠军,都有独特的打法,每个冠军都是独特的自己。
反而你还不能学别人,学了别人就没你。
你想要成为冠军,一定是你,而不是你学的谁成了冠军。
——[学新东西之舒适区、学习区、恐惧区]
窦文涛:从舒适区突然走入非舒适区,这个非舒适区就叫恐慌区。但是最好的舒适区是学习区,舒适区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比如说,你完全不会游泳,你说你要突破舒适区,你不会游泳,你从岸上跳到河里,那河里就是你的恐慌区。比如说你不会演讲,你先去一个小规模的,小场合的,这个叫学习区,这个时候你各项生理指标都是好的,你说你不会演讲,你说你突然要上中央电视台,这就恐怖了,你去了你各项生理指标就不行了。人要是跨得太大,生理数据、表现都不会太好。你老呆在不变化的舒适区不好,但是你一步跨到恐慌区危险。所以你要一直在学习去呆着,变化你的舒适区。学习区就是总比你原来的舒适区有点不舒适,像体育就是你得自己找点不舒适,但是你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增强。不过你加强有一个阈值,你的增强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学新东西之邓亚萍举例她怎么学滑雪]
邓亚萍:【比如说滑雪这项运动,我其实挺喜欢的。但是滑雪大家一开始会比较恐惧,上了山以后,人会自然地恐惧那个高度,你是不敢往下滑的。但是我一直坚持的是,只要你掌握了技术,其实啊,你什么地方都能去。所以回过头来说,我们运动员都是技术控,你只要掌握技术了,你看滑雪任何地方,任何高度,你知道你现在的技术是否能驾驭。】比如先说最简单的,你第一次去滑雪,最好要请一个教练,因为我是运动员出身,所以我知道教练有多重要。初学者的话,教练上来就教给我们两个动作,第一个是刹车的动作,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你滑雪你只要在坡上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在重力引导下往下滑,这是你无法掌控的,你不受控制往下滑且你无法停下来,你就会恐慌,当你真的恐慌了,摔伤了,你就会有心理阴影,你就很难再鼓起勇气去滑了。你彻底害怕了。
初学者学完刹车以后,你最起码知道我能刹住,你的底线就有了。等于你不行就停下嘛!你害怕就停下来。你哪怕脱了雪板抱下去也行。
因为滑雪是个高危项目,所以首先是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安全就要先学会刹车。
第二个必须要学会的动作是会拐弯,为什么要会拐弯呢,也是因为你上不同道的时候,如果是特别陡的时候,你一定靠拐弯来减速,因为它的坡啊,比如说高级道,有一些恨不得是90度坡的那种角度,你要是不会拐弯,你直接冲,肯定要出事。但是这种难度很高的道不是不能滑,你要有高超的拐弯的技能,你可以减速下去,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你看我们冬奥会的顶级运动员,这种高难度的道,ta拐弯ta都不减速,可见运动员们的技术有多好,ta控制力太强了。但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我们学好拐弯的基础上,再来说你拐弯技术水平的高低,但基本上,初级道,中级道,哪怕到高级道,ta就是这两个基本动作,就是拐弯和刹车。这里不涉及滑拱起的那种包的那种地形,那是另外的技术。总之,我们运动员都是技术控,我们知道学技术有多么地重要,因为一旦你掌握了大部分技术,那你就是随心所欲。
窦文涛:【所以我们要突破舒适区,要迎接新挑战,要有一个学习技术的过程。不然直接上去很容易留下心理阴影,会畏惧新的挑战,人生从此会失去很多乐趣。】
——[最厉害的是智勇双全]
你给我们讲讲谷爱凌吧!
邓亚萍:我觉得她天赋极好,肯努力也是没话说的。这两个特征适合描述所有领域顶尖的运动员。但是我佩服她的是她不畏惧,因为她这个水平的滑雪是非常高风险的,是在挑战危险的极限,我看到过她一个纪录片还是什么,她做一个新的动作的时候,直接摔懵了,问她妈妈:现在我在哪?摔倒这个程度了,缓了一会之后,又接着来做这个事。凡是一个人,如果有这种精神,她做什么事情都能成。而且她在新闻发布会说过她是喜欢这种挑战的,她去拥抱这样的一种挑战,她完全不惧怕“害怕”这件事。
【所以很多时候,是敢和不敢的事情,你要勇敢,这个勇敢挺难的,勇敢和学习技术都很重要,傻勇也不行。】
窦文涛:【要智勇双全。】
出处:圆桌派第六季 第8期 挑战:“兴致勃勃地去失败”

Show thread

最近几天没有休息好,因为政治抑郁。鼻子边上长了个痘,三角区我是不敢摸的。刚刚发现舌头下的系带左边的部位有溃疡,因为深夜无法入睡,又懒得起来小便,导致早上起来之后下腹疼痛了一上午,我猜可能是膀胱在抱怨我为啥对ta这么不好,好一阵痛,我只能咣咣喝温水频繁小便,下午才不痛了。
——————————
我很喜欢的一个微博博主“少女大狮仔”说过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就带的一个宠物,而且这个宠物如果不行了,你也不行了。她还为这个宠物取了个名字叫大乖。
——————————
:ablobcatcry: :blobcatnotlikethis: 对不起,大乖,我最近对你太不好了!我陷入了对大乖的虐待。我至今没有想过为啥不开心的时候人会虐待自己,以后查一查。
——————————
为啥身体不是你本身而是宠物呢。你睡眠时,你会离开你的身体,所以身体得到了休息。白天时,你以自己的欲念把她使唤得够呛,她累死了。
如果你有一点静坐甚至是发呆的经验,你也会发现,大乖是大乖,你是你。
没有你,她也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她很爱你,愿意听你的话,跟着你荒磟的指令
东奔西跑。你们俩的缘分是一辈子。
大乖这个动物,比猫大很多,比狗大很多,也比猫狗稍微聪明一些。虽然没有毛,但有光滑的皮肤,摸起来很舒服。而你恰好
生活在一个主要为大乖这类动物设计的世间。总得来说,生活还是很便利的,比如猫
狗打不开便利店的门,你的大乖可以。
拿出你对小动物的爱,去回报这个对你忠心耿耿的宠物。
如果你不会贬低自己的猫,那么也请你不要贬低大乖。猫还会尖叫,大乖不会。她只会默默承受。
如果你不会虐待自己的猫,那么也请你不要虐待大乖。这个世界上有保护动物的组织,但没有专门保护大乖的组织,任何人都默认她是属于你的。
如果你不会逼迫自己的猫去伺候其他人的猫,也请你不要用大乖去讨好伺候别人的大乖。
关爱自己的健康是要去耐心、谦下地去聆听身体给你的反馈、慢慢学会照顾大乖。
——————————

Show thread

最近一些小感悟:我觉得做菜和健身、运动矫正的视频都只能当普及知识看看,千万不能妄想自己不懂然后瞎照着做,还指望能掌握精髓。因为这些东西的要点都非常细微和难以观察,而且很多厨师、美食博主、健身教练、康复师都只是拍一个大致流程,真正那些细微的要掌握点他们是不说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要点很在短的视频里很难说清楚,也有可能就不想说。曾经听一个美食博主说她去东京学厨,同期一起学的还有另外的短期学徒,短期学徒在师傅炒菜的时候问能不能拍视频,师傅答应得特别顺利,美食博主就问师傅,这样被拍了没事吗?师傅说,拍再仔细,我如果不讲要点是没用的。
当然对于做菜,原视频是100分,你自己做得80、60分都能吃不影响,但是健身和运动矫正如果做错就很容易运动损伤。

最近好喜欢DAUNIAN时期的瓶瓶罐罐啊

The Daunians are identified by Greek authors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s the inhabitants of northern *Apulia; like the Peucetians and *Messapians to the south, they emerge after c.700 bce as a distinct tribe of the *Iapygians. The alleged Illyrian origins (see illyrii) of the latter receive archaeological support from the iron age graves at Monte Saraceno (Mattinata); there too, certain stone sēmata clearly stand in a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the characteristic Daunian stelae of the 7th and 6th cents., notable for the intricacies of their incised geometric patterns and erotic and other figured scenes. Relations with the other side of the Adriatic are again apparent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aunian pottery in the 6th and 5th cents. (when Daunian territory also extended to the Melfese, in modern Basilicata). Close contacts with Greek *Tarentum were notable from the late 5th century, while its fall in 272 bce brought prosperity to the Daunian ‘princes’ allied to Rome, reflected in the rich painted tombs and in the houses with pebble mosaics at Canosa, *Arpi, and other centres.

终于读了鼎鼎大名的图画书《老虎来喝下午茶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原来它的作者Judith Kerr有着这么戏剧性的成长经历! 

【老虎再见,朱迪斯再见】 作者:李孟苏
——————————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老虎来喝下午茶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的作者Judith Kerr 2019年去世,享年95岁。她的写作天赋在于她温和地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悲伤和失落,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那么脆弱。
——————————
【如果老虎来喝下午茶】
· 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国家歌剧院和柏林大学之间的广场上,燃起了疯狂的火焰,茨威格、雷马克、弗洛伊德等人的25000本著作被纳粹和激进分子们付之一炬。这一天,茨威格写信给罗曼·罗兰:“5月10日是一个光荣的日子,我的书在柏林被当柴烧了,就在我曾经当着千人的面做过报告的那个大学前面。”
· 犹太裔戏剧评论家和作家Alfred Kerr的作品也在其中。他一直公开批评纳粹,被纳粹宣传机构谴责为“不诚实的文学投机分子”。深有远见的Alfred Kerr在危急关头策划了全家人的逃亡之旅,让妻子儿女躲过了大屠杀的噩运。如果他还知道,那个不到10岁就跟着他颠沛流离的小女孩,几十年后会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在全世界销售超出1000万册,会更加欣慰吧。
· 2019年5月22日,他的女儿Judith Kerr去世了。她的代表作、绘本《老虎来喝下午茶》,以及系列绘本《小猫格格》都被引进了中国。
· 《老虎来喝下午茶》是 的处女作,出版于1968年,内容风趣轻松:一只不请自来的老虎出现在小女孩苏菲的家里,吃光了她家的三明治、面包、饼干、蛋糕、冰箱里的所有食物,喝掉了牛奶、茶、爸爸的啤酒,甚至“水龙头里所有的水”。爸爸回家后,提议去餐馆解决晚饭问题,最终他们高高兴兴地吃了香肠、薯条和冰淇淋。
· 老虎本来象征危险,苏菲丝毫不感到恐惧,反而兴高采烈,儿童读者受到危险又顽皮情节的感染,也会愉快地尖叫。这本书面世后大受欢迎,据Judith Kerr的出版商哈泼柯林斯的数据,这本书在全球卖出500多万册,还被改编成舞台剧。很多成人带着孩子玩“老虎来喝茶”游戏,把厨房里的所有食品都藏起来,妈妈回家后对她说,老虎来家里喝了下午茶,玩得乐此不疲。
· 最初,人们把它看作一本给儿童带来快乐的简单绘本;由于Judith Kerr犹太人的背景和经历,逐渐就有评论家和读者将“老虎来喝茶”解读为她童年生活中的创伤。老虎的来访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秩序,给苏菲家造成了混乱,一家三口在夜色中去找餐馆,这些朴实的细节不乏超现实意味,让老虎有了种种象征:它是突然闯入的盖世太保?是打破安稳家庭生活的1960年代性解放?还是席卷古板英格兰的反文化运动?甚或是抑郁症?
· “不,这只是一只老虎来喝茶的故事。”几十年来,Judith Kerr一直断然否认种种过度解读。她委婉地解释,1958年,大女儿出生后,她辞去BBC编剧的工作在家照顾孩子,她做编剧的丈夫要跟剧组,常常不在家,留守在家的母女俩寂寞无聊,特别希望有客人来拜访她们,加上她们喜欢去动物园,于是编一个老虎故事哄孩子睡觉就顺理成章了。
【逃离纳粹德国】
· 最多的一种解读是,老虎代表盖世太保,粉碎了Judith Kerr美好的童年。对照Judith Kerr一家的经历,这样的阐释似乎也说得通。
· Judith Kerr1923年6月出生于柏林。她父亲Alfred Kerr在德国知识界地位甚高,有“文化教皇”之称。他素来率真,敢于直言批评,对岳父的演员情妇他也毫不留情面指出她“纵有多种天赋,唯独缺乏表演才华”,他岳父恼羞成怒,雇来打手教训他。Judith Kerr的母亲来自政治家豪门,是颇有知名度的作曲家。
·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一位友善的警察告诉Alfred Kerr,他早就进入了纳粹的黑名单,Alfred Kerr拖着病体,刻不容缓逃到布拉格。Judith Kerr长大后才知道,那时她父亲每周坐车去电台做节目,都由一名武装警卫“陪同”。
· 1933年3月4日,德国大选的前夜,母亲带着Judith Kerr和哥哥Michael Kerr乘火车去了瑞士。他们几乎没有带走任何财产,但母亲还是带走了女儿画的一些画。多年以后,母亲告诉Judith Kerr,纳粹党赢得大选的第二天早上8点,盖世太保出现在Judith Kerr家,抄了他们的家。“如果我们晚一天离开德国,如果我的母亲没有把我藏在边境,如果我的父亲没有这么有远见,我也会成为在纳粹集中营中死去的百万犹太儿童中的一员。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多么幸运。”Judith Kerr在自传中写道。
· 一家人在苏黎世团聚。Alfred Kerr找到他曾经为之撰稿的《苏黎世报》,希望能继续写稿维持生计。报社担心得罪希特勒,退避三舍,把和他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在瑞士待了几个月,身无分文的他们来到巴黎。
· 成年后的Judith Kerr看到父亲的传记中记录一段往事:滞留巴黎时,Alfred Kerr被邀请到美国做一系列演讲。他想借此把妻儿带出欧洲,但邀请方只提供他一个人的旅费。他想到了在美国的多年好友爱因斯坦,便写信向爱因斯坦求助:“欧洲一定会爆发战争,我必须救我的孩子。你可否利用你的影响力帮助我们筹集旅费?”爱因斯坦回信说,他无能为力。母亲告诉Judith Kerr,他们在柏林过着好日子时,爱因斯坦曾在一次聚会上对她讲相对论。
· 也有善意。Alfred Kerr写了一部讲述拿破仑母亲的电影剧本,但法国电影圈无人敢碰。在英国的匈牙利裔犹太人、电影导演Alexander Korda花1000英镑买下了剧本,让Judith Kerr一家有了旅费以难民身份在1936年3月来到英国。科达从未拍过这部电影,所以Judith Kerr怀疑他此举只是为了拯救他们。George Bernard Shaw也对他们伸出了援手。
· 他们期待的英国避难所也是虚幻的。Judith Kerr目睹了父亲的尴尬。一方面,父亲受到流亡到英国的德国犹太团体的高度尊敬;另一方面,他身为作家,失去了母语,生活在一个他不会说这种语言的国家里,找不到文字工作,内心充满挫败感。Judith Kerr夫妇住在廉价旅馆里,房钱包含了餐费。某一次,Judith Kerr从免费寄宿的住处去看望父母,看到母亲与女招待争论,坚决认为旅馆不该收女儿的饭钱,因为前一天她生病了没有吃饭。
· 就像老虎一样,战争不仅吃干喝净所有的食物和水龙头里的水,还吞噬了厨房本身、桌子、椅子、浴室,以及原本发生在这些家庭空间里的养育孩子的行为。作为旅馆的房客,这家人确实每天晚上都在餐馆吃饭,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家。
· 战争期间,Judith Kerr夫妇随身携带自杀药丸,非常忧虑德国有一天会入侵不列颠。战后,Alfred Kerr只去过一次德国。本该是胜利的回归最终以悲剧收尾。1948年,Alfred Kerr走进汉堡一家剧院观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场观众起立为他鼓掌。第二天早上,他中风了。治疗了几周,他得知无法康复,决定自杀,妻子为他买来大量安眠药,帮他成功结束了生命。后来,Judith Kerr整理父母的信件时才得知,她母亲在巴黎时多次想带着孩子自尽,以免遭到纳粹的迫害。
【留下了粉红色兔子】
· 战后,Judith Kerr拿到伦敦中央艺术与设计学校(伦敦中央圣马丁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前身)的奖学金,学习插画。1954年,她与Nigel Kneale结婚。Nigel Kneale当时在BBC做编剧,代表作有科幻电视剧《奎特马斯实验》(The Quatermass Experiment)。奈杰尔鼓励她进行文学创作,当她写不下去的时候,总是热情地给她打气。
· 婚后的某一天,Judith Kerr和丈夫散步,突然意识到这样的闲适宁静不再是特殊的时刻,而将是生活的常态。活着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她感到莫大的幸福。她谦卑地说,“我的大部分幸福都是运气使然。”父母告诉他们离开柏林是一场冒险,对兄妹俩保护得很好,加上她达观的个性,她对待历史、对待让她经历了巨大危险的时代,“就像对一条粉红色的连衣裙”(《卫报》评论),淡然处之。
· 1968年,8岁的儿子看完《音乐之声》电影说,现在我们知道妈妈小时候是什么样子了。她决定写一本书,讲述她真实的童年生活。1971年,她的半自传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子》(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出版。父母允许犹太小女孩安娜在出逃时带走一件玩具,犹疑之中她带走了一只小狗,留下了最爱的粉红色兔子。这本书有恐惧也有希望,在犹太社会声誉极高,是德国学生的指定读本,很多西方人生平读到的第一本关于大屠杀的书籍就是它。
· 达观、幽默和忍耐的态度使她有了一种叙事风格,那就是把可怕的危险变成可喜的冒险。比如她在老虎脸上画出了笑容,谁会这样画老虎呢?《粉红兔子》里,安娜听说纳粹给她爸爸的人头标价1000马克,便想象着他“被一大堆沉重的硬币淹没”在一个房间里。安娜一家乘火车前往伦敦的途中经过英格兰南部,非常诧异每个城镇和村庄都叫Bovril。其实这是英国国民饮料“保卫尔牛肉汁”的广告牌。在书中,她对自己经历的剧变,及其造成巨变的原因表现出惊人的平静。
· 人们乐于把“老虎”和“粉红兔子”对照着读,以便论证老虎暗示了盖世太保或党卫军,他们随时闯入家中带走Judith Kerr的父亲——尽管书中的老虎爱开玩笑,毕竟他是只老虎。但Judith Kerr拒绝接受任何关于她的童年不快乐的论点。“我们在希特勒掌权之前就离开了德国,所以我从未见过盖世太保,也没见过德国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从来没有。我很幸运,”她说。她还在一个儿童在线论坛上说:“或许我有一点小小的创伤,我甚至没有注意到它。”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愿意理解她的说法。《每日电讯报》的评论员就认为,“纳粹统治的可怕后果已经渗透到Judith Kerr的生活中。”
· Judith Kerr的书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个神奇而又安全的地方,比如招待老虎的厨房,苏菲一家吃传统英式晚餐的咖啡馆;温暖的房间里也有令人不安的黑暗和悲伤,她的写作天赋在于她温和地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悲伤和失落,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那么脆弱。《老虎来喝下午茶》中,小女孩和妈妈为老虎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还有“虎粮”,但他再也没有来过;《小猫格格》的最后一本《再见格格》结尾,小猫死了。《粉红兔子》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哥哥猜测希特勒可能在玩他们家的蛇和梯子,安娜接着说,“还抱着我的粉红兔子!”
【是难民,更是英国国宝】
· Judith Kerr彬彬有礼、低调、文雅、忍耐、坚韧、爱动物,很符合英国人心目中柏拉图式的理想形象。Judith Kerr的去世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哀悼,除了她的书让成年人回忆起童年时入睡前听父母讲故事的美好时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从逃离纳粹迫害的儿童难民,变成了英国的国宝。
· Judith Kerr在她的书里提及过,当同学们轻蔑地叫她“聪明的难民女孩”时,她有一种局外人的意识。Judith Kerr的达观还体现在,她没有过多地顾影自怜,没有抱怨失去了出生时的地位和财富,作为局外人,她要格外努力,学好当地语言。相反,她总是热情地谈论抵达英国后那种回家才有的安全感,对接纳、善待她们全家的英国充满感激。她甚至庆幸作为难民,要在一两年内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对大脑有益。
· 离开柏林后,Judith Kerr辗转上过11所学校,到了英国,三位好心的陌生女士资助她上寄宿学校,尽管成绩优异,她16岁还是辍学了,因为她必须挣钱养家。她上速记训练班,在红十字组织照顾受伤士兵,主管提醒她,不要对别人说你是德国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战时的英国,外国人被分为三类:敌对国侨民,包括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友好的外国侨民,比如法国人和波兰人;还有反希特勒的敌国侨民,Judith Kerr家就属于这一类。她的哥哥Michael Kerr当时正在剑桥大学读书,被当作“敌国侨民”逮捕。Judith Kerr夫妇通过政治家Michael Foot,将求助信转给了内政大臣,不到一个星期,哥哥就获得了自由。他后来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成为高等法院的法官,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生在外国的法官。
· “战争期间人们的慷慨、善良和宽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父母说话带着德国口音。当时正在进行闪电战,每天晚上都有人被死于轰炸,但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说过什么难听的话。战争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想成为英国人,属于这里,”她说。
· Judith Kerr这一代逃离法西斯主义的欧洲大陆难民是战后英国文化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有画家Lucian Freud、Frank Auerbach,建筑师Richard George Rogers,艺术史学家Ernst Gombrich,历史学家Eric Hobsbawm等。年轻一代则有演员Zoe Wanamaker(她扮演过哈利·波特的飞行课老师)、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等。这正是Judith Kerr自豪的地方。
· 电影演员Zoe Wanamaker1949年出生于美国。她的父母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演员、导演、制作人,也是犹太人,父亲还是乌克兰人,他们被麦卡锡列入了黑名单,以政治避难的名义定居英国。
· “英国脱欧公投一通过,”她说,“我认识的人中,有一半人拼命想弄清楚自己是否有个爱尔兰祖母。但我永远不会拥有德国国籍,让自己有双重国籍,因为我欠这个国家(英国)太多,我不想冲淡这种情感。所以,我只能在机场苦苦排着长队了。这让我想起,战争结束后,有人建议我父亲搬回法国,因为他会说法语,喜欢那里的食物。但他说,除非我把所有英国人都带上。”
· 她是英国人、犹太人、欧洲人、伦敦人,还是这几种身份的混合体?“英国人,”她一向这样说。她对德国耿耿于怀,多次表示,去德国旅行心理上有很难迈过去的坎儿。去世前几年,她才对德国释然,学会了爱柏林。她带着孙子孙女去柏林探访老宅,看到当年她和哥哥常去玩耍的格吕内瓦尔德(Grunewald)火车站外立起来一块纪念碑,提示人们,当年有超过5万犹太人从这里被运送到各个集中营被消灭。
· Judith Kerr多次说,她的自传是献给“150万没有我那么幸运的犹太儿童,以及他们可能画的所有的画”。那么老虎也是献给他们的。
——————————

这篇文章是在三联 2019年第25期上看到的,但是搜了一下,好像三联上有删减,找到了一个更完整的版本。更完整的版本原网址:
web.archive.org/web/2022100417
里面还有很多图
——————————
我是刚看的这本《老虎来喝下午茶》,《 , 2nd Edition》描述它: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经久不衰的魅力让人难以捉摸。A curious picturebook whose enduring charm rather defies analysis. 另外作家Jenny Uglow认为。这只老虎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回想起迷人的、神秘的陌生人的致命魅力,就像民谣和童话中的魔鬼一样,来的时候毫无征兆地到来,又同样突然地消失,让人渴望,也让人敬畏"。The writer Jenny Uglow has observed that: ‘He somehow harks back to the fatal fascination of the charming, mysterious stranger, like the devil in ballads and fairytales who arrives without warning and disappears with equal suddenness, and who is longed for as well as held in awe.’4 From a picturebook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it is a difficult book to learn from structurally as it breaks many of the ‘rules’ of visual narrative.
——————————
以下有剧透!
我看完的感受是,虽然 Judith Kerr 本人从小颠沛流离,但是她的这本书传递出来的状态我觉得不是那种从小过着苦哈哈的日子的人能写出来的。她的精神从小就是富足的,她父母真的把她保护得很好!“父母告诉他们离开柏林是一场冒险。” 她自己也真的好厉害,她真的温和地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悲伤和失落,因为她本人处理这些情绪也是温和的。
我看完书的第一反应是家里吃的喝的都没有了,物质的匮乏让我有点点担心,会有压力。但是爸爸说既然家里啥也没有了,那就出去吃饭,真的让人温暖。第二天去超市大采买,Sofia还买了一大罐tiger food, 又让人很暖心。
另外让我觉得这一切非常温暖和自然是他们处在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便利地再买到各种物资的环境,而中国的“疫情”政策确让大部分老百姓过着无法断舍离,随时都要去抢菜的生活。
感觉老中人永远也无法获得这本书里那种放松、温暖的状态。
还有老虎再也没来过就非常神来之笔,让人对这个老虎有非常复杂的心情,会觉得它之前来过,被Sofia遇到真是幸运啊。且还是会期待它再来。然后它的确不会再来就会神圣化之前它来的那一次,使得它之前来的那次戏剧化达到最高值。

怎么校准自己的生物钟 

【 斯坦福教授讲解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我们的感知、改善睡眠以及健康 – Huberman Lab Podcast】
bilibili.com/video/BV1nL4y1N7T
建议看一下这个教授讲的 【P3 掌握睡眠&醒后更精神】

大概意思是

1 人类的生物钟是确实有这个器官 叫视交叉上核

2 然后最好的调节方法是早上日出前后低太阳角的光能让视网膜的一种神经元细胞捕捉到 进而把信息传递给视交叉上核

3 视交叉上核会告诉你全身的细胞 要起来了 然后会让你分泌皮质醇

这里的皮质醇特指你在早上的那段时间的皮质醇 并不指因为压力释放的皮质醇

早上的那段时间的皮质醇 能让你起来去工作 去运动 去社交 去开启动力行动起来 不管你是要做什么

4 然后傍晚太阳落山时候的低太阳角的光能告诉你的身体 白天结束啦 这个机制可以可以防止光在晚上的不良影响 比如推迟褪黑素分泌

5 然后他还说晚上23点到凌晨4点 尽量不要让光线进入眼睛 因为这时候的光线 会让身体觉得是晨光 是开启新的一天了

6 视频讲得非常详细 校准你生物钟的最佳方法就是早上起来 在户外走走 日落前在户外走走 不需要你直视太阳 阴天也有效 阴天就走长时间一点

7 早上不用纠结日出时间 他意思是日出时间的效果最好 推迟一些时间 已经很有效了

8 甚至盲人 只要眼球没有损坏 这套机制也是有效的 因为用到的视网膜神经元细胞 不是用在视力方面的功能 就是感受光线并把光的信号传递到视交叉上核的功能

9 以上内容只是我看视频的理解 可能有很多错误 本人不是这方面的学者 具体还是看视频看具体教授怎么说的


很多人会好奇,是什么促使一个作家决定动笔去写一篇小说的。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我希望和小说里的主人公能够共情,也就是说,我在乎他在乎的事,我理解他的追求,我能充分体会到他的痛苦。我把这个称为“情感的支点”。作家通过情感的支点,将情感注入人物的身上,使它们成为人物身上的元气。】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很假,并不是作家没有对他们尽力,可他们看起来就是缺乏元气。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总是了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多。每天阅读社会新闻,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斥着人间悲剧。人类悲悯的天性使我们能够去同情所有受苦的人。但是我们不是神,我们的同情不能均分,我们总是同情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多。所以对于另外一些人的痛苦,我们可能会表现得比较麻木,甚至冷酷。这就是我们的狭隘。【但是很多时候,狭隘比包容更有力量,因为狭隘是激烈的,包容是温柔的。狭隘可以确立信仰,而包容却令人陷入怀疑和虚无;狭隘修筑起围墙,为我们建立自我的城邦;包容却要求我们拆去围墙,前往陌生之地。在写作中,我们既需要包容,也需要狭隘。】
现在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狭隘,承认了只能把感情放在一部分人的身上。为什么是这一部分人呢?或许因为境遇相似,比如漂泊异乡、事业上的挫折、情感上的背叛,也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被揭示的情感,正是我们的情感暗面,自卑,虚荣,嫉妒,等等。还有一些时候,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情感不总是具备逻辑,而且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可能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多。】在我们对一个新闻人物和小说人物的理解之中,总是包含着对自己的发现。【写小说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情感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在依循主人公的探险旅程前行,然而事实上,这同时也是作者认识自己的旅程。】

【】为着重标记

》by
第一辑 人物(一):情感的支点

【一些关于恋爱、亲密关系的感悟】 :ablobthinkingeyes:
最近友人在看相亲节目,我跟着喵了几眼。发现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相亲这个模式真的很不适合结婚,或者说不适合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当然同性恋里相亲的应该比异性恋少很多吧,相亲适合一夜情,适合短期的恋爱调节。

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人找战友。 要在以后未来日子里一起对抗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这其实呢更像默契配合的同事搭档,是非常亲密的工作关系。
这种长期的亲密关系,很适合从朋友相处,已经在变成朋友的过程中互相欣赏对方怎么处理事情、 怎样的三观等等。直白地说,就是欣赏认可对方处理生活中的难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亲密关系,长久来看才会舒服一些。

但是相亲以及一见钟情就真的刚见几面,能互相了解啥?不就是身材样貌,对方展示的家世和一些背景,经济上也好,教育上也好,有没有骗人 一时半会都查不清楚。如果真的这种情况下非常喜欢对方,都是荷尔蒙的东西。这些东西吧,能撑多久大家心里都清楚。然后应对生活,两个人方法路子千差万别,硬要一起过日子也是很艰难。

不过也有那种幸运儿,就是相貌身材,互相天雷地火。然后应对生活的方式也是一个路子,这尼玛撞大运吧。

当然也有人的亲密关系是各自的生活难题自己承担,然后互相之间只享受更荷尔蒙式的感情。我觉得这也是个很好的路子。

@board

中国小孩从小就耳濡目染大人们把“被提问”看成一种冒犯,提问就是不安分,是不省心,等同于否认整个业已建立的合理性,于是长大了也不知不觉成为这样的人。我以前也这样,后来是碰到一个要求极严格的大学导师,手把手教我做一个研究,让我周周推进,周周展示,每周都要高强度提问一小时,我慢慢地自我意识就消退了,能把自己的工作想象成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所有的自我认同都建立在工作表现上。导师批评我的工作成果,感觉批评的是另一个实在,而不是对我本人的攻击,而要做任何事情,“被提问”和“被批评”都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任何长进的获得,都不是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而是靠有效的交锋、反馈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玻璃心”是最没用、第一个需要被抛弃的东西。
来源:微博用户:诨名唤作巴布尔
weibo.com/5227617391/LCwCrFJCD

【插图书(illustrated book)、图画书(picture book)、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的区别】

插图书(illustrated book)中, 图画的功能是增强和扩充文本内容,读者对图画的理解并不是必要的。为文字小说配插图的书是插图书。

图画书(picture book)假如没有图像,整本书会失去意义。以图文结合或者以图画为主要叙述方式的书是图画书。

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一般特指那些更适合成年读者阅读的漫画作品,它们往往具有更严肃的主题、更深刻的洞察、更复杂的剧情以及更富有文学性的表达。同时也是足以比肩传统文学作品的严肃创作。


儿童图画书创作指南 第二版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公众号:十分漫话 《漫谈 图像小说这十年》

【中戏教授徐枫讲

中国电影资料馆侯麦影展讲座 录音整理 主持人:沙丹

沙丹:“ 的确是像迷一样的人,他对自己的隐私有很多保护。
徐枫:新浪潮的导演里,只有两个我见过和共事过的,一个就是Éric Rohmer先生,另一个是Agnès Varda女士。Éric Rohmer对自己的私人生活一直是讳莫如深的,所以呢,我知道在场很多人都有一本书,Antoine De Baecque出的Éric Rohmer传。其实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很震惊,我觉得他怎么可能写这么一本书,因为Éric Rohmer本人真的是把自己的私人生活保护得太好了,在《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杂志有一个跟他特别亲密的好友Jean Douchet,几十年,从手册到他生命的最后,这个朋友说他这一生只见过Éric Rohmer的妻子两次。所以可以看出 Éric Rohmer是这么一个对于自己私人生活这么谨慎的一个人,他的生活处于一个高度保护状态的 在这种情况下,Antoine De Baecque依然写了这本书。
我们知道Antoine De Baecque是《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杂志的前主编,他是手册唯一一个历史学出身的主编,《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杂志基本上没有搞历史研究的,只有Antoine De Baecque是研究法国大革命历史出身的。他进入手册之后写了一本书,就是《一部杂志的历史》(法文原名 因为我的无知 没搜到),这本书确立了他在法国史学界和《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杂志的双重位置,之后他出了几本非常重要的传记,一本是François Truffaut传,是与Serge Toubiana 联合写的,一个是Jean-Luc Godard传,一个是现在我们说的Éric Rohmer传。
他作为史学家来说,他做的这个工作堪称典范,他写得非常细致了。
我个人感受上跟手册老一代的批评人关系很近,他们都已经过世了。他们对Antoine De Baecque的说法有一点不一样,他们说他是一个特别好的历史学家,但是他了解事件呢,还是文献来的,不像他们是个体接触来的。那在个体的层面上,会有更多的秘密出现,但是我觉得这个就实在是太难了。
Éric Rohmer在手册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评论家,我们知道《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从创刊1951年起,这个杂志在电影理论历史上的各个时间点的贡献,一个是André Bazin的时期,André Bazin的本体论和电影语言的美学;第二个就是作者论和作者论之后的新浪潮;第三个时期是手册进入高度理论化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作者论的时期,Éric Rohmer就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把作者论引向高度理论化的最重要的评论人。这本Éric Rohmer传也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我们今天看Éric Rohmer的电影,会不会有一个印象,就是他是一个宗教情结很深的人。为什么说他在手册相对特殊一点呢,他在手册是为数不多的中右翼。手册在诞生之初呢,André Bazin也是天主教徒,他是天主教左派。他是相信民权,相信政治介入的一个人,所以他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那么大的热衷,主要是因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所谓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对于现实的批判和爱。André Bazin虽然自己没有参加抵抗运动,但是他亲抵抗运动。但是Éric Rohmer的情况是他离政治比较远,他一直是一个从内心深处对于信仰、对于人的最美好的心灵特别感兴趣的人。如果说André Bazin代表的是天主教的左派,Éric Rohmer代表的是天主教的中右翼,Éric Rohmer对于美学、个人、个人风格、个人表达、当然也包含了自由和幸福,对于这些,他有很大热衷。在André Bazin卸任以后,Éric Rohmer担任了《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6年的主编,他引领了这个时期,作者论从一个理论,登堂入室,成为新浪潮的这个时期。虽然他非常谨慎,但是他在新浪潮理论上推波助澜,同时自己跻身其中。这些Éric Rohmer传也写得很详细。
不过Éric Rohmer传并没有涉及很多他的个人生活,相比于François Truffaut传、 Jean-Luc Godard传,这两个导演个人历史当中,多少导演本人的爱情、绯闻都是和他们的电影创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是Éric Rohmer传这种篇幅少很多。
沙丹:刚才您说您和Éric Rohmer接触过,可以说一下过程。
徐枫:2002年我去采访他,好像是南方周末的采访,是我来安排。因为电影《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1》在中戏和资料馆都放映过,这个事情是我全权负责的,当时这个电影的制片人Françoise Etchegaray 和剪辑师Mary Stephen,他们俩作为Éric Rohmer先生的代表来到中国。从这个时候起,我和他的团队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关系。后来南方周末要采访的时候,是我做的联系的工作,也是我去采访的,当时是去到了法国。
沙丹:新浪潮从影评人到导演,他们的这种过程,他们对于包括好莱坞在内的一些作者电影都比较推崇,比如希区柯克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导演的作品当中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方说Jean-Luc Godard的《法外之徒 Bande à part 1964》 François Truffaut的《黑衣新娘 La mariée était en noir1968》、《密西西比美人鱼 La sirène du Mississipi 1969》当中都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类型片的、好莱坞片子的影响,但是我个人没有在Éric Rohmer的片子中看到这些影响,他好像一直对于人性、爱情,包括两性之间的话题有更加执着或者说单纯的关注,这个角度您个人是怎么评价的?
徐枫:作者论在手册提出的时候首先是从风格入手的,是一个导演在他自己所有的作品中形成一个个人的风格,审美意义上的。手册在分析这些美国电影的时候,他们的入手点其实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手册在分析希区柯克的时候,并不是单纯从悬念的角度去入手,手册有一个对于希区柯克的看法,希区柯克的电影你往深处找,他的电影是关于一个孤独的男人和一个孤独的女人,两个人都有点未成年,而在互相寻找的故事。我们如果这么看的话,其实和Éric Rohmer的电影挺像的。所以我们得知道他的那个入手点。再有一点就是好莱坞有各式各样的导演,手册很喜欢的一个美国导演是Nicholas Ray,他很多电影都涉及家庭,也涉及青春的动荡,某种很真的情感和诉求。我们如果这样看,其实并不是好莱坞和Éric Rohmer没有关系。但是你的感觉又非常准确,这个原因是和Éric Rohmer本人的文学素养有关系。Éric Rohmer一开始是要做戏剧的,他也写过戏剧的很好剧本,他最初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学电影,他的家庭也想也没有想过他会去做电影,他的母亲到死前,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法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母亲生前一直以为儿子是个循规蹈矩的中学教师。对于他们家族来说,当电影导演是很丢人的一件事。
Alain Resnais不算完整的新浪潮的导演,他从小的家庭环境,在饭桌上是不能谈电影的,觉得谈电影是斯文扫地的感觉。可以谈戏剧,戏剧是高雅的。Alain Resnais在青年时代学了两年戏剧,是学的戏剧舞台表演,他很热爱戏剧。他文学和戏剧的底子特别好,他的作品深受William Shakespeare 、Jean Racine、Pierre Corneille、Molière、Pierre de Marivaux的影响。
今天我们看的《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 1992》,包括今天上午的《春天的故事 Conte de printemps 1990》,其实我们要破除一个对于Éric Rohmer的印象、一个误解。我们觉得这些影片完全像日常生活,充满流动性、开放性,那么随意的作品。 不是的 ,这些影片都有非常细微的、微妙的细节的结构,当然这跟我们熟悉的极其剧烈的外部冲突的戏剧性不一样。这里面充满了心灵的抵触,充满了最微妙的心灵的冲击和复杂的选择,还有最后如同神迹的偶然的结尾。这些都是和戏剧的传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Éric Rohmer的电影里有很深的文学和戏剧的传统。
沙丹:大家都知道Éric Rohmer的电影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系列:「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箴言」系列以及「四季故事」系列。就这些系列,据您所知,他会把所有的都想出来吗?还是他做一个想一个,做一个想一个?
徐枫:「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基本上是作为一个统一的、结构的一个系列做的,「喜剧与箴言」系列的创作呢稍稍有一些即兴的色彩,而当代生活系列也就是「四季故事」系列也是作为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系列。
沙丹:这三个系列之间有发展和演变吗
徐枫:有很明显的发展和演变,「六个道德故事」系列是以男主人公为主线的,而这个男性主线的主人公呢其实很清晰参照了Éric Rohmer先生和他朋友们的故事。「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基本的问题是一个男人在他伦理性的爱和他爱欲之间的一个摇摆,这是「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基本的问题。但是「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中出现了一些边缘的作品,比如说1963的《La carrière de Suzanne 苏珊娜的冒险》 这个作品依然是以男性的性爱生活为主线,但这个作品出现了对女性生活的比较深入的观察。作品用这个观察来反省了男性的生活,说到这点,Jean-Luc Godard早期有一部作品《所有的男生都叫派翠克Charlotte et Véronique, ou 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9》,这部作品是Éric Rohmer编剧的,这部作品就很像Éric Rohmer后来的作品。 而他第一个「六个道德故事」系列的作品充满了哲学的、伦理学的自我的纠结和自我的对话,到第二个「喜剧与箴言」系列基本上是女性主人公。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这个「喜剧与箴言」系列的女主人公很像「六个道德故事」系列的男人的女儿们,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叉出现就是男性主人公都是在他伦理性的爱和他爱欲之间的一个摇摆,这个摇摆是非常迷幻的状况,他必须用大量的知性的认识最后把自己定在那个位置上。而「喜剧与箴言」系列的女主人公只有少数人物会出现在知性意义上和理性意义上的自我盘结的状态,多数的女性是按照自己的直觉去追求,她们也处在摇摆之中,但是她们的摇摆的原因和那些男主人公是有差异的,她需要找最好的、对她而言最完美的。
沙丹:就是这些电影里的,比如刚看的《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 1992》里的这女主人公可以同时爱三个人,有30分的、60分的、80分的。
徐枫:对她来说就是那些都不是她真正要的。「喜剧与箴言」系列里的女孩子,她要的就是对于她的心灵,正好能合上的那个。这个人是什么呢,反正不能是朝令夕改的,也不能是特别独裁的,不能是监视狂,不能是刻薄的,得给她的生命一定的自由空间、感知空间,同时能让她的爱完整展开的。这样的人在哪里?这样的人在哪里?
沙丹:要求太高了吧。
徐枫:我们看它是一个一个故事,但是这一个一个故事在我看来,形成了一个不断的寻寻觅觅的过程。就好像在《Le rayon vert绿光 1986》里,这部电影是Éric Rohmer电影里少数的即兴创作的作品,其他的作品都是创作之初来跟演员谈:你们最近有什么故事啊?你们最近有恋爱吗?有去哪里旅行吗?有什么奇遇和经验没有?记下来,然后就写一个故事,甚至是照搬对方的对白,最后写成之后固定下来就不动了。但是《Le rayon vert绿光1986》这个作品很特别,真正的女主人公也在电影里出现了,后来曾经的那个女友。等于是这个片子就是边走边拍,这个电影也是Éric Rohmer电影后期制作的一个转折点,为什么呢,他之后所有电影的制片人都改成了Françoise Etchegaray。 他们俩从这个电影正式开始合作,一直到他最后一部作品。
这个作品有一个很清晰的女性写作烙印,原因是他的团队有很多女性,且越来越有一个很清晰的女性书写的倾向。整个影片是在女主人公的生活中形成的,虽然影片有大概的提纲,但几乎就是她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就真的是她跑到乡间的小路上,一个人悲从中来就哭了,因为她是如此敏感。她对生命中的所有的挫伤和不对位都是很敏感,她很难找到一个对自己心灵来说,慰藉她的地方,也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的人。所以她要等待的是那个绿光,就是奇迹。在结尾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我就开玩笑哈,其实Éric Rohmer在内心深处是很古典的一个人,也可以说很传统,你要看女主人公身边出来的男人,几乎都是一个穿着西装衬衫的男子,绝不是那种嬉皮士、朋克的那种,一定是带有那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个电影最后是个水手,身强力壮,但是他也不是嬉皮士、朋克的那种。这些感觉都是和他的女性创作团队一起糅合出来的一个选择,是幸福到来的时刻。我说这个是为了说回好莱坞电影,我在90年代中后期,我是欧洲电影的一个狂热爱好者,那时候我和陆川导演是同班同学,同宿舍。他特别推崇好莱坞,我们经常很对立的这种情况。但是慢慢地我从90年代后期,我因为执教,经常教好莱坞电影,最终我在20多年里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行之有效的电影都要对人的心灵进行抚慰,而这个抚慰多少带有想象性,所以我们看Éric Rohmer先生的电影,今天有这么多好的观众、优秀的观众来看,我想在座的观众,那就是好莱坞的电影不太容易抚慰你们,过于廉价和粗糙的抚慰是抚慰不到我们的。我们必须是那种极其敏感和细微的,有很多困顿的,这样的抚慰,哎,那个手才能摸到我们心里去。
沙丹:我打断一下,(你打断得真烦人,就让徐老师再夸夸嘛)比如《春天的故事 Conte de printemps 1990》,最后女主人公回到家,看到家里的花都谢了,跟这前男友的关系也不怎么样呀,那怎么抚慰我的心灵?
徐枫:是这样子,我必须说,我们不能完全地去要求他……
沙丹:那么实
徐枫:那他很多电影里还没有男友的问题呢,比如《双姝奇缘 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1987》就是一个闺蜜电影。从头到尾两个姑娘处在一个相互安慰的生活中,获得了某种快乐,甚至有一些互相的补充和生活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会展示不同的面, 但是这里面是有一个秘密的,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就是「四季故事」系列不能说是完全的Éric Rohmer的电影,就像在「喜剧与箴言」系列之后的电影可以叫Éric Rohmer之家的电影(Éric Rohmer和他的女性团队的电影)。因为他和他的创作团队有密切的关系,他很多灵感都来自他的这些创作团队。后来Éric Rohmer自己也老说,我其实是个剪辑师,为什么呢?因为我把你们的东西剪到一起。「四季故事」系列拍摄顺序,就是春天,冬天,夏天,秋天。但是按照原来定的顺序是从冬天到秋天,情况是拍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呢,他身边的女性合作者都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或者男友,全在独居状态。影片是这些女性生活的写照,同时是Éric Rohmer先生的一个祝福,说我真的希望你们能有一份幸福。但是这里面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夏天的故事 Conte d'été 1996》,这个应该是Éric Rohmer先生自己的故事,是他青春故事的重写。夏天跟其他的三个是完全不一样的,和前面的春天、冬天故事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故事 Conte d'été 1996》是有三个女性对这个男性的反观。这个反观来自于他周围的创作环境决定的,所以《秋天的故事 Conte d'automne 1998》就是祝福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因为秋天是这个系列最后的一篇,成熟的女性的故事。而事实上这个是真实的,因为他合作的这些女性都是人到中年。
沙丹: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Éric Rohmer是女演员的魔咒,或者说Éric Rohmer的女演员当中的一个魔咒,他的这些女演员里没有特别特别出名、意志活跃的。
徐枫:因为侯麦的电影都是小成本电影,成本非常非常小。Éric Rohmer一直坚持小片原则,胶片35毫米的没有,就16毫米,16毫米不行就8 毫米,8毫米不行超8毫米,到最后录像也可以,反正他能拍自己的作品就行。Virginia Wolfe有一句说Jane Austen的话,Jane Austen是在所有伟大作家中最难在伟大的瞬间被抓住,因为她只有家长里短。Éric Rohmer的作品也差不多是这样。但是他在这些作品里有所有的知性的、感性的透视,对生命的透视。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取材也跟他小片成本的原则有关系,而且他很善于用小的公司的制作,电视台的投资,来经营。Éric Rohmer先生这辈子没怎么用过国家的预付款,我们知道法国很多导演是没有预付款就拍不了电影了。
沙丹:他基本上是用上一部的票房。
徐枫:差不多是可以维持,还可以。大家要知道他不容易,因为他整个60年代基本上是不出名的,到《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 1969》才开始火,而且他直到晚年还面临这种挑战。我们今天看的《春天》《冬天》制作都很小 《春天》发行的时候在北美也发行了,对方就问他:你们是小成本,但是你们成本再小也得在片尾把人员名字打全吧?Éric Rohmer:我们的确就这么点人。《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1》这部影片是他制作上的一个转折,他拍古装片之前有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帕西法尔 Perceval le Gallois 1978》、《O侯爵夫人 Die Marquise von O... 1976》。这两部作品全部都是棚内拍的,而且一看就是假景。这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美学,Éric Rohmer觉得,如果是一个古代的故事,就不适合当代的空间,必须是个虚拟的空间。他在这方面做过长足的研究,他在1948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电影空间的艺术》(没搜到法文标题),仔细研究了表现主义F.W. Murnau的作品和Sergei M. Eisenstein后期的《伊凡雷帝 Иван Грозный》,主要是讨论造型怎么形成影片风格,形式和表意的关系。这对他影响非常大,F.W. Murnau是假景大师,所以Éric Rohmer对他仿效,舞台景配古典故事。那这个思路同样被用到了《L'Anglaise et le duc 贵妇与公爵 2001》,这部电影所有的背景都是画出来的,但是尽管如此,《L'Anglaise et le duc 贵妇与公爵 2001》仍然对他来说是大投资、大制作,投资是2千万法郎,当年对于Éric Rohmer来说是可怕的一笔投资,并且是100人的团队,但是制片人还是会到处说Éric Rohmer怎么怎么能省钱,因为法国电影史上还有个很重要的古装片就是Patrice Chéreau的《玛戈王后 La Reine Margot 1994》,这个花了1亿2千万法郎。所以Éric Rohmer算是超级能省钱的导演,并且《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1》形成了审美上的突破,参照了D.W. Griffith的《两个宫女》(发音是这个,但是没找到是哪部电影)参照了F.W. Murnau的作品。
沙丹:为什么Éric Rohmer最后这10年的时光不再拍关于现实主义的现实题材的电影呢?
徐枫:他其实也不是说不拍,他有一些是在计划,有一些是没拍完。这个阶段他拍了一些短片,比如说《红色沙发Le canapé rouge 2005》,那个片子的明确的主意明显就是那个女演员出的,他来完成剧本。他这个时期就是出几个短片然后合成一个长片。出于他本人的历史的、文学的、戏剧的、哲学的很深的造诣,所以他后面做历史的做得很多,他有一些一直没有表露的政治观念也有所表达,在《三重间谍 Triple agent 2004》里就表达出来了,一个个体怎么在一个充满浮沉的历史中来做一个很个人化的选择。到最后的《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2007》这个作品对Éric Rohmer来说是突破之作,他突然想通不用在一个特别假定的环境里去拍古典故事,他就在今天的阳光和空间里拍了一个古典故事。有一个《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的学哲学出身的批评人说:“水流、阳光、空气,其实现在和远古的是没什么差别的。”他电影所要表达的爱其实现在和远古也没有什么差别。这个电影也很有意思,它一定意义上回溯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的主题:从死者的国度归来。怎么归来?实际上是被爱唤回。Éric Rohmer的这部作品最后也是超越了死亡和生命的通道,通过《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2007》的转型而成为最伟大的导演。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受到法国青年观众群的欢迎,好像基本上不太理解。
沙丹:现在有很多导演经常被说像Éric Rohmer,洪常秀:亚洲Éric Rohmer、张律:中国Éric Rohmer、滨口龙介:日本Éric Rohmer,各种XX Éric Rohmer,国内的竹原青的《星溪的三次奇遇》也是三段式的向Éric Rohmer致敬,似乎有很多导演都在学习Éric Rohmer或者是交互进行影响,徐老师,你觉得他们真的像吗?
徐枫:上次我就说了起码张律导演并不像,竹原青的《星溪的三次奇遇》是我监制的,的确是向Éric Rohmer致敬,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的价值不在于向Éric Rohmer致敬,而是她做了一部关于她自己的电影,而且是自己内心很深的一个心事。《星溪的三次奇遇》在巴黎放映的时候,我一个很好的朋友,是法国当代很著名的电影评论家,是一个女性,她看了非常喜欢,她问了一个问题:这个电影和中国电影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说人们一看就觉得是Éric Rohmer式的电影,但是Éric Rohmer电影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新浪潮刚开始的时候是文革前了,那是不可能流行,文革结束以后我们中国要喜欢的也不是Éric Rohmer的电影,我们喜欢Alain Resnais的电影 或者是Jean-Luc Godard 或者是François Truffaut。到了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00年以后,Éric Rohmer就是迷影观众特别热爱的对象。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2000年后中国的中间阶级在增加,并且变成稳固的人群,这群人里高级知识分子的人群也在增加。这确实是他们生活的一种映射,也是我们现代性的一种特征。我们不可以认为这些特征就是Éric Rohmer的,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中产阶级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而且处在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个体意志,个人性那么强,个体追求自由的意志那么强。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敏感,在情感和欲望之间的困扰又那么多,对于自己挚爱的敏锐的需求的那个感受又那么强烈的时候,是不可能不倾向于Éric Rohmer的。
我们面对重大的历史灾难之后,就会看广岛之恋那一型的,我现在都能看广岛之恋看得撕心裂肺。在长期经济得到好的发展,文化也得到相对发展的时候,Éric Rohmer的电影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传播和回应。而这种类型的影片就会自然出现,这些人群在知性生活和感性生活上,你说他纠结也罢,你说他自我缠绕也罢,你说他善于反思也罢,他都会出现这样一些特征。这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很特别的一个情景。我对洪常秀导演的认识是有限的,西方人很自然地把他读解成Éric Rohmer,就好像很多西方的朋友把王兵的纪录片读解成Michelangelo Antonioni,我觉得相差很远。
原因是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感受力,有相像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是很清晰辨认出来的东西。 那我们的辨认呢就是因为Éric Rohmer在前嘛,而且导演们很难不受新浪潮的影响。而新浪潮主要的风格之一就是这种日记型的、自传型的、日常生活型的电影。到了Éric Rohmer这,又是很个体的又是中产阶级知识人群的个人生活,这个东西会非常相像。我们仔细看Éric Rohmer的电影,社会阶层的对位其实是很清晰的,洪常秀的电影就没有那么清晰,比Éric Rohmer的要错落得多。我们看到韩国社会经过几十年得变迁,虽然型构也向西方越来越接近,但是它的社会型构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混杂的特点会更??一些(听不清) ,这是洪常秀作品的一个印记。另外虽然他们的电影都是话痨,但是他们纠结的东西不一样,比如今天的这个电影《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 1992》讨论的都是Blaise Pascal、Plato,他们电影里想的问题是不可能一致的。一个韩国学者他经历他整个社会历史经历和人生经历,他所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们都涉及了个人在生命中的这些困扰,有一些是历史层面的,有一些是现实层面,有一些是个人层面,情爱层面的,都有。他们从思绪里来的源泉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是使用空间和时间上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洪常秀的作品还是有来自于小津、成濑巳喜男的特征,在空间和时间的表现上,洪常秀有东方电影的风韵的。对于这些导演像不像Éric Rohmer,我们要用一个很开放的互文的关系来看待才能更好更自由。
刚才《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 1992》,大家注意到了,都已经说到轮回转世了,前世今生的,话题都没有往东方转,只是回到了Plato,因为Plato在《理想国》里有过一个关于轮回的描述。Éric Rohmer的电影是根深蒂固的西方的哲学传统和神学传统,在这点上跟东方的电影肯定是不一样的。
沙丹:好的,刚才徐老师已经把这套考研题的答案都给大家说了,这都是满分答案。


@board

【商业交易是和平的根本 但也会造成不幸】
交换让和平取代了战争,并推进了文明与人民福祉。例如: 1945年后法德结盟,结束了两国将近一世纪的冲突。这份信念是在18世纪成形的自由哲学的核心,也确立了商业的价值: 认为商业交换带来和平。经济比政权来得好,能够造就人类文明。当人作为一个「经济人」,会寻求自身的利益而非荣耀,让人变得较理性:当每个人都寻求自身利益,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可以克服国家战斗的盛焰。

然而,孟德斯鸠也知道商业不是对每个国家都有好处,它也可能会使那些出口商品少于进口商品的国家变得贫穷。今天情况依旧如此。例如:2008年开始,欧元区不同国家间经济力量与商业交易的不平衡,加速了南欧民族的经济危机。没有受到调节的商业交易造成某些不公平,也会是冲突的来源。

【人类交换是为什么?】
有人寻求拥有,也有人寻求自身的存在。对前者来说,交换创造财富,对于后者来说,交换创造关系。


1》第53、56页

Show more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